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llegratevi-lettera-consacrati_zh


rallegratevi-lettera-consacrati_zh

1 Pages 1-10

▲back to top

1.1 Page 1

▲back to top
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
獻身生活年
給男女獻身生活者之通函
歡欣!
(根據教宗方濟各於 2014 年的訓導)
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和你分享一個訊息:這訊息就是喜樂。
那裡有度獻身生活的人,那裡就常要有喜樂!
教宗方濟各
1

1.2 Page 2

▲back to top
親愛的兄弟姊妹:
1. 「福音的喜樂源於耶穌,凡與祂相知相遇的人,其心靈和生命必充滿這喜樂。
與基督一起,喜樂就會生生不息。」[1]
在教宗方濟各的教導脈絡之下,《福音的喜樂》一開始即展現出驚人的活力,
把福音喜訊的奇妙奧蹟宣布出來。凡誠心接受它的,這奧蹟就轉化他們的生命。
我們聽過有關喜樂的比喻:我們與耶穌的相遇,照亮了我們心中那原始的美
那閃耀著父的光榮的面貌的美(參閱格後 4:6),散發著喜樂。
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懇請我們,接受教宗給度獻身生活者特別的邀請,
去反省我們所過著的蒙恩日子。
接受這教導,意味著要根據福音來更新我們的生活,但並非以一種被理解為完
美典範而時常成了與世分隔的徹底方式,卻是全心依附那轉化我們生命的蒙恩
相遇。「這是一個捨棄一切去跟隨主的問題。不,我不願意說這是「徹底」。
福音的徹底性不只是為修會會士,而是對所有信徒的要求。但是修會會士是以
一種特別的、先知性的方式來跟隨主。我期望在你們身上看到這樣的見證。修
會會士應該就是那些能喚醒這俗世的男男女女。」[2]
在他們有限的人性裡,站在俗世邊緣,在他們每日的掙扎中,獻身者活出他們
的忠誠,為那他們內在的喜樂提供一個理據。就這樣,他們成了那些同一時代
在教會內尋找父家者的傑出證人、有效的宣講者、同伴及近人[3]。亞西西的聖
方濟以福音作為生活方式,「使信德增長,更新了教會,同時更新了社會,使
之更為友愛。但這常常是他以福音及自己的見證所達成,我們要時刻宣講福音,
如有需要,也用言語!」[4]
從教宗的言談,我們會得到很多建議,但他在教導中所表現的徹底簡樸,特別
對我們提出挑戰。這份簡樸與福音動人的真摯誠懇如出一轍。撒種者慷慨地展
開雙手,撒下淺白的言詞作種子,並滿懷信心,對待參差的土壤並無兩樣。
我們已接到一個帶著溫婉信任的權威性邀請,邀請我們擺脫制度化的觀點和個
人的辯解。它是富挑釁性的言詞,對我們有時是冷漠或困倦的生活方式,提出
質疑,因為我們常常只活在挑戰的邊緣:「如果你們有信德像芥子那樣大
(路 17:5)。這是一個邀請,鼓勵我們去鞭策自己,明認那活在我們中間的聖
言,以及那不斷創造及更生教會的聖神。
這封信函就是按這個邀請下所催生,希望藉此而引起共同的反思。這是如同一
件簡單的工具那樣,幫助我們在福音的光照下,真誠的檢視我們的生活。因此,
本部懷著渴望及切願,提出一個共同分享及反思旅程,一個為個人、團體及組
織體制反思的空間,邁向 2015 年,即教會特別為慶祝獻身生活的一年,為促成
2

