papa-francesco_esortazione-ap_20180319_gaudete-et-exsultate_zh_tw


papa-francesco_esortazione-ap_20180319_gaudete-et-exsultate_zh_tw

1 Pages 1-10

▲back to top

1.1 Page 1

▲back to top
教宗方濟各
《你們要歡喜踴躍》
宗座勸諭
論於當代世界成聖的召叫
1. 「你們歡喜踴躍罷!」(瑪五 12)耶穌對那些為祂受辱罵迫害的人這樣說。上主要
求我們獻出所有,而祂賞給我們的是真實的生命──我們為之受造的福樂。祂要我們成
聖,而不期望我們只安於庸碌平凡、言行不一的生活。事實上,聖經從其開端已經以不
同形式敘述成聖的召叫。我們可見上主這樣召喚亞巴郎:「你當在我面前行走,作個成
全的人。」(創十七 1
2. 本文並非有關聖德的專著,不會藉詳列相關的定義或區分去深入論述這個重要主
題,或對各種各樣的成聖方法作出分析。我只是抱著一個卑微的目標:讓成聖的召叫再
次迴盪,並儘量因應當代環境來闡明這召叫,並述明其中的危機、挑戰和機遇。這是因
為上主已經揀選了我們每一個人,「為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瑕疵的。」(弗一
4
1

1.2 Page 2

▲back to top
第一章
成聖的召叫
眾多如雲的聖人在鼓舞和陪伴我們
3. 希伯來書列舉了許多見證人。這些見證人激勵我們「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
前的賽程」(希十二 1)。其中包括亞巴郎、撒辣、梅瑟、基德紅等(參閱:十一 1
十二 3)。最重要的是,希伯來書邀請我們覺察:「如此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著我們」
(希十二 1)。他們鞭策我們不要停下腳步,鼓勵我們不斷朝著目標進發。這些證人可
能包括我們的母親、祖母或其他近人(參閱:弟後一 5)。或許他們未必總是在生活中
表現得完美無瑕,但即使帶有各種不足和缺失,他們依然繼續向前邁進,為天主所喜悅。
4. 那些已經與天主為伴的聖人依然與我們保持愛與共融的聯繫。默示錄敘述為世人代
禱的殉道者時,正好證明了這一點:「我看見在祭壇下面,那些曾為了天主的話,並為
了他們所持守的證言,而被宰殺者的靈魂,大聲喊說:『聖潔而真實的主啊!你不行審
判,不向世上的居民為我們的血伸冤,要到幾時呢?』」(默六 9-10)我們每個人都可
以說:「在天主眾多朋友的圍繞和引領下……我不必獨自承擔我絕不可能獨自承擔的。
天主的諸聖人都在保護我、支持我、帶領我。」1
5. 在列入真福和聖品的過程中,教會當局會審視當事人的英勇表現。這些表現可見於
實踐德行、捨身殉道,也包括為他人獻出生命、直至死亡的情況。這樣的奉獻顯示他們
致力步武基督,成為我們的典範,值得信眾欽佩。2 其中的例子包括為基督徒合一獻出
生命的真福瑪利亞‧加俾額爾‧薩基杜(Blessed Maria Gabriella Sagheddu)。
「鄰家」的聖人
1 教宗本篤十六世,〈教宗就職典禮講道詞〉,2005 4 24 日:《宗座公報》972005),708
2 其前設是當事人聖德昭著,並至少在相當程度上實踐了基督徒德行;參閱:《比這更大的愛情》(Maiorem Hac
Dilectionem)自動手諭,2017 7 11 日,第 2c 條:《羅馬觀察報》(L’Osservatore Romano),2017 7
12 日,第 8 頁。
2

1.3 Page 3

▲back to top
6. 我們所想到的,不只是那些已榮列真福品或聖品的人。聖神在天主聖潔和忠信的子
民身上,豐沛地傾注聖德,因為「天主的聖意不是讓人們個別地獲得聖化和救恩,而彼
此之間毫無聯繫,而是要使他們成為一個按真理認識祂、以聖德事奉祂的民族」。3
救恩史中,上主拯救的是一個民族。若非屬於一個民族,我們的身分就不完整。因此,
誰也不是孤立地獨自得救的;反之,是天主吸引我們走向祂,同時顧及人類社會錯綜複
雜的人際關係:天主立意進入大眾的生命動力,進入一個民族的生命動力。
7. 我樂見耐心的天主子民的聖德。他們包括:懷著深摯的愛養育子女的父母,為支持
家庭生計而努力工作的男男女女,還有總是保持微笑的病人和年長修道者。從他們日復
一日地堅毅前進,我看到戰鬥的教會所展示的聖德。這往往就是「鄰家」的聖德。實踐
聖德的人就在我們周遭生活,反映了天主的臨在,也可以稱為「得救成聖的中間階層」。
4
8. 我們應從上主向我們展示的聖德楷模中獲得鼓舞。他們是上主最謙卑的子民,「也
分享了基督的先知職,特別以信德和愛德的生活,到處為基督作活的見證。」5 我們不
應忘記一個事實,那是聖十字德蘭‧本篤所指出的:真正的歷史正是由許多這樣的人建
立。她寫道:「最偉大的先知和聖人在最黑暗的夜崛起,惟祕修生活孕育生命的洪流依
然隱而不彰。誠然,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基本上受不見經傳的人影響。然而,是誰左右
我們個人生命的重大事件呢?只有在那隱藏的事顯露出來的日子,我們才會知道他們是
誰。」6
9. 聖德是教會最美的面貌。可是,即使是在天主教會外,在非常不同的環境下,聖神
也會興起「祂臨在的記號,幫助基督的門徒。」7 此外,聖若望保祿二世提醒我們:「為
3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9
4 參閱:若瑟‧馬萊格(Joseph Malègue),《黑石:得救成聖的中間階層》(Pierres noires. Les classes moyennes
du Salut),巴黎,1958 年。
5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12
6 聖十字德蘭‧本篤(St. Teresa Benedicta of the Cross),《隱修與主顯》(Verborgenes Leben und Epiphanie
GW XI145
7 聖若望保祿二世,《新千年的開始》宗座文告,2001 1 6 日,56:《宗座公報》932001),307
3

1.4 Page 4

▲back to top
基督作證以至流血的地步,已是天主教會、正教會、聖公會和新教的共同產業。」8在千
禧年期間於羅馬鬥獸場為紀念信仰見證人舉行的合一活動中,他指出殉道者「是我們的
產業,其傳達的訊息比任何分裂的因素更強大有力。」9
上主召喚我們
10. 這一切固然重要。然而,我更想藉本勸諭講論的,是上主向我們每一個人發出的成
聖召叫;這也是祂向你發出的召叫:「你們應是聖的,因為我是聖的。」(肋十一 44
參閱:伯前一 16)。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亦明確強調這一點:「有了如此豐富多采而
強大有力的救贖之道,全體信眾不論處於何等狀況或處境,都蒙上主召喚,以各自的方
式行事,邁向成全的聖德,效法天父的成全。」10
11. 大公會議說我們應「遵循個別的途徑」。因此,在瞻仰這些聖德的楷模時,我們不
應以為那是遙不可及的境界,而感到灰心喪志。有些見證有助鼓舞人心,激勵我們前進,
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必須有樣學樣,因為這樣做甚至有可能令我們偏離上主為我們準備的
獨特成聖之道。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信友都應辨明他特有的道路,發揮自己最美善的一
面,善用天主親自置於他內的恩賜(參閱:格前十二 7),而非耗費精力模仿那些並非
為他而設的方法。我們全都蒙召成為見證人,但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為主作證。11 事實上,
當偉大的祕修家聖十字若望撰寫他的《靈歌》時,他沒有要求所有人都必須奉行某些準
則。他解釋說,他希望每一個人都按「其特有的方式」,從他的詩文獲益。12 這是因為
天主的生命是藉著不同的方式,傳達給不同的人,「對這人以這方式,對那人則以那方
式。」13
8 聖若望保祿二世,《第三個千年將臨之際》宗座文告,1994 11 10 日,37:《宗座公報》871995),
29
9 聖若望保祿二世,〈紀念 20 世紀信仰見證人合一活動的講道詞〉,2000 5 7 日,5:《宗座公報》922000),
680-681
10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11
11 參閱:巴爾塔撒(Hans U. Von Balthasa),〈神學與聖德〉,刊於《共融》(Communio),14/41987),
345
12 聖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靈歌》(Spiritual Canticle),〈序言〉,2
13 參閱:同上,142
4

1.5 Page 5

▲back to top
12. 談到各種各樣的成聖方法,我要強調「女性才華」也在女性實踐聖德的方式中體現
出來。為反映天主的聖德,這樣的方式是現今世界不可缺少的。事實上,即使在女性最
受忽視的年代,聖神也興起了一些魅力過人的聖女,在教會內帶來嶄新的靈性活力和掀
起重要的改革。其中的例子包括:聖賀德佳‧馮賓根(St. Hildegard of Bingen)、聖畢哲
St. Bridget)、聖加大利納(St. Catherine of Siena)、聖德蘭‧亞維拉(St. Teresa of Avila)、
聖德蘭‧里修(St. Thérèse of Lisieux)等。可是,我也想到許多不為人知或被遺忘的婦
女,她們各自以特有的方式,憑其見證所發揮的力量,支持和轉化她們的家庭和團體。
13. 這應該鼓舞和激勵我們每一個人全然獻上自己,按照天主自永恆中為各人預定的計
畫向前邁進,那是獨一無二和不可重複的計畫:「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
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耶一 5
你也蒙召成聖
14. 不一定要成為主教、司鐸或修道者,才能成聖。我們常以為只有那些可以遠離俗務
和投入大量時間祈禱的人,才能成聖。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全體都蒙召成聖,以愛德生
活,且在我們所作的一切事上,並在我們身處的任何地方,以特有的方式為主作證。你
是獻身生活者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喜樂地活出你的奉獻。你是已婚者嗎?那麼你
的成聖之道就是愛護和照顧你的丈夫或妻子,一如基督怎樣愛了教會。你正在為謀生工
作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正直稱職地完成工作,為你的兄弟姊妹服務。你是別人的
父母或祖父母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耐心教導子女跟隨耶穌。你是掌權者嗎?那麼
你的成聖之道就是努力爭取公益,摒棄私利。14
15. 你要讓聖洗的恩寵在成聖之旅上結出果實。應讓一切都向天主開放;為此,應當選
擇天主,並總是一再選擇天主。切勿灰心喪志,因為聖神的德能使這事成為可能的,而
聖德畢竟是聖神在你生命中結出的果實(參閱:迦五 22-23)。當你受到試探,想沉溺於
自己的軟弱時,應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向祂說:「主啊,我是一個可憐的罪人,但祢
能施行奇跡,使我有所改善。」在由罪人組成的神聖教會中,你會找到成聖所需的一切。
14 參閱: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公開接見集會〉,2014 11 19 日:《教導 II》(Insegnamenti II),2
2014),555
5

1.6 Page 6

▲back to top
上主給她各種恩賜:聖言、聖事、聖所、團體生活、聖人的見證,以及上主的愛所散發
的各種各樣的美善,使教會「有如佩帶珍珠的新娘。」(依一 10
16. 上主召叫你培養聖德。藉著微不足道的舉動,聖德會日漸增長。舉例說:有一個婦
女到市集去購物,遇上鄰居,並開始交談起來,對方開始批評別人,但這個婦女心裡說:
「不行,我不會說任何人的壞話。」這是邁向成聖的一步。稍後,她回到家裡,她的兒
子想跟她談論夢想抱負;儘管她已經很疲累,但依然坐在兒子旁邊,耐心親切地聽他說
話。這是另一個聖化她的奉獻行動。接著,她遇到令她焦慮的時刻,但她想起童貞瑪利
亞的愛,於是拿起念珠,以信德祈禱。這也是另一個成聖之道。然後,她走到街上,看
見一個窮人。於是她停下腳步,親切地與他交談。這亦是邁向成聖的行動。
17. 有時候,我們要在生活中面對更大的挑戰。藉著這些挑戰,上主邀請我們重新皈依,
使我們的生活更圓滿地體現祂的恩寵,「為叫我們分沾祂的聖善」(希十二 10)。有時
候,我們只需要以更成全的方式繼續我們的生活:「有些感召只是召喚我們以超卓的方
式,更成全地實踐平凡的基督徒生活。」15 阮文順樞機被監禁時,他決定不會浪費精力
等待獲釋。他選擇「活在當下,讓此時此刻滿溢愛情」,而他實現此事的方式就是「緊
抓每天出現的機會,以超卓的方式作平凡的事。」16
18. 這樣,在天主恩寵的推動下,我們以許多微不足道的舉動,培養天主期望我們達到
的聖德;我們不做自滿自足的人,而是要「善做天主各種恩寵的管理員」(伯前 4:10)。
紐西蘭(新西蘭)主教團正確地教導說,我們能夠以上主無條件的愛來愛人,因為復活
的主已將祂強大的生命分享給我們脆弱的生命:「祂的愛沒有盡頭。祂一旦將之賜給我
們,便再也不會收回。這愛是無條件的,而且永遠忠信。以這樣的方式去愛並不容易,
因為我們常是那麼軟弱。然而,為使我們能夠以基督愛我們的方式去愛,基督與我們分
享祂的復活生命。如此,我們的生命展現了祂的大能;即使在人性的軟弱中,祂的大能
依然在發揮作用。」17
15 聖方濟‧沙雷氏(St. Francis de Sales),《論天主之愛》(Treatise on the Love of God),第八章,11
16 阮文順樞機(Cardinal François-Xavier Nguyên Van Thuân),《五餅二魚》(Five Loaves and Two Fish, Pauline
Books and Media, 2003, pp. 9, 13)。
17 紐西蘭[新西蘭]天主教主教團,《醫治的愛》(Healing Love),1988 1 1 日。
6

1.7 Page 7

▲back to top
你在基督內的使命
19. 基督徒必須將自己的在世使命看作成聖之道,因為「天主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聖」
(得前四 3)。每位聖人都代表著一個使命,代表著天父的一個計畫;祂的計畫就是在
歷史的某一時刻,反映和體現福音的某一面。
20. 這個使命在基督內找到最圓滿的意義,而且我們只能基於祂,才能了解這個使命。
畢竟,聖德在於與基督結合為一,藉此活出祂生命的奧跡。聖德在於以獨特和個人的方
式,與主耶穌的死亡和復活結為一體,不斷與祂一起死而復活。可是,聖德也體現於在
生活中,重現耶穌在世生活的不同方面:隱居生活、團體生活、親近最卑微的人、貧窮
生活,以及其他以愛的自我交付。正如羅耀拉‧聖納爵所說,默觀這些奧跡有助我們透
過自己的選擇和態度活現這些奧跡。18 這是因為「在耶穌的生平中都是祂奧跡的標記」
19、「耶穌的一生都在啟示天父」20、「耶穌的一生都是救贖的奧跡」21、「耶穌的一生
都是『將萬有總歸於祂身上』的奧跡。」22「基督所生活過的一切,祂要我們能在祂內活
出來,而祂也要在我們內將之活出來。」23
21. 天父的計畫就是基督,以及活在基督內的我們。最終,是基督在我們內去愛,因為
「聖德無非是圓滿實踐的愛德」。24 因此,「聖德的衡量標準是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讓基
督在我們內生活,以及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在聖神的德能扶助下,以基督的一生為楷模
塑造自己的整個生命。」25 因此,每位聖人都是聖神從耶穌基督的寶庫中取出的訊息,
並傳達給祂的子民。
18 參閱:羅耀拉‧聖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102-312
19 《天主教教理》515
20 同上,516
21 同上,517
22 同上,518
23 同上,521
24 教宗本篤十六世,要理講授,公開接見集會,2011 4 13 日:《教導 VII》(Insegnamenti VII)(2011),
451
25 同上,450
7