1.3 Page 3

▲back to top
勇於按褔音精神而作出復興的決定,結出喜樂的果實。「天主居首位時,人間生
活才有充分的意義和喜樂。人畢竟是為天主而受造的,人在心繫天主之前是得不到安
寧的。[5]
要喜悅、歡欣、散發喜樂
凡愛慕耶路撒冷的,你們都應同她一起快樂,因她而歡喜!凡為她而憂傷的,
你們都要同她盡情歡樂。
因為上主這樣說:看!我要在她身上廣賜和平,有如河流一般;我要賜給她萬
國的財寶,好似氾濫的江河;她的乳兒將被抱在懷中,放在膝上搖擺。
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
慰。
你們見到這種情形,你們的心必要歡樂,你們的骨骸必要如青草一般的茂盛;
那時,上主的手將顯示於他的僕人。
66:10-14
聆聽
2. 在聖經中,「喜樂」一詞(希伯來文:śimhâ/śamahgyl)是用來表達一種
集體和個人的多重經驗,尤其與宗教儀式和節日有關,並為明認天主在以色列
歷史中的臨現。事實上,在聖經中,有多達 13 個動詞和名詞來形容天主、人及
受造界本身在救恩的交往接觸上的喜樂。
舊約之中,這些重複的詞彙在聖詠和依撒意亞先知書採用得最多,以具創意、
原創的不同詞句,多次邀請人喜樂歡慶:宣布天主臨近的喜樂,以及對天主創
造化工的欣喜。在聖詠裡,出現上百次顯眼的詞句,指出喜樂既是天主慈善臨
在的結果及其歡騰的回響,也是一項宣布未來為人們的偉大許諾。依撒意亞先
知書的第二和第三部份經常以這喜樂的邀請指向未來:它將是滿溢的(參閱 依
9:2),上天、沙漠和大地都將踴躍歡騰(參閱 依 35:144:2349:13),被釋
放的俘虜將高聲歡呼的進入耶路撒冷(參閱 依 35:9f; 51:11)
在新約中,這特選的詞彙與 kar kàireinkarà)的字根有關,但也有其他的
詞句,例如:agalliáomaieuphrosýne。它通常指那包括過去和未來的全然歡
躍。「喜樂」就是默西亞最卓越的禮物,一如耶穌自己許諾所說的:「為使我
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 15:1116:2417:13)。路
加由救主誕生前的事件開始,指出喜樂欣然地向四方散發(參閱 路 1:1444
472:10;參閱 瑪 2:10),隨後他敘述福音傳播時如何帶著這歡欣的效果得以
3

1.4 Page 4

▲back to top
擴展。這喜樂就是天國臨現和擴展的一個獨特標記。(參閱 路 15:71032
8:3911:2315:316:34;羅 15:10-13; 等等)
根據保祿,喜樂是聖神的果實(參閱 迦 5:22)及天國的一個獨特而恆常的特質
(參閱 羅 14:17),藉試鍊和磨難而深化(參閱 弟鐸 1:6)。喜樂的泉源必然
來自祈禱、愛德和不斷的感恩之情(參閱 弟前 5:16;斐 3:1;哥 1:11f)。在他
的困難中,這位外邦人的宗徒仍充滿喜樂,分享到我們眾人都期待著的那份光
榮(參閱 格後 6:107:4;哥 1:24)。天主的最後凱旋和羔羊的婚禮將使所有
的喜樂和歡悅達到圓滿(參閱 默 19:7),帶來一個宇宙性亞肋路亞的巨響
(默 19:6)。
讓我們看看經文的意義:「凡愛慕耶路撒冷的,你們都應同她一起快樂,因她
而歡喜!」(依 66:10)。這是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三部份的結尾。我們必須留
意,第 65 66 章是緊密相連和彼此互補的,如同在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二部份
的結論裡所明顯見到的一樣(54-55 章)。
這兩章引用過去作為主題,有時藉著粗糙的意象,好像邀請以色列人要忘記過
去,因為天主願意建造一道顯耀的新光,一種即時治癒不忠和苛待的信任之心。
他們由於漠視盟約而引致的詛咒將不再存在,因為天主已經準備「造一座令人
喜悅的耶路撒冷,她的人民喜悅快樂 」(參閱 依 65:18)。天主在人向祂呼求
前就已給人答覆的經驗,就是一個證明(參閱 依 65:24)。這脈絡貫穿依撒意
亞先知書第 66 章的最初幾節,藉著這標記的再三浮現,顯示人們在面對天主的
美善和祂富希望的聖言時心靈頑梗。
在這裡,耶路撒冷相似母親的比擬令人嚮往。這比擬的靈感來自載於依撒意亞
先知書第 49 18-29 節及第 54 1-3 節的許諾:猶大出乎意料地擁擠著散居
各地而蒙羞而回來的人。你幾乎可以說那已經使熙雍「孕育」新生命和希望的
「解救」傳聞,以及天主、生命之主,將要使這妊娠得到實現,要毫不費力的
生產新的子女。如此,母親熙雍會被新生子女所簇擁,而她也會慷慨地養育提
攜他們。這個溫馨的圖像曾使聖女小德蘭著迷,視之為註釋她靈修的鑰匙。[6]
我們有連串熱情的詞彙:高興、歡欣、散發,還有安慰、喜悅、豐盛、繁榮、
輕撫等等。建基於忠貞與愛情的連繫已經告吹,以色列人在悲傷和不育中走到
絶境。現在,天主的徳能和聖善要重建人生命的意義、圓滿的生命及喜樂,以
屬於每個人感性層面的言詞,喚起人溫馨與安穩的獨特感受。
這是天主溫柔而真實的圖像,散發出母性的舉止和深厚、感人的情緒。一份發
乎內心的喜樂由這位擁有母性面容和雙臂好比支柱的天主而來(參閱 依
66:14),這喜樂在一個被人弄到殘廢、骨頭因千百次羞辱而變得脆弱的百姓中
間散發開來。這是個白白賞賜的轉化,喜樂的往新天新地間開展(參閱 依
66:22),好使所有人都認識上主、這位忠實救贖主的光榮。
4