1.8 Page 8

▲back to top
22. 為了解上主藉著某位聖人有什麼話要傳達給我們,我們不必深入每個細節,因為我
們也可能發現這位聖人的錯誤和過失。聖人所說的話並非全都忠於福音,聖人所作的事
並非全都是真確完美的。我們應默想他的整個生命,他的整個成聖旅程。我們默想的是
這位反映耶穌基督某一方面的人物;當我們能夠整體地認識這個人,他所反映的基督就
會浮現。26
23. 這是向我們全體發出的強烈召叫。你也應當將整個生命看作一個使命。為此,你可
嘗試在祈禱中聆聽天主,辨認祂給你的記號。總要請示聖神,求祂讓你看清在你生命的
每個時刻,在你必須作出的每個決定中,耶穌對你有何期望,從而辨明每個行動在你的
使命中所占的位置。讓聖神在你身上塑造個人的奧跡,讓你得以在現今世界呈現耶穌基
督。
24. 但願你認出你應傳達的話,了解天主願意藉你的生命向世界宣講的耶穌的訊息。你
應當被轉化,獲聖神更新,好能成就這事,免得你珍貴的使命落空了。儘管你會犯錯和
遇上消極的時刻,只要你不要放棄愛的道路,而永遠向上主超性的恩寵開放,接受淨化
和啟迪,那麼上主也能助你完成這使命。
具聖化作用的行動
25. 若是撇除基督藉降臨人間實現的天國,我們將無法認識基督;因此,你的使命離不
開建立天國:「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瑪六 33)。若你尋求的是基督和
祂所渴想的,那麼你必須偕同基督,投身為眾人建立這個充滿愛、正義、和平的國度。
基督盼望與你一起投身建立天國,付出各種必須的努力和犧牲,並體驗這事業為你帶來
的各種喜樂和豐盛。因此,你若不交託肉身與靈魂和盡最大的努力,便無法成聖。
26. 喜愛靜默而逃避與人交往、渴望憩息而拒絕活動、尋求祈禱而輕視服務,都是不健
康的表現。我們應當接受一切,將之融入現世生活,使之成為成聖之道的一部分。我們
蒙召在行動中保持默觀精神,並以負責和慷慨的態度履行使命,從而聖化自己。
26 參閱:巴爾塔撒(Hans U. Von Balthasa),〈神學與聖德〉,刊於《共融》(Communio),14/41987),
341-350
8

1.9 Page 9

▲back to top
27. 難道聖神會派遣我們履行某個使命,但同時要求我們逃避這使命,或要求我們避免
完全獻身,以保持內心的平安嗎?然而,有時候我們會將獻身於牧靈服務和現世任務看
作次要的事,好像這些事物令人「分心」,使人難以成聖和保持內心的平安。大家都忘
記「人生不只有其使命,而是人生本身就是一個使命」。27
28. 任何出於焦慮、驕傲、需要自我炫耀或支配別人而作出的獻身,都不會使人成聖。
我們的挑戰是好好活出自我的奉獻,以至於我們所作的事都具有福音的意義,並使我們
日益肖似耶穌基督。因此,我們有所謂的傳道員的靈修、教區司鐸的靈修、工作的靈修
等。基於同樣的原因,我在《福音的喜樂》談到傳教靈修,在《願祢受讚頌》談到生態
靈修,並在《愛的喜樂》談到家庭生活的靈修。
29. 這並不是說應輕看在天主面前保持寧靜、獨處和靜默的時刻。事實正好相反。不斷
冒起的創新技術和工具、吸引人的旅遊活動、層出不窮的消費產品等,有時令我們沒有
空間聆聽天主的聲音。生活充斥著言論、談話、短暫的享樂、不斷擴散的喧囂。生活並
非滿載喜樂,而是被不安所淹沒,因為人們並不認識生命的意義。我們怎會不察覺有必
要停止這緊張忙碌的生活方式,並恢復與天主真誠交談的個人空間?這有時令我們受
苦,但總能結出美果。我們始終必須面對自己,讓上主親臨我們面對真我的時刻,但這
未必時常可以實現,除非我們「處身於深淵旁邊,面對最大的誘惑,被遺棄在懸崖邊緣、
孤獨的山頂,彷彿完全孤立無援。」28 只有這樣,我們才體驗到一股極大的動力推動我
們,使我們圓滿地完成使命。
30. 這些休閒用品不僅入侵我們的生活,亦使我們以為可隨意耗用閒暇時間,隨心所欲
地使用休閒工具取樂或享受短暫的滿足。29 因此,我們的使命受到妨礙。我們的獻身鬆
懈了,慷慨和服事的精神亦開始減弱。這扭曲了我們屬靈的經驗。若在傳福音或服務他
人方面出現了怠惰,屬靈的熱忱還算健康嗎?
27 蘇維里(Xavier Zubiri),《本性、歷史、天主》(Naturaleza, historia, Dios),馬德里,1999 年,427
28 馬迪宜(Carlo M. Martini),《伯多祿的告白》(Le confessioni di Pietro),奇尼塞洛巴爾薩莫(Cinisello Balsamo),
2017 年,69
29 我們須區分這種淺薄的娛樂與健康的休閒陶冶,後者使我們以樂於奉獻和沉思默想的精神,接觸他人和現實。
9

1.10 Page 10

▲back to top
31. 我們需要一種滲透獨處和服務時刻的成聖精神──滲透個人生活和福傳的努力,以
至於每時每刻在上主的凝視下流露我們的愛。如此,每時每刻都是成聖之道的一環。
更活潑、更富於人性的生命
32. 你不要害怕成聖。成聖不會奪去你的能力、活力或喜樂。事實正好相反,因為你將
按天父的聖意,滿全祂在創造你時對你的期望,從而忠實地活出真我。我們依靠天主,
便可擺脫各種形式的奴役,認清我們的尊嚴。這可見於聖若瑟芬‧柏姬達(St. Josephine
Bakhita)的一生:「她在七歲被擄走並賣作奴隸,在殘暴的主人手上受盡折磨。可是,
她明白一個意味深長的真理: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類生命的真正主人是天主,而非任何
凡人。這個經歷成為這位謙卑的非洲女兒偉大智慧的泉源。」30
33. 每一個基督徒如要為世界結出更多美果,將取決於他有多大的聖德。西非主教團教
導我們說:「我們蒙召以新福傳的精神接受福音,並幫助所有已受洗基督徒的成長,藉
此宣講福音,為使你們不論在何時何地,都承擔你們地上的鹽和世界的光的角色。」31
34. 你不要怕設定崇高的目標,不要怕讓天主愛你和使你自由。不要害怕接受聖神的領
導。聖德不會削弱人性,因為聖德是人性的軟弱與恩寵的力量相會。畢竟,如李昂‧博
爾所說,生命中「唯一傷心難過的,(…)就是未能成聖。」32
30 聖若望保祿二世,〈宣聖慶典講道詞〉,2000 10 1 日,5:《宗座公報》922000),852
31 西非地區主教團,第二屆全體大會結束時宣讀的牧靈訊息,2016 2 29 日,2
32 李昂‧博爾(León Bloy),《貧窮的婦女》(La femme pauvre),巴黎,II27
10

2 Pages 11-20

▲back to top

2.1 Page 11

▲back to top
第二章
潛伏於成聖旅程上的兩個仇敵
35. 這部分將論述兩個可導致我們誤入歧途的錯誤成聖觀念:玄識論(gnosticism)與白
拉奇論(pelagianism)。這兩個學說是初期教會的異端,但今天依然影響我們。時至今
日,還有許多基督徒可能是不知不覺地受這些騙人的主張所誘惑。這些學說包含某種以
人為中心的內在論(immanentism),但偽裝為天主教信仰的真理。33 我們可見,這兩種
保證認識教義或遵守戒律的方式導致「自戀式的或專制式的菁英主義,原應勉力福傳,
卻從事分析和歸類,原應朝向恩寵,卻把精力消耗在檢定與驗證上。身處這兩種情況中
的人都不真正關心耶穌基督或他人。」34
當代的玄識論
36. 玄識論是「一種純粹主觀的信念,持此信念的人的唯一興趣就是某一種特定的經
驗,或一套想法和一些資訊,他們以為能讓人得到慰藉和啟發,但最終人被困在自己的
想法和感受裡。」35
撇除天主和肉身的思維
37. 感謝天主,整個教會史明證了人的成全在於愛德的多少,而非在於累積了多少資訊
或知識。「玄識論者」在這方面南轅北轍。他們的審斷標準是基於能否認識某些複雜的
教義。他們構想出一種理智與道成肉身分割的思維,因而無法在他人身上接觸基督受苦
33 參閱:信理部致全球主教信函,《依照天主的計畫:論基督救恩之若干方面》(Placuit Deo),2018 2
22 日,4:《羅馬觀察報》(L’Osservatore Romano),2018 3 2 日,第 4-5 頁:「新白拉奇論的個人主義
和新玄識論對身體的蔑視都扭曲了我們所宣認的基督信仰,亦即只有一位獨一無二和普世的救主。」這份文件
提供了教義上的基礎,讓我們參照當代的新玄識論和新白拉奇論思潮,了解基督的救恩。
34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 11 24 日,94:《宗座公報》1052013),1060
35 同上:《宗座公報》1052013),1059
11

2.2 Page 12

▲back to top
的肉身,並自困於各式各樣的抽象理論。最後,他們寧可要一個「沒有基督的天主,沒
有教會的基督,沒有子民的教會」,36 使奧跡脫離現實。
38. 這最終是一種膚淺的思維:雖然理智表面上很活躍,但在思考的深處,既無變動,
亦不感動。然而,玄識論的謬誤對某些人來說相當吸引,令他們信服,因為玄識論的思
維頭頭是道,並宣稱是無瑕可擊的,而且在某程度上看似四平八穩或一切都井然有序。
39. 可是,我們要注意。這裡所指的不是提倡理性主義的基督信仰反對者。玄識論可以
在教會、堂區平信徒,也會在培育中心教授神學或哲學的人圈子發生。這是因為玄識論
者往往認為,他們提出的解說可以使整個信仰和整個福音成為完全可予理解的。玄識論
者將他們的理論絕對化,並迫使他人接受他們的想法。我們應當以健康謙卑的態度運用
理性,以反思福音的神學和倫理教導,但將耶穌的教導貶低為一套冷酷苛刻、企圖控制
一切的思想,卻是另碼事。37
撇除奧祕的教義
40. 玄識論是最惡劣的意識型態之一,因為它既過分強調知識或某類經驗,也認為其對
現實的看法是完美的。如此,這種意識型態也許是不知不覺地自我膨脹,越趨盲目。當
它偽裝為某種脫離現實的靈修時,更是蠱惑人心。事實上,玄識論「在本質上企圖駕馭
奧祕」,38 包括天主和祂的恩寵的奧祕,以及人的生命的奧祕。
41. 當有人聲稱可以解答任何問題,這表示他不在正途上,而且可能是個假先知,利用
信仰滿足個人利益,支持他就心理或理智所提出的觀點。天主無限地超越我們,總是令
我們驚歎,並不由我們決定在什麼環境下與祂相遇,因為與祂相遇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36 於聖瑪爾大之家的彌撒講道詞,2016 11 11 日:《羅馬觀察報》(L’Osservatore Romano),2016 11
12 日,第 8 頁。
37 正如聖文德教導說:「我們必須放棄所有理智的活動,而將情感的高峰完全轉化,唯獨指向天主。(……)
由於我們的本性在這方面完全無能為力,即使個人努力亦少有助益,因此必須輕視研究而看重聖神的恩寵,輕
視言語而看重內心的喜樂,輕視文字和書籍,而全心領受天主的恩賜,亦即聖神,並應輕視或無視受造物,而
專注於造物主,亦即聖父、聖子和聖神。」(聖文德[St. Bonaventure],《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VII4-5。)
38 參閱:教宗方濟各,〈致阿根廷宗座天主教大學校長慶賀神學院成立一百週年的信函〉,2015 3 3 日:
《羅馬觀察報》(L’Osservatore Romano),2015 3 9-10 日,第 6 頁。
12

2.3 Page 13

▲back to top
並不取決於我們。凡是希望所有事情都清晰明確、盡在掌握的人,必然想掌控天主的超
越性。
42. 我們也不能用定義說天主不在什麼地方,因為天主以祂選擇的方式,奧妙地臨在於
每一個人的生活中,而我們不能以假設的定論予以否定。即使當某人的生活非常不幸,
即使我們看到他的生活遭受陋習或癮癖所支配,天主也在臨在於他的生活中。如果我們
主要是由聖神而非我們的想法所引導,那麼我們就可以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尋找上主,
而且必須如此。這也是奧祕的一種,是玄識論的思維無法駕馭的,最後只好予以否定。
理性的限度
43. 對於我們從上主領受的真理,我們只懂皮毛。若要講論這真理,則更加困難。因此,
我們不能聲稱因為我們了解這真理,就可以嚴厲管控別人的生活。我要提醒大家:有關
教義和基督徒生活的許多方面,在教會內有許多不同的解讀,這是合理的,而且形形式
式的解讀「表述出天主聖言的無限富饒,必有助加強其清晰度。」當然,「有些人只期
望一個單一的整體結構,且由全民監護,不容半點細微的釋義,對他們來說,多思潮的
現象就顯得不可取並導致混淆。」39 事實上,有些玄識論思潮蔑視福音明確表現的簡明,
試圖以另一種更優越的一致性來取代三位一體和降生成人的天主,因而失去了我們的歷
史所體現的豐富多樣性。
44. 事實上,教義本身,更正確地說,我們對教義的理解和表述「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沒有提出問題、疑慮和探討的空間」,而且「若我們希望認真探究道成肉身的原則,那
麼這些就我們的信眾、他們的痛苦、他們的奮鬥、他們的理想、他們的掙扎、他們的憂
慮所提出的問題,在詮釋方面具有我們不能忽視的價值。他們的疑問有助我們反躬自問,
他們的質疑挑戰我們。」40
45. 經常出現一個危險的謬誤:由於我們懂得某些事情,或者能夠以某種邏輯來解釋某
些事情,就以為自己是聖人了,以為自己十全十美,勝過那些「無知的大多數」。聖若
39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 11 24 日,40:《宗座公報》1052013),1037
40 教宗方濟各,〈致阿根廷天主教大學舉行的國際神學大會參加者的視頻訊息〉[視頻訊息],2015 9 1
日至 3 日:《宗座公報》1072015),980
13

2.4 Page 14

▲back to top
望保祿二世告誡教會內有機會接受深入培育的人,提醒他們慎防「覺得自己優於其他信
友」的誘惑。41 事實上,當我們認為自己具備某種知識,這應總是激勵我們更努力回應
天主的愛,因為「我們學習,是為了生活:神學與聖德是無法分割的雙軌。」42
46. 當聖方濟‧亞西西看到他有些門生從事講學,他希望他們能免陷於玄識論的誘惑。
於是聖方濟寫信給巴都亞聖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說:「我很高興你向會士傳授
神聖的神學,但在從事這工作時,切勿撲熄祈禱和虔敬的熱忱。」43 聖方濟察覺一種誘
惑:將基督信仰的經驗看作一套思考論述,結果使我們偏離福音的活力。此外,聖文德
也告誡說,基督徒的真正智慧絕對離不開慈悲待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豐厚地分施我們
擁有的,以及分享我們藉著分施而領受的。(……)因此,慈悲是智慧的良朋,貪婪則
是其仇敵。」44「有些活動與默觀結合後,不會妨礙默觀,反而有助於默觀,例如是慈悲
善工和敬禮神工。」45
當代的白拉奇論
47. 玄識論衍生了另一個在今日依然存在的老舊異端。隨著時間過去,許多人開始認為
那提升我們或使我們成聖的,不是知識,而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問題在於這種想法不知
不覺地使人重蹈覆轍,接受變種的玄識論謬誤,而非克勝這謬誤。
48. 玄識論者認為是理智賦予我們力量,但後來有人開始認為是人的意志和個人努力賦
予我們力量。因此,出現了白拉奇論和半白拉奇論。此後,取代奧祕和恩寵的,再不是
理智,而是意志。人們忘記了一切「並不在乎人願意,也不在乎人努力,而是由於天主
的仁慈」(羅九 16),而且是「天主先愛了我們。」(若壹四 19
41 聖若望保祿二世,《奉獻生活》宗座勸諭,1996 3 25 日,38:《宗座公報》881996),412
42 〈致阿根廷宗座天主教大學校長慶賀神學院成立一百週年的函件〉,2015 3 3 日:《羅馬觀察報》
L’Osservatore Romano),2015 3 9-10 日,第 6 頁。
43 聖方濟‧亞西西(St. Francis of Assisi),致安多尼修士信函,2FF 251
44 聖文德(St. Bonaventure),《論聖神七恩》(De septem donis),915
45 聖文德(St. Bonaventure),《隆巴哲學命題卷四注疏》(Commentary on the Sentences),3713ad 6
14

2.5 Page 15

▲back to top
欠缺謙遜的意志
49. 儘管那些接受這種白拉奇論或半白拉奇論思維的人侃侃而談天主的恩寵,但「最終
只相信自己的能力,又自命不凡,或許因他們遵守特定的規條,或許因他們頑強地執著
天主教教會某種過時的生活方式。」46 他們或會向軟弱的人說:只要仗賴天主的恩寵,
便可成就一切。然而,他們基本上是想傳達另一個想法:憑藉人的意志,一切皆可能;
就好像意志是純潔的、完美的、無所不能的,而恩寵只是附加物。他們漠視一個事實:
「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任何事」,47 而在今生,恩寵尚未可以完全和徹底地治癒人
性的軟弱。48 如聖奧思定所教導說,在任何情況下,天主邀請你做你能力範圍內的事,
並「祈求你無法做到的事。」49 我們應謙卑地向上主說:「求祢賜我祢所命令的,並命
令我做祢所要的。」50
50. 歸根究柢,由於我們未能以坦白、痛悔和虔敬的態度承認自身的局限,因而妨礙恩
寵在我們身上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無法讓潛在的善實現,使之促進我們在誠懇及真切品
格上的成長。51 由於恩寵正是基於我們的本性運作,故不會使我們一下子變身為超人。
如有這種想法,就是自視過高。若是這樣,雖然我們口裡肯定恩寵的必要性,但在這合
乎正統信仰的言論背後,我們心裡所想的未必與我們所肯定的一致,而且說到底,我們
其實並不怎麼相信恩寵。事實上,要是我們未能承認自身實在和有限的現實,那麼當上
主以祂的恩賜吸引和裝備我們,我們將無法看清祂時時刻刻對我們的要求,而明白到我
們真正應採取的行動和可採取的行動。恩寵在歷史中發揮作用,而且往往占據我們,逐
46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 11 24 日,94:《宗座公報》1052013),1059
47 參閱:聖文德(St. Bonaventure),《色辣芬的六個翅膀》(De sex alis Seraphim),38:拉丁文為 Non omnes
omnia possunt 。這句話應該按照 1735 年頒布的《天主教教理》解讀。
48 參閱:聖多瑪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神學大全》,第二集:第一部,第一零九題,第九節,釋
1:「在現世,恩寵在某程度上是不完美的,因為如我們所說,它還未使人痊癒。」
49 參閱:聖奧思定(St. Augustine),《本性與恩寵》(De natura et gratia),4350PL 44271
50 聖奧思定(St. Augustine),《懺悔錄》,卷十,2940PL 32796
51 參閱: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 11 24 日,44:《宗座公報》1052013),1038
15

2.6 Page 16

▲back to top
步轉化我們。52 因此,要是我們摒棄這個在歷史中逐步發展的現實,那麼即使我們口裡
頌揚恩寵,但實際上是拒絕並妨礙恩寵。
51. 天主對亞巴郎說:「我是全能的天主,你當在我面前行走,作個成全的人」(創十
1)。為按照祂的聖意,作個成全的人,我們須謙卑地活在祂的臨在下,籠罩於祂的
光榮中;我們須與祂同行,並在我們的生活中,體驗祂永不止息的愛。我們不要畏懼祂
的臨在,祂的臨在只會使我們獲益。祂是賜給我們生命的父,祂是那麼愛我們。當我們
接受祂,不再在生活中摒除祂,那麼孤獨的痛苦就會消散(參閱:詠一三九 7)。此外,
當我們不再遠離天主,並生活在祂的臨在下,祂將能審視我們的心,看看我們是否走在
正道上(參閱:詠一三九 23-24)。這樣,我們將認識上主的旨意,辨明什麼是悅樂天主
和成全的事(參閱:羅十二 1-2),並讓祂像陶工一樣塑造我們(參閱:依廿九 16)。
我們常說天主居於我們內,但更正確地說,是我們活在祂內,是祂讓我們活在祂的光照
和聖愛中。祂是我們的聖殿:「我有一事祈求上主,我要懇切請求此事:使我一生的歲
月,常居住在上主的殿裡。」(參閱:詠廿七 4)「的確在你宮庭逗留一日,遠勝過在
別處逗留千日。」(詠八四 11)在祂內,我們必得聖化。
常被遺忘的教會訓導
52. 教會一再教導說,我們不是靠我們的作為或努力成義,而是仗賴上主的恩寵,是祂
採取主動。早在聖奧思定之前的教父已清楚講論這個基本信理。金口聖若望確認說:「在
我們進入戰鬥之前」,天主已將所有恩賜的泉源傾注在我們身上。53 聖巴西略強調說,
信眾只有在天主內獲得光榮,因為「他們意識到他們缺乏真正的正義,並只能藉著對基
督的信德才能成義。」54
53. 亞勞西加第二屆會議以教會權威堅定地教導說:誰也不能索求、靠其功勞獲取或購
買天主賞賜的恩寵,而且世人能夠與恩寵合作,全是因為事先獲賜同一的恩寵:「即使
52 在認識基督信仰的過程中,恩寵先於行動、伴隨行動、並隨著行動而來(參閱:特倫多大公會議,第六期會
議,「論及成義的法令」,第五章:《教會訓導文獻選集》1525。)
53 參閱:金口聖若望(St. John Chrysostom),《羅馬人書講道詞》(In Ep. ad Romanos),911PG 60470
54 聖巴西略(St. Basil),《論謙遜講道詞》(Homilia de Humilitate ):PL 31530
16

2.7 Page 17

▲back to top
是淨化的渴望也是由聖神灌注在我們內,使之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55 隨後,特倫多
大公會議雖強調在靈修生活的成長上,我們的合作相當重要,但也重申以上的信理:「我
們確認,我們是白白地成義,那是因為在成義之前,不論是信德或作為,什麼都不足以
獲取那成義的恩寵;因為『既然是出於恩寵,就不是出於作為,不然,恩寵就不算為恩
寵了』(羅 11:6)。」56
54. 《天主教教理》也提醒我們,天主賜予的恩寵「超越人理性的瞭解能力和意志的力
量」,57 以及「對天主來說,按嚴格的法理而論,人沒有功績可言。在天主與人之間的
不等是沒有限量的。」58 祂的友誼無限超越我們,不能由我們靠自己的作為換取,只能
是天主出於愛主動賜給我們。這邀請我們對這種我們完全不配獲得的恩賜,充滿喜樂感
恩之情,因為「在人已經有了恩寵以後,已有的恩寵不能算是功績之所得。」59 聖人不
會信任自己的作為:「上主,在今世的生命結束時,我會兩手空空的站在你面前,因為
我不求你細數我的作為。我們所有的正義在你眼中都有所缺失。」60
55. 這是教會領受的重要信仰之一,天主聖言亦明確闡述了這信仰,沒有爭論的餘地。
我們應活出這個真理,一如我們應活出至高的愛的誡命一樣,因為這個真理源自福音的
核心,召叫我們不僅要在理智上接受它,也要使之成為源源不絕的喜樂之源。然而,除
非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在世生命和我們的本性能力也是上主的恩賜,否則我們無法以感恩
的心,為上主白白賜給我們的友誼而歡欣。我們應當「欣然察悉我們的生命是恩賜,並
體認到我們的自由是恩寵。在今日世界,這不容易做到,因為人們認為因其獨有的本性
和自由,可爭取他們想要的事物。」61
55 亞勞西加第二屆會議(The Second Synod of Orange),第四條:《教會訓導文獻選集》,374
56 特倫多大公會議,第六期會議,「論及成義的法令」(Decree on Justification),第八章:《教會訓導文獻選
集》,1532
57 《天主教教理》1998
58 同上,2007
59 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第二集:第一部,第一一四題,第五節。
60 聖女小德蘭(St. Theresa of Infant Jesus),「我把自己當作奉獻給天主仁慈之愛的全燔祭犧牲」(禱文,6)。
61 葛魯斯(Lucio Gera),〈論貧窮的奧祕〉(Sobre el misterio del pobre);刊於:P. Grelot - L. Gera-A. Dumas
《貧苦者》(El Pobre),布宜諾斯艾利斯,1962 年,第 103 頁。
17

2.8 Page 18

▲back to top
56. 我們只有藉著自由地接納和謙卑地領受天主的恩賜,才能以自身的努力與天主合
作,日益獲得轉化。62 我們必須首先屬於天主,向等待我們的那一位奉獻自己,向祂獻
上我們的才能、我們的努力、我們與邪惡的博鬥、我們的創造力,好讓祂白白的恩賜在
我們內不斷增長和發展:「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
和悅樂天主的祭品」(羅十二 1)。就此而言,教會一直教導說,只有愛德使我們的恩
寵生命得以成長,因為「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格前十三 2
新白拉奇論者
57. 依然有些基督徒堅持另一條道路:以自身的努力成義,並崇尚人性的意志和個人的
能力。這導致自以為是、自我中心和精英主義,因而失去真正的愛。這呈現於很多表面
上不同的態度:偏執法律,迷戀於社會和政治的得益,炫耀禮儀、教義或教會的威望,
為管理具體事務的能力而自詡,為自我提升和自我實現的項目而著迷。有些基督徒將時
間和精力投入這些事情,而非接受聖神的引導而走在愛的道路上,也不熱衷於傳揚福音
的美善和喜樂,或在廣大渴求基督的人群中,尋找迷失的人。63
58. 很多時候,教會的生活有違聖神的推動,而表現得死氣沉沉,或由少數人所掌管。
這體現在某些基督徒組織過分重視他們訂立的規條、慣例或行事方式。如此,福音往往
受到削弱和抑制,失去其充滿吸引力的簡明和特色。這可能是一種不為人察覺的白拉奇
論表現,似乎認為恩寵生命依從於某些人性結構。這可影響組織、運動和團體,並說明
了為什麼它們往往在開始時充滿聖神的生命,但最後變得陳腐,甚至腐敗。
59. 當我們相信一切都取決於人的努力,並由教會的規條和結構所導引,我們就會不自
覺地將福音複雜化,從而受到奴役,墮入一個使恩寵難以發揮作用的行事模式。聖多瑪
斯‧阿奎那提醒我們,教會為福音添加的規條應適可而止,「以免信友的負擔太重」,
否則我們的信仰將成為一種奴役。64
62 說到底,這就是天主教關於成義後的「功績」的教義:成義者與天主合作,讓恩寵的生命不斷成長(參閱:
《天主教教理》2010)。然而,這種合作決不是說成義本身或我們與天主的友誼是人以其功績賺得的。
63 參閱: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 11 24 日,95:《宗座公報》1052013),1060
64 聖多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神學大全》,第二集:第一部,第一○七題,第四節。
18

2.9 Page 19

▲back to top
法律的綱領
60. 為避免這種情況,我們應當時常提醒自己,德行有等級之分,因此我們應首先尋求
必要的德行。首要的德行為超性之德,亦即以天主為對象和動機的德行。超性之德的核
心是愛德。聖保祿說:「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才算什麼」(迦五 6)。我們蒙召盡
一切努力保持愛德:「因為誰愛別人,就滿全了法律。(……)愛就是法律的滿全」(羅
十三 810)。「因為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五
14
61. 換言之,耶穌衝破重重的規條和法規,為我們打開一扇窗,使我們得以看到兩個面
容:聖父的面容和兄弟姊妹的面容。祂不是再給我們施加兩個準則或規條,而是向我們
展示兩個面容,更正確地說,祂只向我們展示一個面容:眾人所反映的天主的面容。這
是因為天主的肖象臨現在我們每一個兄弟姊妹身上,尤其是最微小、軟弱、無助和有需
要的兄弟姊妹。事實上,上主最終會從軟弱的人性塑造祂最後的藝術品。這是因為「有
什麼會存留下來?生命中有什麼寶貴的事物、有什麼財寶不會消逝?當然就是以下兩
者:上主和我們的近人。這兩個財寶絕不消逝!」65
62. 願上主助佑教會擺脫這些現代的玄識論和白拉奇論。這些思想會拖累她,妨礙她在
成聖之路上前進!這些偏差會基於個人的性情和特質,體現為不同的形式。因此我促請
大家在天主面前反思和辨明自己是否受到這些思想影響。
65 教宗方濟各,為遭社會排斥的人舉行的禧年活動感恩祭講道詞,2016 11 13 日:《羅馬觀察報》
L’Osservatore Romano),2016 11 14-15 日,第 8 頁。
19