1.5 Page 5

▲back to top
喜樂,獻身之美
3. 這就是奉獻之美:喜樂、喜樂[7]。把天主的安慰帶給一切人時的喜樂。
這是教宗方濟各接見修生及初學生時所說的話。「在悲傷中沒有聖善」[8]。聖
父繼續說:「以免你們憂傷,像其他沒有望德的人一樣」(得前 4:13)。
喜樂並非毫無作用的裝飾品。這是人類生命的基礎、必需品。在他們日常的奮
鬥中,人人都願意獲得喜樂,使自己整個人活在其中。
世上時常欠缺喜樂。我們並不是被召去完成什麼偉大壯舉,或是去宣講什麼高
調之詞,而是去為喜樂作證。這喜樂源自我們知道自己被愛的那份肯定,我們
已被拯救的那份信心。
我們的善忘和脆弱的經驗時常阻礙我們去尋找「喜樂之鄉」。在那裡,我們可
以分享對天主的反思。我們有極多的理由仍然感到喜樂。它是建基於懷著信德
聆聽天主聖言,並堅持到底地忠於聖言。在師傅的學校裡,我們聽到:「願我
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 15:11),我們也獲知如何
去實踐圓滿的喜樂。「喜樂必須取代悲傷和畏懼,依撒意亞先知說:喜樂,盡
情歡樂,慶祝……66:10)。這是個多麽美好的走向喜樂的邀請。 (……)每
位基督徒,尤其是你和我,我們被召是去成為這個希望訊息的使者,為帶來祥
和及喜樂、天主的安慰、祂對一切人的體貼温柔。
但是如果我們首先經驗那份被祂安慰,被祂所愛的喜樂,那麼,我們就能把這
喜樂帶給其他人。(……)我有時會遇到一些害怕天主安慰的獻身者。他們感
到苦惱,因為他們害怕這份神聖的柔情。但是,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因為上
主是安慰的主,柔情的主。上主是一位父親,祂說祂會如同一位幼子之母,以
一位母親的柔情那樣對待我們。不要害怕上主的安慰。」[9]
你們的召叫
4. 「在召喚你時,天主這樣對你說:你對我是重要的。我愛你,我指望你。耶
穌向我們每一個人這樣說!喜樂由此而生!當耶穌用愛望著我時,就是個喜樂
的時刻。瞭解並且聽到這話,就是我們喜樂的祕訣。感到被天主所愛,感到我
們為祂不是個數字,而是人;並且我們知道是祂在召叫我們。」[10]
教宗方濟各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人的靈性基礎上,去看看天主白白施予我們的
恩寵,以及我們怎樣自由地回應:耶穌定睛看著他,就喜愛他,對他說;「你
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
後來,跟隨我!」(谷 10:21)。
教宗憶述:「在最後晚餐時,耶穌轉向宗徒這樣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
我揀選了你們」(若 15:16)。這幾句話不只是為提醒做司鐸的,而是提醒我
5