2.10 Page 20

▲back to top
第三章
主耶穌的教導
63. 我們有許多關於何謂聖德的理論,就聖德提供大量的解說和區分。這類反思可能有
用,但最能夠啟迪我們的,是默想耶穌的話和祂傳授真理的方法。耶穌宣講真福八端,
簡潔地講述了聖人是怎樣的人(參閱:瑪五 3-12;路六 20-23)。真福八端就像基督徒的
身分證。因此,如果有人問:「應怎樣做個好基督徒?」答案很簡單:每一個人都必須
按各自的方式,實踐耶穌有關真福八端的教導。66 我們從真福八端看到師傅的面容。那
是我們蒙召在日常生活中要呈現的面容。
64. 「幸福」或「有福」是「聖潔」的同義詞,因為它們描述了那些忠於天主和實踐天
主聖言的人怎樣藉著奉獻自己,獲得真正的福樂。
反其道而行
65. 雖然耶穌的話看似充滿詩意,但它們顯然有違常規,與世俗的行事方式背道而馳。
即使耶穌的訊息吸引我們,但在現實中,世界誘使我們採取另一種生活方式。真福八端
絕非輕鬆或淺薄的教導;恰恰相反,只有當聖神以其德能充滿我們,使我們擺脫自身的
自私、怠惰、驕傲等軟弱,我們才能夠踐行真福八端。
66. 讓我們懷著相稱於耶穌師傅的愛和敬意,再次聆聽祂的話,並讓祂的話觸動我們、
挑戰我們、召叫我們真正改變生活。否則,成聖只是空談。現在,讓我們逐一回顧瑪竇
福音所載的真福八端。(參閱:瑪五 3-1267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66 參閱:教宗方濟各,於聖瑪爾大之家的彌撒講道詞,2014 6 9 日:《羅馬觀察報》(L’Osservatore Romano),
2014 6 10 日,第 8 頁。
67 在不同的文本傳統中,第二端和第三端的次序有所不同。
20

3 Pages 21-30

▲back to top

3.1 Page 21

▲back to top
67. 福音邀請我們看清自己的心,審視我們以什麼為生命的保障。一般來說,富人因其
財富感到安全,並認為當他們的財富受到威脅,整個人生意義就會崩塌。耶穌有一個比
喻講論愚昧的富人。這個富人既自負又糊塗,沒想到自己可能就在當天死去。(參閱:
路十二 16-21
68. 財富不能給你任何保證。事實上,當我們心裡認為自己很富有,就會變得那麼自滿,
以至於沒有空間聆聽天主的聖言、愛我們兄弟姊妹,或享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這樣,
我們錯過了更美好的事物。因此耶穌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有一顆貧乏的心,
上主可以進入其中,帶給他們歷久常新的體驗。
69. 這種神貧與羅耀拉‧聖納爵所指的「神聖的平常心」密切相關。這種平常心使我們
享有美妙的心靈自由:「為此,我們必須學習以平常心看待所有受造物,所有我們可按
自由意志選擇且不屬違禁之列的事物,以至於我們不會追求健康甚於疾病,追求財富甚
於貧窮,追求榮譽甚於屈辱,追求長壽甚於短命,其他事物也是一樣。」68
70. 路加福音所寫的並非「神」貧,而只是「貧窮」而已(參閱:路六 20)。如此,耶
穌也邀請我們度刻苦簡樸的生活。祂召叫我們分享那些最貧乏的人的生活、宗徒的生活,
並最終肖似耶穌:「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格後八 9
心裡貧窮,這就是聖德。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71. 這是一句很有力的話。這個世界從一開始就是敵對之地,充斥紛爭和仇恨。在這樣
的世界中,我們經常按照人們的想法、習慣,甚至言談舉止或衣飾外觀,將他們分門別
類。簡言之,這是驕傲和虛榮的國度,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有權支配他人。儘管如此,
耶穌提出另一種看似不可能的行事方式:溫良。這就是祂與門徒相處的方式,也是祂進
入耶路撒冷的方式:「看,你的君王來到你這裡,溫和的騎在一匹驢上,一匹母驢的小
驢駒上。」(瑪廿一 5;參閱:匝九 9
68 羅耀拉‧聖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23d
21

3.2 Page 22

▲back to top
72. 基督說:「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
(瑪十一 29)。要是我們在人前總是表現得緊張不安、自高自大,最終會感到精疲力竭。
可是,當我們以體貼溫良的態度看待別人的局限和缺失,而不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我們
可以幫助他們,並可避免浪費精力在無謂的抱怨上。聖德蘭‧里修說:「圓滿的愛德在
於包容別人的不足,不會因他們的軟弱感到意外。」69
73. 保祿說溫良是聖神的效果之一(參閱:迦五 23)。他建議說,要是我們的兄弟姊妹
的不當行為令我們懊惱,我們應該設法矯正他們,但應懷有「柔和的心神」,並提醒我
們說:「但你們自己要小心,免得也陷入誘惑」(迦六 1)。即使在捍衛我們的信仰和
信念時,也要懷有「溫和之心」(參閱:伯前三 16),並「溫和」地對待我們的仇敵(弟
後二 25)。在教會內,我們的過失往往就是沒有實行這個天主聖言的召叫。
74. 溫良亦指內心的貧窮,是唯獨信賴天主的人所表現的態度。事實上,在聖經中,
anawim」通常表示貧窮和溫良。有人可能會反對說:「要是我太溫良,人家會以為我
是傻瓜,或以為我是愚昧軟弱的人。」可能人們真的會這樣想,但由得他們吧。時常保
持溫良總是上策。這樣,我們最深切的期盼將會實現:溫良的人「要承受土地」,意思
是說,他們將會看到天主的應許在他們的生命中實現。這是因為溫良的人在任何情況
下,都寄望於上主,而寄望於上主的人必將承受土地,享有極深的平安(參閱:詠卅七
911)。另一方面,上主也信任他們:「我要垂顧的是誰呢?是貧苦者、懺悔者和敬
畏我言語的人。」(依六十六 2
謙遜溫良待人,這就是聖德。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
75. 世界給我們相反的建議:應尋求玩樂、享受、消遣、悠閒,並告訴我們這才是美好
的生活。世俗的人逃避家庭裡或周遭的疾病或痛苦,將目光移向別處。世界不願哀慟,
寧可無視痛苦的處境,將之掩蓋或隱藏。人們花費許多精力逃避苦難的處境,以為可以
埋藏現實,但不論在何處,都不缺少十字架。
69 聖德蘭‧里修(St. Theresa of Lisieux),《手稿》(ManuscriptC12r
22

3.3 Page 23

▲back to top
76. 看清事物真貌、願意接受痛苦、在心裡哀慟的人,才能深入生活,找到真正的福樂。
70 這樣的人會獲得安慰,但不是世俗的安慰,而是耶穌的安慰。因此,他有勇氣分擔別
人的苦難,不再逃避痛苦的處境。如此,他藉著幫助痛苦的人,藉著了解他們的憂苦,
藉著緩解他們的痛苦,而找到生命的意義。他體會到對方是他的肉中之肉,不怕靠近對
方,觸摸對方的傷口。他憐憫待人,消除他與別人之間的距離。由此可見,實踐聖保祿
的勸勉是可能的:「與哭泣的一同哭泣。」(羅十二 15
懂得與哭泣的一同哭泣,這就是聖德。
「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77. 「飢渴」是非常強烈的經驗,因為這是由基本需要所激發,與生存的本能密不可分。
有些人就是如此熱切渴慕正義,以極深切的渴望追求正義。耶穌說他們要得飽飫,因為
正義始終會實現。即使我們並非時常看到我們努力的成果,我們也可以攜手合作,促成
正義。
78. 可是,耶穌所指的不是世界追求的正義,因為這樣的正義往往帶有私利,並以各種
方式受到操控。從現實可見,人們是那麼容易陷入貪腐的泥沼,奉行「有來有往」的方
針,致使一切都成為交易。有多少人遭受不義對待,多少人處於無助的境況,但有些人
則在瓜分美好的事物。有些人放棄爭取真正的正義,並選擇與勝利者同流合污。這與耶
穌讚揚的飢渴慕義毫無關係。
79. 當每一個人作出正義的決定,並在行動上為窮人和弱者伸張正義時,正義就開始在
每一個人的生命裡實現。誠然,「正義」一詞亦表示終身忠信地履行天主的旨意,但要
是我們籠統地理解正義,就會忘記正義是特別實行在無助的人身上時得以彰顯:「尋求
正義,責斥壓迫人的人,為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依一 17
飢渴慕義,這就是聖德。
70 早在教父時代,教會已重視眼淚的恩賜,正如〈求痛悔之心〉(Ad petendam compunctionem cordis)這篇優
美的禱文所述:「全能仁慈的天主,祢為飢渴的子民,使堅硬的磐石湧流活水,求祢使我們冷漠的心湧出痛悔
的眼淚,痛悔己罪,並因祢的仁慈,獲得罪惡的赦免。」(參閱:《羅馬彌撒經書》[Missale Romanum],1962
年版,第[110]頁)
23

3.4 Page 24

▲back to top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80. 慈悲(憐憫)表現在兩個方面:施予、援助和服事,以及寬恕和諒解。瑪竇福音將
之總結為這個金科玉律:「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瑪 7:12)。
《天主教教理》也提醒我們,這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均適用」,71 特別是當我們「有時
遇到一些情況,使道德的判斷不大肯定,並難以作出決定」的時候。72
81. 天主非常慷慨地恩賜和寬恕我們。當我們施予和寬恕別人,就是儘量在生活中稍微
反映這位成全的天主。因此,在路加福音中,我們沒有讀到「你們應當是成全的」(瑪
48)這句話,而是讀到:「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
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
就給你們」(路六 36-38)。我們不應忽視路加接著作出的補充:「你們用什麼升斗量,
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路六 38)。我們用什麼標準諒解和寬恕他人,天主也用什麼
標準寬恕我們;我們用什麼標準施予,天主也用什麼標準賞報我們。我們不要忘記這一
點。
82. 耶穌不是說:「籌謀復仇的人是有福的。」祂將寬恕別人「七十個七次」的人稱為
「有福」的(瑪十八 22)。我們應當銘記我們是獲得寬恕的一群。我們全都獲得天主憐
憫垂顧。當我們真誠靠近上主,仔細聆聽,可能會聽到祂責斥說:「難道你不該憐憫你
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瑪十八 33
慈悲看人、慈悲待人,這就是聖德。
「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83. 這一端是指那些心靈單純、毫無汙穢的人,因為懂得愛的心不會讓生活中的任何事
物威脅、削弱或危害這愛。在聖經中,心代表我們的真正意向,代表我們真正尋求和渴
71 《天主教教理》1789;參閱:1970
72 同上,1787
24

3.5 Page 25

▲back to top
望的事物,超越所有表象:「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撒上十六 7)。天主設法向
我們的心說話(參閱:歐二 24),並將祂的法律寫在我們的心坎上(參閱:耶卅一 33)。
最終,祂要賜給我們一顆新心。(參閱:則卅六 26
84. 「在一切之上,你要謹守你的心」(箴四 23)。凡是虛偽的事物,在上主眼中都沒
有真正的價值。祂「遠避欺詐,遠離無知的思念」(智一 5)。聖父能夠「在暗中看見」
(瑪六 6),看清不潔的事物,亦即虛假和徒具形式的事物,因為子「認識在人心裡有
什麼」。(參閱:若二 25
85. 誠然,要是沒有愛的行動,就沒有愛,但是這一端提醒我們,上主期望我們發自內
心,服事我們的兄弟姊妹,因為:「我若把我所有的財產全施捨了,我若捨身投火被焚;
但我若沒有愛,為我毫無益處」(格前十三 3)。我們也從瑪竇福音可見,是那源自內
心的,才使人汙穢(參閱:瑪十五 18),因為由心裡發出來的是凶殺、盜竊、妄證等惡
行(參閱:瑪十五 19)。心裡的意向產生最深層的渴望和決定,驅使我們作出行動。
86. 真心真意愛主愛人而不流於空談的心(參閱:瑪廿二 36-40),才是純潔的心,可
以看見天主。聖保祿在他頌揚愛德的讚美詩中說:「我們現在是藉著鏡子觀看,模糊不
清。」(格前十三 12)。可是,當愛真正為王時,我們將「面對面」地觀看。耶穌應許
說:心裡潔淨的人「要看見天主」。
心靈遠離一切玷汙愛的事物,而保持純潔,這就是聖德。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
87. 這一端讓我們想起數之不盡、一再爆發的戰爭。我們往往是衝突的起因,或至少是
誤解的源頭。舉例說,當我聽到關於某人的消息,便到處張揚,甚至可能將之誇大扭曲,
才將消息散布。當所造成的傷害越大,我似乎越是滿足。流言蜚語的世界由喜歡批評和
破壞的人組成,這樣的世界無法締造和平。這樣的人其實是和平的仇敵,絕非「有福」
的人。73
73 中傷和誹謗就像恐怖活動:將炸彈投出去,造成破壞後,破壞者便心滿意足地離開。這樣的人完全有別於那
些嘗試與他人面對面平心靜氣地對談、顧及對方益處的人,後者才是高尚的行徑。
25

3.6 Page 26

▲back to top
88. 締造和平的人是和平的泉源,他們在社會上建立和平及友誼。對於致力傳揚和平的
人,耶穌作出這個偉大的許諾:「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五 9)。祂對門徒說,
不論他們進入哪一家,應當說:「願這一家平安!」(路十 5)天主聖言勸勉每一個信
徒「要同那些以純潔之心呼號主的人們」,攜手追求和平(參閱:弟後二 22),因為「正
義的果實,乃是在和平中種植的」(雅三 18)。有時候,當我們在團體中猶疑應做什麼,
「該追求平安的事」(羅十四 19),因為團結勝過紛爭。74
89. 締造這種福音的和平精神並不容易──不排擠任何人,還得接納那些有點古怪、麻
煩或難相處的人,以及那些需要人關注、有異於常人、飽受生活打擊或心懷私意的人。
這是難事,需要開放的思想和廣闊的心胸,因為這不是「紙上製造共識或少數人得享短
暫和平的幌子」,75 也不是或者「為少數人制定」的計畫76,但也不能試圖無視或隱藏
衝突,而是要「面對迎面的衝突,解決衝突,讓衝突成為新進程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
77 我們需要成為和平的締造者,因為締造和平是一項藝術,需要平安、創意、心靈手巧。
在我們四周散播和平,這就是聖德。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90. 耶穌告誡我們說,這樣行事是反其道而行,甚至要成為以生命挑戰社會、令人煩厭
的人。耶穌提醒我們,有多少人因為爭取正義,因為在生活中致力事主事人,而受到迫
害,而且在今天依然面對迫害。要是我們不想沉醉於庸碌的人生,就不要追求安逸的生
活,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瑪十六 25
74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必要討論某個兄弟姊妹的困難。這時,所傳達的可能是某種解讀,而非客觀事實。情
感或會使人曲解事實的真相,而只作出解讀,並最終混入主觀看法,才傳遞給別人。如此,事實遭受破壞,有
關當事人的真相也沒有受到尊重。
75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 11 24 日,218:《宗座公報》1052013),1110
76 同上,239:《宗座公報》1052013),1116
77 同上,227:《宗座公報》1052013),1112
26

3.7 Page 27

▲back to top
91. 我們不能等到事事順利才致力活出福音,因為權力慾和俗世的利益經常與我們作
對。聖若望保祿二世指出:「社會之異化在於社會的組織、生產和消費模式,使得人們
更難於實現自我交付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團結。」78 在這樣的異化社會中,政治、媒體、
經濟、文化甚至宗教上的盤算會妨礙真正的人性和社會發展,因而使真福八端難以實行,
甚至成為令人抗拒、質疑和嘲弄的生活方式。
92. 十字架──尤其指我們在活出愛的誡命和正義之道時,所承受的疲憊和痛苦──使
我們成長和成聖。我們應當記得,新約聖經說我們必須為福音受苦,而這正是指承受迫
害(參閱:宗五 41;斐一 29;哥一 24;弟後一 12;伯前二 20、四 14-16;默二 10)。
93. 我們所指的是無可避免的迫害,而非因我們不當對待他人而招致的惡果。聖人並非
乖張孤僻的人,不是虛榮自負、憤世嫉俗而令人受不了的人。基督的宗徒不是這樣的人。
宗徒大事錄一再指出,雖然宗徒受官方追捕和迫害(參閱:宗四 1-3;五 17-18),但他
們「獲得了全民眾的愛戴。」(宗二 47;參閱:四 2133;五 13
94. 迫害並非已成過去的事,因為即使在今時今日,我們仍在面對迫害,可能是流血的
迫害,一如許多當代殉道者面對的,也可能是較不為人察覺的迫害,包括誹謗和謊言。
耶穌說:「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瑪
11)。有時候,迫害的形式可能對信仰作出嘲諷,使我們看似荒謬的人。
每日奉行福音之道,即使可能因此面對困難,也堅持下去,這就是聖德。
行動的準繩
95. 在瑪竇福音第二十五章(31-46 節),耶穌重提真福八端的其中一端:憐憫人的人
是有福的。若我們想尋求悅樂天主的聖德,可在這段經文找到一個行動的準繩,我們將
會按此準繩接受審判:「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
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
們來探望了我。」(瑪廿五 35-36
78 聖若望保祿二世,《百年通諭》,1991 5 1 日,41c:《宗座公報》831991),844-845
27

3.8 Page 28

▲back to top
對師傅忠信
96. 因此,成聖並非進入神魂超拔的狀態。聖若望保祿二世說:「若我們真的從瞻仰基
督出發,必能特別在為祂所接納的人的面容上,看到祂的臨在。」79 瑪竇福音第二十五
35-36 節的經文「不只是邀請我們從事仁愛工作,這是一篇基督論,就像一道照明基
督奧跡的亮光。」80 這篇經文提醒我們要在窮人和受苦者身上看見基督,從而揭示基督
的心、祂的感受和最深層的抉擇——那是每一位聖人致力效法的。
97. 面對耶穌這些強烈的要求,我有義務呼籲基督徒以真誠開放的態度接受召叫,而「無
須註釋」(sine glossa),也就是說,無須再提供任何註明、詮釋或辯解,以免削弱它們
的力量。主已經清楚表明:若是脫離這些要求,我們將無法明瞭或踐行聖德,因為慈悲
是「福音跳動的心」。81
98. 當我遇到在風雨交加之下露宿在寒夜街頭的人,我可以視他為突然碰到的負擔、游
手好閒的罪犯、擋著去路的障礙、良心上的一根刺、執政者要解決的問題,甚至是弄髒
公眾地方的垃圾。或者我可以懷著信德和愛德作出回應,看到他是與我享有同樣尊嚴的
人,是天父以無限的愛垂顧的受造物、天主的肖像、獲基督救贖的弟兄姊妹。這才是基
督徒的態度!要是未能真正認清每一個人的尊嚴,還可能明瞭聖德嗎?82
99. 這意味著基督徒須懷有某種健康和常存的不足感。雖然援助別人是我們應做的事,
但這還不夠。加拿大主教團明確指出這一點。舉例說,他們指出聖經有關禧年的教導不
只是關於行善,也要求促成社會變革:「為使未來的世代也能獲得自由,我們的目標必
須是恢復正義的社會和經濟體系,再不排斥任何人。」83
79 聖若望保祿二世,《新千年的開始》宗座文告,2001 1 6 日,49:《宗座公報》932001),302
80 同上。
81 教宗方濟各,《慈悲面容》慈悲特殊禧年詔書,2015 4 11 日,12:《宗座公報》1072015),407
82 我們應回想良善的撒瑪黎雅人怎樣對待那個被強盜打得半死、倒臥路旁的人(參閱:路十 30-37)。
83 加拿大主教團社會事務委員會致國會議員公開信,《公益或排斥:加拿大人的抉擇》(The Common Good or
Exclusion: A Choice for Canadians),2001 2 1 日,9
28

3.9 Page 29

▲back to top
破壞福音核心訊息的意識型態
100. 不幸的是,有時候某些意識型態誘使我們犯下兩個遺害甚深的謬誤。一方面,有
些基督徒誤將這些福音的要求抽離他們與天主的個人關係,抽離他們內心與天主的結
合,抽離恩寵。基督宗教因而淪為某種慈善組織,失去其光芒四射的靈性特質,那是聖
方濟.亞西西、聖文生、加爾各答聖德蘭修女和許多其他聖人所活出和體現的特質。為
這些偉大的聖人來說,不論是祈禱、天主的愛、閱讀福音,都絕不減損他們獻身服事近
人的熱忱和效力,而是完全相反。
101. 另一個謬誤可見於那些對別人投身社會事務抱懷疑態度的人。他們認為那是膚淺
世俗的行為,或將之看作唯物主義、共產主義或民粹主義的表現。他們可能將之淡化,
就好像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業,或者就好像他們捍衛的某個倫理議題或事業才是重要
的。舉例說,我們必須明確、堅定和熱切捍衛無辜的胎兒,因為人類生命的尊嚴受到威
脅;人的生命不論處於任何發展階段,總是神聖的,因此我們必須愛每一個人。可是,
已生於世上的貧苦者的生命同樣神聖;他們正面臨各種問題:困苦、遺棄、排斥、人口
販賣、病人暗中被施加安樂死、長者缺乏照顧、新式的奴役和各種形式的排擠等。84
們提出的聖德理想不能無視世界的不義,任由某些人狂歡作樂、瘋狂消費,只為最新推
出的商品生活,而其他人只能從遠處觀看,困苦度日。
102.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面對相對主義和現今世界的局限,移民的問題相對來說沒
那麼迫切。有些教友認為若與「嚴峻」的生物倫理議題相比,此議題只是次要的問題。
要是那些只追求成功的從政者這樣說,還可以理解,但基督徒不應這樣說。這些弟兄姊
妹為使下一代享有更美好的將來,而冒著生命危險。為基督徒來說,設身處地為這些兄
弟姊妹設想,才是正確的態度。難道我們不明白這正是耶穌對我們的要求嗎?祂教導我
們在每一個異鄉人身上款待祂(參閱:瑪廿五 35)。聖本篤毫無保留地奉行這教導。即
使可能使會士「更忙碌」,他也規定會士應款待所有到隱修院借宿的旅客,將他們「看
作基督一樣」,85 甚至以恭敬的態度款待他們,86 並以「最深的關懷和重視」,招待窮
人和朝聖者。87
84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主教團第五屆大會根據教會不斷的教導,指出人類「自受孕之始,並在其生命的各
階段,直至自然死亡和死後,始終是神聖的」,而且人的生命「自受孕之始,並在各階段,直至自然死亡,必
須受到保護」(《阿帕雷西達文件》[Aparecida Document],2007 6 29 日,388464)。
85 聖本篤(St. Benedict),《會規》(Rule),531PL 66749
29

3.10 Page 30

▲back to top
103. 舊約也有類似的教導。上主說:「對外僑,不要苛待和壓迫,因為你們在埃及也
曾僑居過」(出廿二 21)。「若外方人在你們的地域內,與你住在一起,不可欺壓他;
對與你們住在一起的外方人,應看作你們中的一個同鄉,愛他如愛你自己,因為你們在
埃及地也做過外方人」(肋十九 33-34)。因此,這不是某位教宗憑空想像出來或一時的
胡言亂語。依撒以亞先知問道:什麼是中悅上主的事?「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飢餓的
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
骨肉嗎?那麼你的光就像黎明一樣突然出現」(依五十八 7-8)。他向我們展示一條靈性
啟蒙之道。在今日世界中,我們也蒙召遵行此道。
蒙天主悅納的敬禮
104. 我們可能認為,只有藉著敬禮和祈禱,或只有藉著遵守某些道德規範,才能光榮
天主。誠然,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是首要的,但我們不應忘記,衡量我們的生活的最終標
準是我們怎樣對待他人。祈禱是最寶貴的,因為它滋養我們,幫助我們每天實踐愛德。
當我們立意慷慨生活,投身服事我們的弟兄姊妹,藉以體現天主在祈禱中給我們的恩賜,
我們的敬禮才蒙天主悅納。
105. 基於同一原因,為辨明我們的祈禱方式是否正確,最好的方法就是省察我們的生
活是否照天主慈悲的啟迪而在轉變。這是因為「耶穌確認慈悲不單是天父的行動,更成
為分辨誰是天父真正子女的準則。」88「慈悲正是教會生活的基礎。」89 在這方面,我
想重申:「雖然慈悲確實不應排除公義與真理,但我們首先要指出:慈悲是公義的圓滿,
亦是天主的真理最輝耀的彰顯。」90 慈悲是「進入永生之鑰。」91
86 參閱:同上,537PL 66750
87 同上,5315PL 66751
88 教宗方濟各,《慈悲面容》慈悲特殊禧年詔書,2015 4 11 日,9:《宗座公報》1072015),405
89 同上,10:《宗座公報》1072015),406
90 教宗方濟各,《愛的喜樂》宗座勸諭,2016 3 19 日,311:《宗座公報》1082016),439
91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 11 24 日,197:《宗座公報》1052013),1103
30

4 Pages 31-40

▲back to top

4.1 Page 31

▲back to top
106. 我不禁想起聖多瑪斯‧阿奎那提出的問題。他問我們哪些行為最崇高,哪些外在
行動最能展現我們對天主的愛。聖多瑪斯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是我們對近人實行的慈悲
行動,92 這甚至比我們的敬禮更為重要:「以外在的祭獻和獻禮朝拜天主,不是為了天
主本身,而是為了我們自己和近人的好處:因為天主並不需要我們的祭獻,卻願意我們
給祂獻祭,為的是激發我們的虔敬,並使我們的近人受益。為此,為援助他人的困苦而
施行的慈悲是更中悅天主的祭獻,因為它更直接地惠及他人。」93
107. 凡是真心盼望以其生命光榮天主,渴慕聖化自己以光榮那位至聖者的人,都蒙召
不辭勞苦、竭盡所能、堅毅不屈地推行慈悲的事業。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深明這個道
理:「是的,我有許多人性的軟弱,許多人性的不幸。(……)可是,即使我們滿身罪
惡,即使我們充滿不幸和過失,祂也屈尊就卑,派遣我們,派遣你和我,在世上體現祂
的愛和憐憫。祂依靠我們愛這個世界,展示祂有多愛這個世界。要是我們只顧自己,就
無法撥出時間關顧他人。」94
108. 享樂型消費主義會令我們得不償失,因為要是沉溺於享樂,最終會過分重視自我
和自身的權利,並渴求閒暇來享受生命。我們若不培養某種刻苦生活,又不抵抗消費社
會購物的誘惑,將難以投身幫助有需要的人,最終使我們變成渴望擁有一切和嘗試一切,
但無法感到滿足的窮人。同樣,膚淺的資訊、各種即時和虛擬的通訊方式可消耗我們寶
貴的時間,使我們對兄弟姊妹的痛苦無動於衷。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深淵之中,福音依
然一再迴盪,為我們指出另一種生活,更健康幸福的生活。
***
109. 聖人的見證充滿力量。這力量在於他們活出真福八端,以及最後審判的行動準繩。
耶穌的話雖然簡短,但為每一個人都實用有效,因為基督信仰主要是身體力行的信仰。
這信仰也可以是研究和反思的對象,但只是為了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福音。我強
烈建議大家一再細閱這幾段重要的經文,經常重溫,以這些經文祈禱,並嘗試將之實踐
在生活中。這將使我們獲益,使我們獲得真正的福樂。
92 參閱:聖多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神學大全》,第二集:第二部,第三十題,第四節。
93 同上,釋疑 1
94 引用於:加爾各答聖德蘭修女(St. Teresa of Calcutta),《貧苦者身上的基督》(Cristo en los Pobres),馬
德里,1981 年,第 37-38 頁。
31

4.2 Page 32

▲back to top
第四章
於當代世界聖德的若干特點
110. 在真福八端和瑪竇福音第二十五章 31-46 節所展示聖德的廣大脈絡中,我想指出若
干靈修上的特點或表達方式,為了解上主召叫我們奉行的生活方式。我不會詳述我們已
熟悉的成聖方法,例如各種祈禱方式、寶貴的聖體聖事與和好聖事、奉獻個人犧牲、各
種各樣的敬禮、靈修指導等等。我只會就成聖的召叫的幾個方面作出討論,希望這個召
叫以特別的方式迴盪。
111. 我要強調的這些特點並非聖德楷模必須具備的所有元素,而是愛主愛人的五大表
現。考慮到現今文化面對的某些危險和局限,我認為這些表現尤其重要。所指的危險和
局限可見於:表現為緊張暴力的焦慮感,這使我們成為一盤散沙,削弱我們;憤世嫉俗、
憂傷掛慮;耽於逸樂、消費主義和唯我思想所養成的怠惰;個人主義;以及各種盛行於
當前宗教市場、不講求與主相遇的假靈修。
堅忍、耐心、溫良
112. 首要的特點是以天主為中心,堅定不移地依靠那愛我們和扶助我們的天主。這種
內心的堅定使我們能夠忍受人生的起伏不定、變化無常、別人對我們的傷害和不忠,並
包容他人的缺失:「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羅八 31)聖人表現的平
安正是由此而來。這種內心的堅定使我們得以在這個節奏急速、變幻不定、爭強鬥勝的
世界中,藉著忍耐和堅持行善見證聖德。這是愛的忠誠,因為對天主有信德(pístis)的
人對他們的弟兄姊妹們也會信實(pistós),不會在逆境時離棄他們,不會因焦慮而迷失,
並與他人同行;即使這樣做可能不會帶來即時的滿足感,也不會放棄。
113. 聖保祿勸勉羅馬的基督徒不要「以惡報惡」(參閱:羅十二 17),不可尋求復仇
19 節),不可為惡所勝,而要「以善勝惡」(21 節)。這種態度並非軟弱的表現,反
而體現了真正的力量,因為天主「雖緩於發怒,但能力偉大」(納一 3)。天主聖言告
誡我們說:「一切毒辣、怨恨、忿怒、爭吵、毀謗以及一切邪惡,都要從你們中除掉。」
(弗四 31
32