1.6 Page 6

▲back to top
們全體。聖召常是天主做主動的。是基督召叫你在獻身生活中跟隨祂。這意味
著不斷地「出谷」,離開你們自己,好使你的生命以基督、以祂的福音和天主
的旨意為中心,放下你自己的計劃,偕同聖保祿一起說:「我生活已不是我生
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 2:20)。[11]
教宗邀請我們踏上一個逆向的朝聖之旅,一條走進過去的認知途徑,在巴勒斯
坦的街道上,或是在加里肋亞那位卑微漁夫的小艇旁,去發現我們自己。他邀
請我們去默觀因基督的緣故而開始的某段旅程或更好說某事件:棄於湖邊的魚
網、路旁稅吏的桌子、熱誠者出於野心而取捨的種種計劃。這一切,為伴隨祂,
都是不合適的。
教宗邀請我們,在破曉前,祥和地踏上一個內心的朝聖之旅,長時間存留在一
種友愛關係的溫馨氣氛下。在這時候,我們的理智被引導向奧祕開放,從而作
出決定,認為追隨這位獨一無二地具有「永生的話」(若 6:68)的師傅是好的。
他邀請我們把我們的整個「生命化為一個在愛情內轉化的朝聖之旅。」[12]
教宗方濟各呼籲我們稍停在開塲的那一幕:「耶穌望著我的那個喜樂的時刻」
[13],並去回憶我們聖召的含意和那份深邃的要求:「它是一個對蒙召去愛的
回應。」[14]要伴隨基督,我們便要去分享我們的生活,分享我們的抉擇,分
享基於信德的服從、貧窮的快樂、愛的徹底性。
這是透過蒙召而重生。「我邀請各地所有的基督徒,在此時此刻與耶穌基督重
新相遇,或者至少以開放的態度讓祂與你們相遇;我也請求你們所有人堅持每
天這樣做。」[15]
保祿帶我們回到這基本的看法:「因為除已奠立了的根基,即耶穌基督外,任
何人不能再奠立別的根基」(格前 3:11)。「聖召」一詞,指示著一份自願給
予的禮物,如同一個生命的泉源那樣,永恆不息地在人類和教會的深邃之處更
新它們。在聖召的經驗中,天主的確是那呼召行動的神祕主體。我們聽到呼聲
──召叫我們走向生命並為天國成為門徒。教宗方濟各在談到「你對我是重要
的」時,用「我」這第一身的直接講話方式,來喚起我們的自我意識。他使我
醒覺到我的看法和判斷,要求我的行為表現,與我的身份認同、與我聽到的召
叫、與我個人的召叫,都表裡一致。「我們『離棄』天主的行為,好像都微不
足道,但卻是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我想問那些對天主或對信仰無動於衷的
人,也問那些使自己遠離天主的人,甚至問我們自己探索你內心深處,你有
遠大的志向嗎?抑或你只會漠不關心?你的內心會不斷尋覓,還是已被事物麻
痺、癱瘓,失去知覺了?」[16]
與耶穌基督的關係需要藉著這個毫不止息的尋覓而得到滋養。這使我們意識到
聖召作為禮物那白白賞賜的特性,並幫助我們去解釋我們當初所作的選擇和堅
持下去的理由。「讓基督使我們成為屬於祂的,時常意味著我們要使勁的奔馳,
6