4.3 Page 33

▲back to top
114. 我們必須克服和提防爭強鬥勝和自我中心的傾向,不要讓它們扎根:「你們縱然
動怒,但是不可犯罪;不可讓太陽在你們含怒時西落」(弗四 26)。當我們遇上令人頹
喪消沉的處境,總是可以向天主懇求祈禱,讓祈禱成為我們的支柱,帶領我們投進天主
的手中,靠近這平安之源:「你們什麼也不要掛慮,只在一切事上,以懇求和祈禱,懷
著感謝之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請求;這樣,天主那超乎各種意想的平安,必要在基督
耶穌內固守你們的心思念慮。」(斐四 6-7
115. 即使是基督徒,也可能在網際網路或各種數位通訊平台上參與言語暴力。即使是
天主教媒體也可能超越底線,容許發布誹謗中傷的言論,不顧任何道德標準,亦不尊重
他人的名譽。如此,產生了一種危險的兩極化:人們在網絡上發表一些不容於公共生活
的言論,並為彌補自己的不滿,恣意宣洩復仇的慾望。值得注意的是,人們有時聲稱在
維護其他誡命,但完全無視第八誡「不可作假見證」(出廿十 16),無情地破壞他人的
名譽。從此等作為可見,若不謹口慎言,舌頭將成為「不義的世界」,「由地獄取出火
來,燃燒生命的輪子。」(雅三 6
116. 內心的堅定是恩寵的作為,保護我們免陷於充斥社會生活的暴力,因為恩寵消除
虛榮心,並有助塑造溫良的心。聖人不會浪費精力為別人的過失抱怨,反而在面對弟兄
姊妹的缺失時,能夠保持沉默,提防那摧毀和欺凌別人的言語暴力,因為聖人並不認為
自己有資格待人嚴厲,反而認為自己「不如人」。(斐二 3
117. 當我們自命清高,而成為無情的法官,認為人家低劣不堪,總是想教訓他們,這
並不妥當,而是一種潛藏的暴力。95 聖十字若望提倡另一種態度:「應樂於為別人所教
導,而非總是想教訓較遜色的人。」96 他也勸勉人遠離魔鬼:「應當為他人的益處歡欣,
就像那是自己享有的一樣,且在一切事上,應真誠以此為先。如此,你將以善勝惡,驅
逐魔鬼,內心充滿喜樂。應當特別這樣對待那些你不喜歡的人。要是不這樣修持,將無
法培養真正的愛德或從中獲益。」97
118. 謙遜只能藉受辱在心裡扎根。要是沒有經歷受辱,就無法培養謙遜或聖德。要是
無法承受並獻上若干受辱的經驗,還未算是謙遜的人,還未踏上成聖之旅。天主賜給教
95 有些欺凌行為看似是高尚和尊重別人的表現,甚至好像神聖的行為,但其實嚴重傷害了他人的自尊。
96 聖十字若望,《戒慎篇》(Precautions),13
97 同上,13
33

4.4 Page 34

▲back to top
會的聖德是藉著聖子所受的屈辱實現:這才是正道。受辱使你肖似耶穌。為步武基督,
這是不可避免的一環:「基督也為你們受了苦,給你們留下了榜樣,叫你們追隨祂的足
跡」(伯前二 21)。反過來,為體現父的謙遜,基督屈尊就卑,與祂的子民同行,承受
他們的不忠和抱怨(參閱:出卅四 6-9;智十一 23 至十二 2;路六 36)。基於這個原因,
宗徒們在受盡侮辱後,「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耶穌的名
字)受侮辱。」(宗五 41
119. 我所指的,不只是殉道的暴力經驗,也包括日常面對的各種羞辱:為支持家庭生
計而忍辱受屈;避免自吹自擂,且喜歡讚美他人多於誇耀自己;選擇沒那麼優越的工作,
有時甚至願意承受某些不義對待,將之獻給上主:「若因行善而受苦,而堅心忍耐:這
才是中悅天主的事」(伯前二 20)。這不是說我們必須垂頭喪氣、沉默寡言或逃避人群。
有時候,正是因為根除了自我中心的態度,才有勇氣溫和地與人爭辯、爭取公義,或在
強者面前捍衛弱者;即使這樣做可能令我們形像受損,也堅持下去。
120. 我不是說受辱令人愉快,這樣想是被虐狂。我是說受辱是效法耶穌並與祂結合之
道。在本性層面上,這實在難以理解,而且世俗會嘲笑這樣的想法。這是我們必須祈求
的恩寵:「主,當我受辱時,求祢幫助我體會我在步武祢的芳蹤。」
121. 如要抱持這種態度,內心必須首先享有基督的平安,並擺脫因自視過高所產生的
爭勝之心。這樣的平安是恩寵的果實,以至於「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詠廿三 4),
甚至「有大軍向我進攻」(詠廿七 3),我們心裡也感到安穩,奮力抵抗,堅持行善。
上主是我們的磐石;在祂內,我們堅定不移,高聲歌頌:「在平安中我一躺下即刻入睡,
上主,唯有祢能使我安居順遂」(詠四 9)。最終,「基督是我們的和平」(弗二 14);
祂降來「引我們的腳步,走向和平的道路」(路一 79)。祂對聖傅天娜說:「除非人類
懷著信心,仰賴我的慈悲,否則無法得享和平。」98 因此,我們不要陷於誘惑,企圖藉
著成功、空虛的享樂、占據財物、支配他人或社會地位,尋找內心的安穩。耶穌說:「我
把平安留給你們」,但「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若十四 27
98 參閱:聖傅天娜(St. Faustina Kowalska)日記,《我靈內的天主慈悲》(Divine Mercy in My Soul, Stockbridge,
2000, p. 139 [300])。
34

4.5 Page 35

▲back to top
喜樂與幽默感
122. 以上所說的一切不是要我們的心靈膽怯悲傷、苦悶憂鬱,或是消沉喪氣地度日。
聖人有能力使其生活充滿喜樂和幽默感。聖人滿懷希望,照亮別人,同時不會脫離現實。
基督徒的生活是「聖神內的喜樂」(羅十四 17),因為「在仁愛之後,自然就有喜樂。
凡愛者皆因與所愛者結合而喜樂。(……)故此,喜樂隨在仁愛之後。」99 我們領受了
美妙的天主聖言,「在許多苦難中,卻懷著聖神的喜樂接受了聖道」(得前一 6)。若
我們允許上主幫助我們擺脫舊我,並改變我們的生命,那麼我們將能遵行聖保祿的勸勉:
「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斐四 4
123. 當先知預告我們現在所處的耶穌時代將要來臨,那是喜樂的啟示:「你們應歡呼
高唱!」(依十二 6)「給熙雍傳喜訊的啊!請登上高山!給耶路撒冷報喜訊的啊!請
大聲疾呼!」(依四十 9)「諸天要歡樂,大地要踴躍,山嶺要歡呼高唱,因為上主安
慰了祂的百姓,憐恤了祂受苦的人們」(依四十九 13)。「熙雍女子,你應盡量喜樂!
耶路撒冷女子,你應該歡呼!看,你的君王到你這裡來,祂是正義的,勝利的,謙遜的,
騎在驢上,騎在驢駒上。看,你的君王到你這裡來,祂是正義的,勝利的」(匝九 9)。
我們也不應忘記乃赫米雅的勸勉:「你們不可憂愁,因為喜樂於上主,就是你們的力量。」
(厄下八 10
124. 聖母瑪利亞體察到耶穌帶來的更新,因而歌頌說:「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路
47)。耶穌也「因聖神而歡欣」(路十 21)。當祂經過時,「一切民眾……莫不歡喜」
(路十三 17)。祂復活後,無論門徒到哪裡去,人們總是「皆大歡喜」(宗八 8)。耶
穌向我們保證:「你們將要憂愁,但你們的憂愁卻要變為喜樂。(……)我要再見到你
們,那時,你們心裡要喜樂,並且你們的喜樂誰也不能從你們奪去」(若十六 2022)。
「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
15:11
125. 我們會遇上困難的時刻,十字架的時刻,但什麼也不能摧毀超性的喜樂;這樣的
喜樂「會作出調適和轉變,但它是常存的,甚至像一絲微光,發自個人的堅定信念:畢
99 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第二集:第一部,第七十題,第三節。
35

4.6 Page 36

▲back to top
竟我們存在於無限的愛內。」100 這是一種內心的安穩,一種充滿希望的安寧,帶來世俗
無法明瞭的心靈滿足。
126. 基督徒的喜樂常伴隨著幽默感。這是聖多默‧摩爾(St. Thomas More)、聖文生
St. Vincent de Paul)、聖斐理伯‧內利(St. Philip Neri)等聖人的顯著特色。不良的
幽默並非聖德的標記:「掃除你心中的煩惱」(訓十一 10)。我們從上主領受了何等
豐厚的恩賜,那是為「供給我們享用」(弟前六 17),故此憂傷有時是忘恩負義的表
現。我們可能過於自我封閉,而未能察覺天主的恩賜。101
127.天主以其慈父之愛,向我們發出邀請:「我兒,該按你所有,好待你自己(……)
不應取消你佳節的喜樂」(德十四 1114)。祂希望我們積極感恩,不要想得太複雜:
「幸福之日,你應歡樂(……)。天主造人原很正直,但人卻發明了許多詭計」(訓七
1429)。無論如何,應當保持靈活適應環境的態度,效法聖保祿:「我已學會了,在
所處的環境中常常知足」(斐四 11)。聖方濟‧亞西西也是這樣生活。即使只獲得一塊
又乾又硬的麵包,他也非常感恩,或只是因為微風輕拂他的臉,便歡欣地讚美天主。
128. 我所說的,不是當代文化裡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常見的喜樂經驗。事實上,消費
主義只會令心靈沉重。雖然它偶爾帶來轉瞬即逝的愉悅,但那不是喜樂。我所說的,是
共融生活的喜樂,是分享和參與的喜樂,因為「施予比領受更為有福」(宗廿 35),而
且「天主愛樂捐的人」(格後九 7)。手足情誼會提高喜樂的能力,因為它使我們能夠
為別人的益處歡欣:「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羅十二 15)。「幾時我們軟弱,而你們
有能力,我們才喜歡。」(格後十三 9)反之,「如果不學習為別人的益處而歡欣,而
只是注目於自己的需要,那麼生活將會缺乏喜樂。」102
勇於宣講與熱忱
100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 11 24 日,6:《宗座公報》1052013),1221
101 我建議誦念聖多默‧摩爾的禱文:「主,求祢賜我消化力強,常有食物進肚。求祢賜我身體健康,以開朗的
心情保持身心康泰。主,求祢賜我聖潔的靈魂,懂得珍惜美善純潔的事物,在罪惡面前毫不畏懼,總是找到方
法理順一切。求祢賜我一顆不感無聊、不發牢騷、不長吁短嘆的心靈,不會因這個累贅的『自我』而過分焦慮。
主,求祢賜我幽默感。求祢賜我聽懂笑話的恩寵,好讓我的生活喜樂,並能夠與人同樂。」
102 教宗方濟各,《愛的喜樂》宗座勸諭,2016 3 19 日,110:《宗座公報》1082016),354
36

4.7 Page 37

▲back to top
129. 與此同時,聖德也是希臘文所指的「parrhesía」:這是指勇於宣講,是推動我們在
這個世界留下印記的福傳動力。為使我們能夠勇敢傳揚福音,耶穌親自降臨,與我們相
會,平靜而堅定地對我們說:「不要怕!」(谷六 50)「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
世的終結」(瑪廿八 20)。這些話使我們以充滿勇氣的態度向前邁進、服事他人。那是
聖神在宗徒身上激發的勇氣,激勵他們宣講耶穌基督。「Parrhesía」這個字涵蓋勇氣、
熱誠、自由宣講、使徒熱忱等意思。聖經也用這個字來描述因開放生命而享有的自由,
因為這使我們樂於服事天主和弟兄姊妹。(參閱:宗四 29;九 28、廿八 31;格後三 12
弗三 12;希三 6、十 19
130. 真 福 保 祿 六 世 在 談 到 各 種 福 傳 的 障 礙 時 , 特 別 談 到 缺 乏 勇 於 宣 講 的 精 神
parrhesía):「缺乏熱忱是最嚴重的,因為那是內心的問題。」103 我們總是希望逗留
在舒適的岸邊!可是,主召叫我們划到深處去,在深海撒網(參閱:路五 4)。祂邀請
我們獻出生命,為祂效勞。只要依靠祂,我們便獲得勇氣,善用我們的各種神恩服事他
人。願我們感到祂的愛催迫著我們(格後五 14),並與聖保祿同聲說:「我若不傳福音,
我就有禍了。」(格前九 16
131. 讓我們瞻仰耶穌:祂滿懷慈悲但並不因此自憐自傷,祂的慈悲不是令人沮喪、膽
怯或羞恥的憐憫,就像我們經常體驗的。反之,祂的憐憫驅使祂充滿力量、擺脫自我,
因而宣講天國,並派遣門徒履行使命、醫治和釋放別人。我們應看清我們的軟弱,但也
要讓耶穌掌管我們的軟弱,並派遣我們去履行使命。我們是軟弱的,但也是一個寶藏的
傳遞者;這寶藏使我們變得偉大,並使那些接受它的人變得更美善、更幸福。勇於宣講
與使徒熱忱是傳教使命的要素。
132. 勇於宣講(Parrhesía)是聖神的印記,證明我們的宣講是真確的。這是充滿歡欣
的確信,導引我們因我們宣講的福音進入光榮。這是對那位至忠信的見證人不可動搖的
信賴;祂向我們保證,什麼「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羅八 39
103 真福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1975 12 8 日,80:《宗座公報》681976),73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勸諭中,真福保祿六世指出喜樂與 parrhesía 有密切關係。他哀歎「欠缺喜樂和希望」之
餘,也讚揚「傳揚福音那甘飴和安慰人心的喜樂」;這喜樂關乎某種「內心的熱誠,那是任何人或任何事物都
不能熄滅的」。如此,世界不會從「憂傷沮喪的傳道者」領受福音。在 1975 年的聖年期間,教宗保祿六世以喜
樂的心情,發表《在主內喜樂》(Gaudete in Domino)宗座勸諭(1975 5 9 日:《宗座公報》671975],
289-322)。
37