1.7 Page 7

▲back to top
向著基督的目標邁進(參閱 斐 3:14)」[17]。要繼續聆聽天主,把這些問題變
成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座標節奏。
這個不可言傳、只能以信德解釋的奧祕,在我們內引領著我們去分享那無法形
容的天主奧祕。「信德是我們對一個言詞的回應,一個傳達給我們個人的言詞,
一個召喚我們名字的『你』」[18],並且,「作為對先前聽到的言詞的一個回
應,它常是一個回憶的行動。然而,這回憶並不集中在過去的事件,而是對一
個承諾的回憶,以致能向未來開放,光照前面的路途」[19]。「信德包含我們
自己的回憶,就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的歷史,包含我們與這位總是走第一步的天
主相遇的回憶。祂創造、拯救,並改造我們。信德就是紀念祂那溫暖我們心靈
的說話,祂那賦予生命、淨化我們、關懷並滋養我們的救恩工程。(……) 那
想念著天主、在自己整個生命裡憑著想念天主而被帶領的人,有能力去喚醒其
他人心靈中這份回憶。」[20]這是對此時此地被召的回憶。
被尋獲、觸動、轉化
5. 教宗要求我們重讀我們的生命歷程,並在天主愛的凝視的光照下去審閱它,
因為聖召固然常是出於祂的主動,但我們卻可自由選擇是否接納這神人的相遇,
作為這個在純愛「agape 」內的生命關係、門徒之道、「教會旅途上的燈塔」
[21]。當我們為認識天主而作出分辨,偕同祂去體會實情,我們會發覺靈性的
生命永不會終止,時常向奧祕開放。當天主呼召我們時,祂容許我們進入祂的
安息,並且邀請我們在祂內,在不斷的愛的諒解過程內安息。我們聽到:「
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路 10:41)。在愛情的道路上,我們藉重生而向前邁
進:「所以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格後 5:17)。
教宗方濟各指出這重生的名字。「這道路有一個名字和一副面容:耶穌基督的
面容。祂教導我們成聖。在福音裡,祂給我們指出那條路,就是真福的路(參
閱 瑪 5:1-12)。這是聖人們的生命。他們為了愛天主,在自己的生命裡並不對
天主設限」[22]
奉獻生活是一個使福音實現在世上的召叫,召叫人去跟隨基督──被釘及升了天
的那一位,在與天父接觸和與人接觸上,跟隨「降世聖言耶穌上對天父,下對
世人的生活與行動之道」[23]。實際而言,它是一個這樣的召叫:跟隨祂的生
活方式,採納祂的心態,讓自己被聖神觸碰,汲取基督與眾不同的邏輯和祂的
價值觀,與祂憂戚相關。「你們要讓自己被基督真理──常被宣揚的基督真理
尋獲、觸動和轉化,如那些人分享到那種既謙遜而喜樂的信心。」[24]
存留在基督內,能讓我們領會那奧祕的臨現。這奧祕活在我們內,擴闊了我們
的心胸,使它像天主子的心胸那樣寬大。那存留在祂愛內的,就如同連接葡萄
樹的枝條(參閱 若 15:1-8),與基督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並且結出果實。「存
留在耶穌內!意思是和祂相連、在祂內、偕同祂、跟祂傾談」[25]
7

1.8 Page 8

▲back to top
「基督是我們前額的印記,祂是我們心板上的印記:在前額上,因為我們經常
宣揚祂;在心板上,因為我們時常愛祂;祂是我們臂上的印記,因為我們常常
為祂工作。」[26]事實上,獻身生活是一個不斷跟隨基督的召叫和成為祂那樣
的召叫。「耶穌的整個生命,及其生活之道,即與窮人的交往、祂的作為、祂
的正直、祂每天簡單的慷慨施予、祂最後的整全自我交付,這一切都是寶貴的,
並向我們的個人生命道出祂神聖的奧跡。」[27]
與主相遇使我們有所行動,催迫我們放下沉醉於自我[28]的生活方式。與主建
立的關係並不是靜止的,也不聚焦在自己身上。「因為當我們把基督放在我們
生命的中心時,我們自己就不會成為中心!你愈是讓自己與基督結合,並且讓
祂成為你生命的中心,祂愈會引領你出離你自己,引領你出離自我中心,向他
人開放」[29]。「我們並非處於中心位置。可以說,我們『被遷徙』。我們在
為基督和教會服務」[30]
基督徒的生命是由移動的動詞所定義的。即使居住在一間修道院或默觀隱院的
氛圍裡,基督徒的生命仍是不斷的尋覓。
「福傳要熱烈,但難以持之以恆,除非藉著個人的體驗,我們深信不疑,認識
耶穌與不認識耶穌絕不一樣,與祂同行和盲目前行絕不一樣,聽到祂的話和不
知道祂的話絕不一樣,默觀祂、朝拜祂、在祂內享有平安和不如此做絕不一樣。
努力以福音建造世界和單靠我們自己的機智是絕不一樣。我們深知偕同耶穌,
生命變得更富饒;偕同祂,我們較從容地在一切事上找到意義。」[31]
教宗方濟各向我們推薦一個鍥而不捨的尋覓之旅,如同希波的聖奧斯定那樣:
「他心緒的不安寧帶引他個人與基督相遇,帶引他領略到,他所尋覓的那位遙
遠的天主,原來是與每一個人都親近的天主。這位親近我們內心的天主,在我
們內,比我們最內在的自我還要深邃」。這是個持續的尋覓。「奧斯定沒有停
下來,沒有放棄,沒有退縮,如同已經抵達終點,卻繼續他的尋覓。對尋求真
理、尋求天主的不斷渴求,成了更認識天主,並且放下自我,好使別人認識天
主的不斷渴求。恰當來說,這正是愛的不斷渴求。」[32]
喜樂──一個忠信的「是」
6. 任何人與主相遇,並且忠信的跟隨祂,就是一位聖神喜樂的傳信者。
「只有與天主之愛相遇,才可綻開豐盛的友誼之花,只有藉著這相遇或再遇,
我們才能從狹隘和過度自以為是中釋放出來」。[33]
當我們被召叫時,我們是被召叫返回自己那裡去,亦即面對我們根本存在的能
耐。或者這樣說不是沒有理由的,就是:獻身生活的危機,源於沒有能力
至對那些已過著獻身生活的人而言去認識一個如此奧妙的召叫。
8

1.9 Page 9

▲back to top
我們正經歷一個忠信上的危機,這忠信可理解為有意識地忠於一個召叫、依循
一條途徑、一個始於奧祕而歸於奧祕的旅程。
或許我們也處於一個人性化的危機裡。我們的表裡一致是有限的、不完整的,
我們因無能力去生活出一個整合的聖召和忠信的旅程而受到創傷。
這個人和團體每天的旅程被不滿、被苦悶所標記──我們被自疚、幾乎被一
種長期對未探之途及未遂之夢的渴望所困,變成了一條孤獨的道路。我們要活
在人際關係中,以及活出愛的召叫,會變為一個荒涼的曠野。我們在每一個年
齡階段,都被邀請去重新檢視我們個人生命的中心點,在那裡,我們身為師傅
的門徒,會找到我們與師傅一起生活的動機,有何意義和真諦。
忠信是對愛情的一份感悟,這愛情引領我們,以恆常而有動力的方式,走向天
主這位「祢」,並走向所有其他的人,因為我們在生命裡,體驗過復活的那位。
「凡接受祂救恩的人,必從罪惡、悲哀、內在空虛和孤獨中被解救出來」。[34]
做忠信的門徒就在於把恩寵與愛付諸實行:它是犧牲之愛的實踐。「當我們上
路時沒有十字架,建樹時沒有十字架,宣揚基督時沒有十字架,那麼我們並非
主的門徒,而是屬於俗世。我們可能是主教、神父、樞機、教宗,但並非主的
門徒」。[35]
堅持到達哥耳哥達,經歷懷疑和否認的傷痛,為奇妙而令人驚歎的基督的死而
復活的事件而歡欣鼓舞,直至五旬節及向萬民福傳的時刻,這些都是喜樂忠信
的里程碑,因為它們都是有關人整個生命的自我空虛。人一生都經歷著這自我
空虛,甚至以殉道作為標記;這自我空虛也在於人分享了復活基督的生命。
「我們從十字架這慈悲與愛情的至高行動,得以重生為新的受造物」(迦
6:15)。[36]
在神學話題中,當天主啟示自己時,祂也將我們啟示給我們自己。祂要我們在
信德上再尋找:「要同那些以純潔的心呼號主的人們,追求正義、信德、愛德
與平安」(弟後 2:22)。
內在的朝聖之旅始於祈禱。「門徒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和師傅在一起,聆聽祂
和跟祂學習。這常是真確的,在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個時刻都是真確的。(……)
假如天主的溫暖、祂愛的溫暖、祂的柔情的溫暖不在我們自己的心靈內,那麼,
我們這些可憐的罪人,怎能溫暖其他人的心靈?」[37] 這是一個終生的旅程,
一如在祈禱的謙卑,聖神使我們深信,基督是以主子的身份在我們內。「主召
喚我們勇敢而忠信的跟隨祂;祂揀選我們做祂的門徒,作為給我們的一份厚禮;
祂邀請我們喜樂地宣掦祂 ──已復活的那一位,但是祂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以言語和我們生活的見證去完成這事。主是我們生命中唯一的天主,祂邀請我
們擺脫我們眾多的偶像,唯獨朝拜祂」。[38]
9