4.8 Page 38

▲back to top
133. 我們需要聖神的推動,免得因恐懼和過慮而無法行動,避免只敢在安全的環境下
前進。我們應當銘記,封閉的空間會悶出霉氣,令人不適。當宗徒們因恐懼和危險而不
敢行動時,他們開始聚集祈禱,祈求獲得勇於宣講的恩賜:「現今,上主!請注意他們
的恐嚇,賜你的僕人以絕大的膽量,宣講你的真道」(宗四 29)。結果,「他們祈禱後,
他們聚集的地方震動起來,眾人都充滿了聖神,大膽地宣講天主的真道。」(宗四 31
134. 我們像先知約納一樣,總想逃到安全的避難所。避難所可以有許多名字:個人主
義、精神主義、自我封閉於狹隘的世界、人云亦云、投機取巧、因循守舊、教條主義、
戀舊、悲觀、以規條為護盾。有時候,我們奮力擺脫熟悉和便利的領域。然而,我們遇
到的困難猶如約納遇上的風暴、大魚、咬死蓖麻的蟲子、炎熱的東風、酷熱的太陽。一
如它們有助於約納,這些事物亦有助我們歸向天主。溫柔的天主願意引領我們在旅途上
持續不斷地邁進,日益獲得更新。
135. 天主總是日新又新,不斷召叫我們重新出發,前往不同的地方,離開熟悉的領域,
走到天涯海角去。祂引領我們來到世人深受重創之地。那裡的人雖然看似淺薄隨俗,但
仍在尋求人生的意義。天主不會害怕!祂一無所懼!祂總是超越我們的計畫,也不怕到
天涯海角去,甚至親自降臨人間(參閱:斐二 6-8;若一 14)。因此,若我們敢於前往
天涯海角,將會在那裡找到祂:祂已在那裡。耶穌已早我們一步來到我們的弟兄姊妹心
中,臨在於他們受創的肉身、遭壓迫的生活、陰暗的靈魂。祂已在那裡。
136. 誠然,我們必須向耶穌基督敞開心扉,因為祂在敲門,召叫我們(參閱:默三 20)。
可是,有時候我不禁想,在令人窒息的自我指涉氛圍下,或許耶穌並不在我們心裡敲門,
因為我們將祂拒諸門外。在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怎樣「走遍各城各村講道,宣傳天主
國的喜訊」(路八 1)。即使在復活後,當門徒四散時,主也「與他們合作」(谷十六
20)。這才是真正與主相遇所產生的生活動力。
137. 習慣會誘惑我們,使我們以為嘗試改變是沒有意義的事,以為我們根本無能為力,
事情一直是這個樣子,但我們也熬過去了。積習成常後,我們不再對抗邪惡,而是抱著
「由它去」的態度,或者像某些人那樣,決定妥協。然而,應讓主喚醒我們,搖撼怠惰
的我們,使我們擺脫因循苟且的態度。我們應當挑戰舊有的行事方式,張開我們的眼睛
和耳朵,尤其應敞開我們的心,感受周遭發生的事,並讓復活的主以祂充滿生命和效力
的聖言觸動我們。
38

4.9 Page 39

▲back to top
138. 許多司鐸、修道者和平信徒的善表觸動我們──他們致力宣講福音,並以極大的
忠誠事主事人。許多時候,他們要冒著生命危險,而且必須犧牲安逸的生活。他們的見
證提醒我們,教會需要的並非官僚及公務人員,而是熱心的傳教士,熱衷於傳遞真實的
生命。聖人令我們驚歎訝異,因為他們藉其生活召叫我們捨棄死氣沉沉、冷漠麻木的庸
碌生活。
139. 讓我們求主賜我們此恩典:在聖神召叫我們時,能毫不猶豫地向前邁進。我們也
祈求上主賜我們使徒的勇氣,與人分享福音,拒絕讓我們的基督徒生活變得過氣陳舊。
在任何情況下,讓聖神幫助我們從復活基督的角度審視歷史。如此,教會不但不會疲憊
無力,反而勇往直前去擁抱主帶來的驚喜。
在團體生活
140. 要是我們與人隔絕,將難以抵抗內心的貪慾,以及魔鬼和自私的世俗所設下的陷
阱和誘惑。面對眾多的誘惑,要是我們過分孤立自己,很容易令我們無法看清現實、失
去內心的清明,妥協屈服。
141. 成聖是團體的旅程,應與人並肩同行。有些充滿聖德的團體就是這樣生活。教會
曾多次將整個團體列品,因為這些團體英勇地活出福音,或將所有成員的生命奉獻給天
主。這包括聖母忠僕會(Order of the Servants of Mary)的七位會祖、馬德里聖母訪親會
Visitation)第一座隱修院的七位真福修女、日本殉道者聖保祿‧三木及同伴、朝鮮殉
道者聖金大建及同伴,以及南美殉道者聖龔洛克(St. Roque González)、聖羅雅風(St.
Alonso Rodríguez)及同伴。此外,還有阿爾及利亞‧提比里(Tibhirine)的嚴規熙篤會
士,近年他們有七位會士獻身殉道,為主作證。同樣,還有許多聖潔的夫婦,他們在婚
姻生活中,彼此成為成聖的媒介。為使靈修生命有所成長,共同生活或工作是必然的途
徑。聖十字若望對他的門生說:共同生活是為「接受磨練和實踐德行」。104
142. 團體蒙召建立「一個由天主照明的空間,人們在其中體驗復活主神祕的臨在。」105
分享聖言和一起舉行感恩祭有助增進手足之情,逐漸將我們轉化為聖潔的傳教團體。我
104 聖十字若望,《戒慎篇》(Precautions),15
105 聖若望保祿二世,《奉獻生活》宗座勸諭,1996 3 25 日,42:《宗座公報》881996),416
39

4.10 Page 40

▲back to top
們亦會因而在團體生活中,經歷真正的神祕經驗,就像聖本篤和聖思嘉一樣,或像是聖
奧思定和他的母親聖莫尼加共同體驗的崇高靈性經驗:「在她離世的日子臨近時(那日
子只有祢知道,我們無法知曉),碰巧我倆倚在窗旁(我相信那是祢冥冥之中安排的),
眺望我們所居住的房子外的花園(……)。我們張開心靈之口,痛飲祢的泉源所流出的
溪水;那是生命之泉,從祢內流溢(……)。我們這樣談論著、渴慕著她[智慧];我們的
思想竭盡全力後,終於略有所悟(……)永生恍如此時此刻令人驚歎的頓悟。」106
143. 然而,這樣的經驗並不常見,亦非最重要。不論是家庭、堂區、修會團體或其他
形式的團體生活,都是由許多日常瑣事組成。耶穌、瑪利亞和若瑟組成的聖潔團體也是
這樣。他們卓越地體現了美妙的聖三共融。耶穌與祂的門徒和平凡百姓所度的團體生活
也是如此。
144. 讓我們回想耶穌怎樣邀請門徒照管各種細節:
婚宴的酒快不夠了;
有一頭羊迷失了;
窮寡婦奉獻的兩文錢;
準備足夠的燈油,以防新郎來遲;
查看門徒手上有多少麵餅;
在黎明時準備柴火和烤魚等待門徒。
145. 當團體重視那些體現愛的瑣事107,而且其成員彼此照顧,構成一個開放和符合福
音精神的環境,這就是復活基督臨在之處。祂會按照父的計畫,聖化這個團體。有時候,
主出於祂的愛,恩賜我們在各種瑣事之中,享有天主安慰人心的經驗:「在某個冬夜,
我如常履行我卑微的工作,(……)忽然,我聽到遠處傳來悅耳的奏樂聲。然後,我心
裡浮現一個寬敞明亮、金碧輝煌的大廳,許多衣著優雅的年輕女士在那裡彼此奉承閒談。
然後,我的目光落在了我在照顧的可憐病婦身上。我聽到的再不是音樂旋律,而是她的
106 聖奧思定(St. Augustine),《懺悔錄》,卷九,第 10 節,23-25PL 32773-775
107 我特別想到三句重要的話:「請」、「謝謝」和「對不起」。「在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有助每天保護和
滋養這愛。」(教宗方濟各,《愛的喜樂》宗座勸諭,2016 3 19 日,133:《宗座公報》1082016],
363。)
40

5 Pages 41-50

▲back to top

5.1 Page 41

▲back to top
哀歎(……)我無法用言語表達在我靈魂內發生的事,但我知道主以真理之光照明我的
靈魂。這道亮光穿透塵俗盛宴的黯淡光華,使我無法相信我的歡樂。」108
146. 消費型個人主義使我們孤立地尋求自己的福祉,最終遠離他人,但成聖之路則反
其道而行,使我們持續不斷地與耶穌抱有同樣的渴望:「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
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若十七 21)。
恆常祈禱
147. 最後,雖然這像是顯明的事實,但我們也應該記住,聖德是慣常地向超越的境界
開放──以祈禱和朝拜天主的方式表達。聖人擁有祈禱的心靈,感到需要與天主相通。
聖人無法忍受被世界自我封閉的內在性(immanence)所困,因而渴望天主,致力交託自
己給天主,在讚頌之中走出自我,並藉著瞻仰上主而擴闊自己的視野。我不相信聖德可
以沒有祈禱,但祈禱也不必冗長或感覺強烈。
148. 聖十字若望勸告我們:「在要你的日常活動所容許的範圍內,應當時刻活在天主
的臨在下,無論是真實、想像或結合性的臨在。」109 最終,我們對天主的渴望必須以某
種方式,流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應持之以恆地祈禱。即使忙於外在工作時,也
不要忘記祈禱。不論在吃喝、與人談話、處理俗務或做任何事情,總要渴慕天主,心裡
保持對祂的愛慕。」110
149. 然而,為達到這個境界,必須撥出一些唯獨獻給天主的時間,與祂獨處。為聖德
蘭‧亞維拉而言,祈禱表達了「親密的友誼關係,是頻繁的獨處,唯獨與祂一起,與愛
我們的那位相伴。」111 我堅持認為,這不僅適用於少數享有特恩的人,而且為所有人來
說亦然,因為「我們全都需要這種寂靜;這樣的寂靜充盈著我們所愛的天主的臨在。」112
108 聖德蘭‧里修,《手稿》(ManuscriptC29 v-30r
109 聖十字若望,《成全的等級》(Degrees of Perfection),2
110 聖十字若望,《有關修道者如何修德成全的勸導》(Counsels to a Religious on How to Attain Perfection),9
111 聖德蘭‧亞維拉,《自傳》(Autobiography),第八章,5
112 聖若望保祿二世,《東方之光》(Orientale Lumen)宗座文告,1995 5 2 日,16:《宗座公報》871995),
762
41

5.2 Page 42

▲back to top
當我們滿懷信心地祈禱,這是內心向天主開放,願意面對天主,因而作出的回應。在這
樣的祈禱中,萬籟俱寂,我們可聽到上主溫柔的聲音在寂靜中迴盪。
150. 在這樣的寂靜中,我們可以在聖神的光照下,辨明上主召叫我們行走的成聖之路。
否則,我們作出的所有決定都可能只是「裝門面」而已,那不是在生活中宣揚福音,反
而將之掩蓋或窒礙。所有門徒應當與主相伴、聆聽祂的話語、效法祂,並總是效法祂。
這非常重要。要是我們拒絕聆聽,我們所有的言語不過是無益的空話。
151. 我們應當記住:「即使當人性已因生活勞碌而支離破碎或充滿罪惡,但瞻仰死而
復活的耶穌的面容可恢復我們的人性。我們絕不要限制基督面容的大能。」113 那麼,我
要問你:你有沒有來到上主寂靜的臨在中,悠閒自在地與祂相處,讓祂凝視你?你有沒
有讓主的熱火燃燒你的心?要是沒有領受主以愛和溫柔所賜的熱力,你的心不會燃燒;
若是這樣,你將如何藉你的見證和言語,使別人的心燃燒?此外,要是你在瞻仰基督的
面容時,依然無法獲得治癒和轉化,那麼進入上主的深處吧,進入祂的聖傷,因為天主
的慈悲就在那裡。114
152. 然而,但願我們不會以靜默祈禱逃避現實,拒絕我們周圍的世界。恆常祈禱的「俄
羅斯朝聖」者說,這樣的祈禱不會使他脫離外在的現實:「我遇上的所有人為我來說都
很親切,就像我的家人一樣。(……)我不僅在靈魂內感受到這光輝,而且整個外在世
界在我看來也很美好和吸引。」115
153. 歷史也不會在祈禱中消失。正是因為祈禱是由天主傾注在我們生活中的恩賜所滋
養,所以必須充滿回憶。為天主與祂的子民之間訂立的盟約而言,憶念天主的作為是盟
約經驗的基礎。天主願意進入歷史,因此我們的祈禱與回憶交織在一起。我們不僅憶念
祂啟示的聖言,也憶念自己的人生,別人的人生,以及上主在祂的教會中所行的一切。
這就是羅耀拉‧聖納爵在談論「臻愛之默觀」時所指的感恩回憶。116 他說在這樣默觀中,
應憶念我們從上主領受的一切恩惠。在祈禱時,應回憶自己的過去。這樣,你會發現人
113 教宗方濟各,於第五屆意大利教會大會致詞,2015 11 10 日:《宗座公報》1072015),1284
114 參閱:聖伯爾納鐸(St. Bernard of Clairvaux),《論雅歌》(Sermones in Canticum Canticorum),613-5
PL 1831071-1073
115 佚名,《俄羅斯朝聖者之旅》(The Way of a Pilgrim),紐約,1965 年,第 17105-106 頁。
116 參閱:羅耀拉‧聖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230-237
42

5.3 Page 43

▲back to top
生充滿慈悲,並讓你日益體會一個事實:上主一直顧念你,從沒有將你遺忘。因此,我
們理應祈求天主光照生活上最微不足道的細節,因為祂也垂顧這一切。
154. 懇求的祈禱體現了我們對天主的信賴。我們明白要是單憑己力,我們將一無所成。
我們在忠信的天主子民的生活中,看到他們常以充滿信德的愛和巨大的信心,獻上許多
懇求的祈禱。我們不應輕看求恩祈禱。這樣的祈禱往往使我們心安,有助我們懷著望德,
奮力前進。代禱具有特別的價值,因為這表現了對天主的信賴,也體現了我們對近人的
愛。有些人出於精神主義的偏見,認為祈禱應是全然默觀天主,不應分心,就好像弟兄
姊妹的名字和面容是我們應避開的障礙。反之,事實是當我們藉著代禱,嘗試實踐耶穌
留給我們的愛主愛人的誡命,我們的祈禱將會更獲天主悅納,並更有效促進我們成聖。
代禱體現了我們對他人的手足之情,因為我們能夠擁抱他們的生活,他們最深的憂苦,
他們最美好的理想。以下經文可用作描述那些致力代禱的人:「這是愛護弟兄的人,他
就是常為百姓及聖城祈禱的。」(加下十五 14
155. 若我們真的相信天主存在,就無法不朝拜祂。有時我們的朝拜是充滿敬慕的靜默,
有時則以歡欣的讚美詩歌頌祂。真福嘉祿‧富高就是這樣朝拜天主。他說:「當我相信
天主真的存在,我就明白除了為祂而活,我別無他求。」117 朝聖者也有許多敬拜天主的
簡單舉止,例如:「朝聖者凝視聖像,這聖像象徵天主的慈愛和親近。愛使我們靜止,
沉思奧祕,在寂靜中細味這奧祕。」118
156. 我們應在祈禱中閱讀天主聖言。聖言「比蜂蜜更要甘美」(詠一一九 103),而且
是「雙刃的劍」(希四 12)。閱讀聖言有助我們聆聽主的聲音:「祢的言語是我步履前
的靈燈,是我路途上的光明」(詠一一九 105)。正如印度主教團所說:「敬禮天主聖
言不只是眾多的敬禮之一,不是某種美好但可有可無的敬禮。天主聖言是基督徒生活的
核心和身分。聖言具有改變生命的力量。」119
117 真福嘉祿‧富高(Blessed Charles de Foucauld),《致嘉斯德的信》(Letter to Henry de Castries),1901
8 14 日。
118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主教團第五屆常務會議,《阿帕雷西達文件》(Aparecida Documen),2007 6 29 日,
259
119 印度天主教主教團,〈第二十一屆全體大會最後宣言〉,2009 2 18 日,3.2
43