1.10 Page 10

▲back to top
教宗視祈禱為福傳使命成果的泉源。「讓我們培養默觀的幅度,即使在我們置
身在眾多更急切和沉重的責任當中。當你們的使命愈叫你們去到邊緣領域,你
們愈要讓自己的心與耶穌充滿慈悲與愛的心緊密結合」。[39]
我們與耶穌在一起,便可塑造一個對歷史的默觀方法,知道無論何處都能察看
和聆聽到聖神的臨在,並且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知道怎樣去辨別聖神的臨在,
使我們活在此世的光景,如同活在天主的時間內。欠缺了信德的洞見,「生命
本身便會失去意義,兄弟姊妹的容貌會變得模糊,更不可能在他們當中認出天
主的面貌,歷史事件既然含糊不清,便會失去希望」。[40]
默觀可擴展而成為先知稟賦。先知是指那位「眼開了,聽到及講出天主的話的
人;(……) 他活於三個時段:過去的許諾、現時的默觀、有勇氣指出邁向未
來的途徑」。[41]
在作為門徒一事上忠信到底是透過團體的經驗──一個神學層次的現實──體
現並彰顯出來。它召叫我們彼此扶持,喜樂地對福音說「是」。「啟發信德、
滋養並重振它的是天主的話。天主的話觸動心靈,使之以天主的思維──與人
的思維有很大分別的思維──改造我們的心,天主的話又不斷更新著我們的團
體」。[42]
教宗邀請我們重振我們的聖召,以喜樂和熱情注滿它,好使我們愛德活動的增
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它成熟 、較為成熟、更為成熟」[43]──在一
個永恆的過程中,我們對天主所說的「我願意」,把我們的意志、理智與情
感聯繫起來。「愛永遠不會終結,也不會完成;愛在生命的進程中改變並成熟,
而正因為如此,它始終忠實於自己」。[44]
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你們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罷!
你們的天主說。
你們應向耶路撒冷說寬心的話。
40:1-2
聆聽
7. 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二部份的神諭(參閱 依 40-55),以一種亦見諸以後篇章
的獨特文體(參閱 依 51:1752:1:「醒來,醒來!」),以懇求上主來幫助
在流亡中,困於挫敗的虛渺追憶中的以色列。這歷史背景顯然是以民在巴比倫
長期流徙(公元前 587-538),飽受屈辱,逃避無門那時期。然而,隨著居魯士的
崛起,亞述帝國在波斯人新崛起的勢力下瓦解,使先知預見一個出乎意料的解
救將會出現。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在天主的默啟下,先知公開地講出這可能性,
10