5.4 Page 44

▲back to top
157. 在聖經中與耶穌的相會引領我們領受聖體聖事。在聖體聖事中,同一的聖言發揮
最大的效力,因為永生的聖言真實臨在於這聖事中。在聖體聖事中,這位唯一和絕對的
天主接受世人所能獻上最虔敬的朝拜,因為是基督在奉獻自己。當我們領聖體時,我們
更新與祂的盟約,讓祂日益轉化我們的生命。
44

5.5 Page 45

▲back to top
第五章
搏鬥、警醒和辨明
158. 基督信仰生活是一場永續的搏鬥。我們需要力量和勇氣來對抗魔鬼的誘惑和宣
講福音。這是一場美妙的搏鬥,因為每次當上主在我們的生活獲勝,都叫我們歡欣鼓
舞。
搏鬥和警醒
159. 這場搏鬥不只是對抗現世與世俗的心態。這種心態蒙騙我們,使我們變得愚鈍庸
碌,缺乏獻身精神和喜樂。這場搏鬥也不只是對抗個人的軟弱和傾向(不論是怠惰、縱
慾、貪慕、嫉妒等等)。這也是一場與魔鬼、邪惡之王的長期搏鬥。耶穌親自慶祝我們
的勝利。當祂的門徒在宣講福音方面有所進步,戰勝惡魔的反撲,祂為他們歡欣鼓舞:
「我看見撒殫如同閃電一般自天跌下。」(路 10:18
魔鬼並非神話而已
160. 要是我們堅持只以經驗為審視人生的標準而無視超性的角度,那麼我們不會承認
魔鬼的存在。正是相信這種惡魔勢力存在於我們當中,我們才能夠明白為什麼邪惡有時
具有如此強大的破壞力。誠然,聖經作者在描述某些現實時,可使用的概念有限,而且
在耶穌時代,人們有許多誤解,例如可能將癲癇看作附魔。然而,這不應導致我們將現
實過分簡化,以至於認為福音記載的所有個案都是某種精神障礙,並最終相信魔鬼並不
存在或不會作惡。聖經的首頁已記述牠的存在,並以天主戰勝魔鬼為聖經的結束。120
實上,當耶穌傳授「主禱文」時,祂教導我們在祈禱結束前應祈求聖父「救我們免於凶
惡」。最後一句禱文所指的並非抽象的邪惡,較準確的翻譯是「惡者」,所指的是一個
有位格的、令我們受苦的存有。耶穌教導我們每天祈求天主從牠手上獲得解救,不要讓
牠的力量支配我們。
120 參閱:教宗方濟各,於聖瑪爾大之家的彌撒講道詞,2013 10 11 日:《羅馬觀察報》(L’Osservatore
Romano),2016 10 12 日,第 12 頁。
45

5.6 Page 46

▲back to top
161. 因此,我們不應將魔鬼看作某種神話、代表、象徵、形像或意念。121 這樣的謊言
使我們放鬆戒備,因而粗心大意,更容易受魔鬼誘惑。魔鬼不需要附在我們身上。牠以
仇恨、憂傷、貪慕和惡習毒害我們。當我們的防禦鬆懈下來,牠便會趁機摧毀我們的生
命、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體,因為「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
(伯前五 8
醒悟和信賴
162. 天主聖言明確邀請我們「抵抗魔鬼的陰謀」(弗六 11),並「撲滅惡者的一切火
箭」(弗六 16)。這些說話並非詩意的表述,因為我們成聖的路途是一場永續的搏鬥。
凡是不願承認這事實的人,將落得失敗或庸碌度日的結局。在這樣的戰鬥中,我們可運
用上主賜給我們的強大武器:以祈禱體現的信德、默想天主聖言、慶祝感恩祭、朝拜聖
體、和好聖事、慈善工作、團體生活、傳教事業等。一旦粗心大意,我們很容易受到惡
魔的虛假許諾所誘惑。正如聖博羅洛神父(Brochero)所說:「即使路濟弗爾答應給你自
由,並讓你享有牠的各種美物,但要是這些美物是虛假的、毒害人心的,那麼這樣的許
諾有什麼用處呢?」122
163. 在這路途上,善的發展、靈性的成熟、愛的增長等,都是最好的抗惡之道。要是
選擇停滯不前,要是只滿足於輕微的進步,要是不再盼望更徹底地向上主獻身,就無法
抵擋惡魔。要是被失敗感所吞沒,則更是嚴重,因為「一開始沒有信心,戰事便輸了一
半,亦枉費一身天賦。(……)基督徒的勝利永遠是個十字架,這十字架同時也是勝利
的旗幟,我們剛中帶柔地舉起旗幟,來對抗邪惡的襲擊。」123
121 參閱:保祿六世,要理講授,公開接見集會,1972 11 15 日:《教導 X》(Insegnamenti X)(1972),
1168-1170:「我們最大的需要之一,就是防禦那稱之為魔鬼的惡。(……)邪惡不只是某種缺陷,而是某種實
在的、有生命的、精神性的、敗壞的和使人敗壞的存有。那是可怖的現實,神祕而可怕。凡是否定魔鬼存在的
人都偏離了聖經和教會的訓導。這樣的人自行制定某些原則,但這些原則並非像萬有一樣源自天主;他們將魔
鬼看作虛假的現實,是就各種疾苦的不明源頭,從概念和想像角度作出的位格化描述。」
122 聖博羅洛神父(José Gabriel del Rosario Brochero),〈論兩旗〉(Plática de las dos banderas),刊於:阿根
廷主教會議,《博羅洛本堂神父:書信及講道》(El Cura Brochero. Cartas y sermones),布宜諾斯艾利斯,1999
年,71
123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 11 24 日,85:《宗座公報》1052013),1056
46

5.7 Page 47

▲back to top
靈性的敗壞
164. 成聖之道是聖神賜給我們的平安和喜樂之源,但也要求我們一直「把燈點著」(路
十二 35),保持警覺:「各種壞的,要遠避」(得前五 22);「要醒悟」(谷十三 35
瑪廿四 42);不要沉睡(參閱:得前五 6)。那些認為自己沒有嚴重違背天主法律的人,
可安於昏昧懶散的狀態,因為他們找不到值得責備自己的嚴重錯誤,沒有意識到這種不
冷不熱的態度正在蠶食他們的靈性生命,最終會使他們變得疲憊敗壞。
165. 靈性的敗壞比罪人的墮落更嚴重,因為那是一種耽於安逸和自我滿足的盲點,將
一切看作正當的,包括欺騙、誹謗、自私及其他不為人察覺的自我指涉的表現,因為「連
撒殫也常冒充光明的天使」(格後十一 14)。撒羅滿就是這樣結束晚年,而犯了大罪的
達味則懂得克勝罪惡。耶穌告誡我們提防這種導向敗壞的隱伏誘惑:祂談到一個擺脫邪
魔的人:這個人以為他已經潔淨了,但結果被另外七個魔鬼附身(參閱:路十一 24-26)。
另一段聖經則運用了一個有力的圖像:「狗嘔吐的,牠又回來再吃。」(伯後二 22;參
閱:箴廿六 11
辨明
166. 我們怎樣分辨某些事物是來自聖神,還是來自世俗精神或魔鬼呢?唯一的方法是
辨明。辨明不僅需要良好的理智或常理,也是我們必須祈求的恩賜。若我們懷著信心祈
求聖神,同時藉著祈禱、省察、閱讀和忠言培養辨明的能力,那麼我們這種靈性能力必
然有所提升。
當務之急
167. 今時今日,辨明的態度尤其必要。事實上,當代生活提供多樣化的行事和休閒方
式,而世界將這一切全都呈現為正當美善的。所有人,特別是青年,都不斷在「瞬間切
換」。我們可以同時瀏覽多個螢幕,並同時與多個不同的虛擬場景互動。要是欠缺辨明
的智慧,很容易成為流行趨勢的奴隸。
47

5.8 Page 48

▲back to top
168. 當生活中出現新奇的事物,辨明尤為重要。這時,我們必須分辨它是來自天主的
新酒,還是由世俗精神或魔鬼營造的幻象。有時候,可能發生相反的情況:邪惡勢力誘
使我們拒絕改變,保持原狀,選擇停滯不前和行事僵化,從而妨礙聖神的氣息發揮作用。
我們是自由的,獲享基督的自由,但祂召叫我們省察內心(我們的渴望、憂苦、恐懼、
期盼),並審視我們周遭發生的事物──「時代的徵兆」,從而看清怎樣邁向圓滿的自
由:「應當考驗一切,好的,應保持。」(得前五 21
時刻在上主的光中
169. 不只在出乎尋常的時刻,或在需要解決重要問題或作重大決定時,才有需要辨明。
辨明是戰鬥的工具,使我們更忠實地跟隨上主。我們時刻都需要辨明來識別天主的時間
和祂的恩寵,以免錯過上主的感召,致使祂希望我們成長的邀請落空。分辨往往是在小
事上、在看來無關重要的事情上進行,因為崇高偉大乃體現於簡單日常的事物。124 辨明
旨在尋求偉大、至善和至美,不應被局限,但小事和每天的職務也應獲得關注。因此,
我呼籲所有基督徒不要忽視省察良心,應當每天與那位愛我們的天主交談,真誠審視良
心。此外,辨明也使我們看清上主在祂愛的奧祕計畫中所運用的具體方式,因為我們不
應只滿足於善意。
超性的恩賜
170. 誠然,靈性的辨明並不排除有關人性、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或倫理學的知識,
但辨明不止於此。即使是教會制定的明智規範為辨明也不足夠。我們應牢記,辨明是個
恩寵。儘管辨明須運用理性和審慎行事,但遠超於此,因為辨明關乎窺看天主為每一個
人所制定的,獨一無二和不可重複的計畫的奧祕,而這計畫在各種各樣的環境和局限下
實現。辨明不只關乎現世的福祉,也不在於使我們為完成有用的事情而感到滿足,亦非
僅追求問心無愧。辨明事關我的生命在聖父面前有何意義。這位父親認識我、愛我,是
真正的神;我願意為祂獻出生命,而且沒有人比祂更明瞭一切。簡言之,辨明引領我們
到達永生的泉源,亦即「認識祢──唯一的真天主,和祢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若十
124 羅耀拉‧聖納爵的墓誌銘是這樣的:「不為浩瀚所限,惟可容於渺小,此乃神性 」(Non coerceri a maximo,
conteneri tamen a minimo divinum est)。
48

5.9 Page 49

▲back to top
3)。辨明不要求特殊的能力,也不只為明達或受良好教育的人而設。天父樂於向謙
卑的人彰顯自己。(參閱:瑪十一 25
171. 雖然上主以各種方式,藉著我們的工作或他人,時時刻刻向我們說話,但我們也
不應漠視長時間的靜默祈禱,好能更敏於聆聽天主的話語、解讀認為心裡所領受到的感
召的真正意義、平息我們的焦慮,以及重整我們的整個生命。如此,藉由聖神的光照,
我們能使那嶄新的整合從我們的生命流露出來。
主,請祢發言
172. 聖神行事隨祂心意,但在祈禱中,我們有可能不想順服於聖神的自由。我們應切
記,為以祈禱的心辨明,首先必須願意聆聽:聆聽上主、聆聽他人,聆聽那總是給我們
帶來新挑戰的現實。只有願意聆聽的人能夠自由地放下片面或不足的觀點、習慣、模式。
如此,這樣的人準備好接受一個打破其安全感的召叫,邁向更美好的生活,因為事事順
遂並不足夠。可能天主要賜給我們更好的,只因為我們安於怠惰懶散,而沒有認清這事。
173. 當然,這種聆聽的態度表示服從福音,以福音為最終的標準,而且也服從守護福
音的教會訓導,同時在教會的寶庫中,盡力尋找更有助於在今日發揮救恩效用的寶藏。
這並不意味著總是使用某種公式或沿用過去的方法,因為同一的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情
況,在某種環境下有用的,在另一個環境下未必奏效。辨別神類有助我們擺脫與復活主
永新的「今日」無法相容的僵化。唯有聖神能滲透現實最隱藏之處,顧及其中的每個細
微差異,從而以嶄新的光輝,呈現福音的新貌。
交付及十字架的邏輯
174. 為在辨明方面有進展,其中一個基本條件是學習耐心等待天主和祂的時間,因為
祂的時間表與我們的截然不同。祂沒有「叫火自天降下」(參閱:路九 14),也不讓熱
心的人收集那些與麥子一同生長的莠子(參閱:瑪十三 29)。此外,祂也要求我們慷慨,
因為「施予比領受更為有福」(宗廿 35)。辨明不是為發現我們可從現世獲取什麼其他
益處,而是為識別怎樣才能更妥善地完成天主藉聖洗託付給我們的使命。這意味著願意
交付一切。事實上,福樂是一個表裡顛倒的概念。當我們接受一個不屬於今世的奧祕邏
49

5.10 Page 50

▲back to top
輯,我們才能真正體驗福樂。當聖文德談到十字架時,他說:「這就是我們的邏輯。」125
我們接受這種思考方式後,才不會任由良知麻木,並以慷慨的心向辨明開放。
175. 當我們在天主的臨在下審視我們的人生旅途,沒有什麼範疇是被排除的。在生活
的各方面,我們都可以繼續成長,向天主作出更多奉獻,即使在我們體驗到最大困難的
方面亦然。然而,我們必須祈求聖神使我們重獲自由,驅逐恐懼,以免這些恐懼妨礙祂
進入我們的生活的某方面。天主賜給我們一切,也要求我們獻出所有。祂進入我們的生
活,不是為使我們支離破碎或軟弱無力,而是讓我們獲得圓滿的生命。由此可見,辨明
不是自負的自我分析、唯我主義的反省,而是真正地走出自我,走向天主的奧祕;祂助
佑我們履行祂賦予我們的使命,造福我們的弟兄姊妹。
***
176. 我祈望聖母圓滿成就這些反思,因為她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活出了耶穌宣講的真
福八端。她就是在天主面前歡欣踴躍的那一位,將一切默存心中,並為利劍所刺透。她
是諸聖之后──最蒙受讚頌,給我們展示成聖之道,並與我們同行的那一位。她不容我
們跌倒後一蹶不振,有時更親手抱起我們,亳不判斷我們。與她交談可安慰我們、釋放
我們、聖化我們。我們不必對聖母嘮嘮叨叨,費勁地向她述說我們的遭遇。我們只需要
不斷低聲祈禱說:「萬福瑪利亞……」
177. 惟願本文有助於整個教會致力宣揚成聖的渴望。讓我們祈求聖神向我們灌注成聖
的熱望,使我們得以愈顯主榮,在成聖之道上互勵互勉,從而享有一種世界無法從我們
奪走的福樂。
教宗方濟各
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
聖若瑟瞻禮,2018 3 19
本人在任第六年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125 聖文德,《論六日創世》(Collationes in Hexaemeron),13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