2 Pages 11-20

▲back to top

2.1 Page 11

▲back to top
把政治和軍事的演變,視之為天主奧妙地帶引著居魯士的行動。先知宣布解救
已經臨近,而且以民即將回歸祖國故土。
依撒意亞用的字眼:安慰 ...... 說溫柔的說話,常常可以在舊約中找到。這些重
複用的言詞在柔情和感受的交流中尤其有意義。因此,盧德認出波阿次在安慰
她,又與她交心(參閱 盧 2:13),又或在歐瑟亞先知書著名的章節裡,先知告
訴他的妻子哥默爾:「他會引領她到曠野與她談心,使她有豐饒的生命。」(參
閱 歐 2:16-17) 舊約聖經還有很多類似的章節:哈摩爾之子舍根愛上狄納,對
她所說的話(參閱 創 34:1-5);住在厄弗辣因的那個肋未人,對那曾離棄他的
妾所說的話(參閱 民 19:3)。
這是個以愛情背景來解讀的語言。因此,行動和語言緊扣,細膩而激盪地帶著
鼓勵提醒我們,天主作為以色列的「淨配」那份深邃的感情。這份安慰必然是
一種彼此相屬的流露,一份水乳交融的互訴,激情而有生命力的連繫。因此,
這些並非表面的、纏綿的話語,而是仁慈和深度的關懷,是在重拾忠信的路途
上,一個賦予力量和耐心伴隨的擁抱。
帶同天主的擁抱
8. 「今天的人當然需要言詞,但在一切之上,他們需要我們的見證,為能溫暖
心靈,重燃希望,並導人向善的那份上主的慈悲和溫柔作見證。將天主的安慰
帶給他人,是何等的喜樂啊!」[45]
教宗方濟各將這項使命委託給度奉獻生活的男女:去體會那位如同母親一樣地
安慰我們的主,並去安慰天主的子民。
在教會內的服務源於與主相遇的喜樂和祂的召叫。這項使命就是為我們這個時
代的人帶來天主的安慰,為祂的慈悲作證。[46]
在耶穌看來,安慰是聖神的禮物。這護慰者要在我們的試煉中安慰我們,同時
喚起一份不會落空的希望。因此,基督徒的安慰成了慰藉、鼓勵、希望。它是
聖神積極的臨在(參閱 若 14:16-17),而聖神的果實,就是仁愛、喜樂、平安、
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 5:22)。
在一個缺乏信任,令人沮喪和失望的世界裡,在一個人人被脆弱和怯懦、個人
主義和自我為先所包圍的文化裡,我們被邀請去帶領人相信;人有可能享到真
正的快樂和滿全自己的希望,而這希望並不只仗賴天份、優越感或學識,卻是
仗賴天主。只要人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尋找祂,所有的人與天主相遇,都是可能
的。
我們這個時代的男男女女正等待著安慰的話寛,恕的機會和真正的喜樂。我們
被召去把天主的擁抱帶給每個人。祂俯身作出安慰的姿勢,以一位母親的溫柔
11

2.2 Page 12

▲back to top
俯就我們這些度奉獻生活的人。我們的應該成為圓滿人性的標記、恩寵的促進
[47] ,而非控制者。
溫柔造就美善
9. 我們是團體共融的證人。由於這份共融超過我們的視野和限度,所以我們被
召帶上天主的微笑。團體是我們能夠宣揚的第一本和最可信的福音。我們要使
我們的團體人性化。「你們要在你們中間建立友誼、相親相愛的家庭生活。但
願修院不是一個煉獄,而是一個家。如同一個家庭那樣,修院也有而且繼續會
有問題的。但像家庭一樣,要懷著愛去尋求解決辦法便可;不要為了解決問題
而破壞團體;不要彼此爭鬥。如同一個家庭那樣,要建立團體生活,因為團體
生活本身就是這條路,而聖神就在團體當中。團體生活常常要求一個慷慨大方
的心。學會放手、不要自誇、事事忍耐、發出會心微笑。喜樂就是這團體的一
個標記。」[48]
喜樂是在團體的經驗中得以證實。團體就是神學的空間,那裡的每一個人都要
為了自己忠信於福音,以及為團體其他人的成長而負上仼責。當一個團體由同
一的耶穌體血餵養時,它就圍繞著天主聖子而團聚,由聖言所導引,同行信德
之旅。這團體會與天主聖子合一,共融團結,體驗愛的禮物及在自由與喜樂中
的歡慶,滿有勇氣。
「一個沒有喜樂的團體是個瀕臨消逝的團體。(……)一個充滿喜樂的團體,
是一份真正由上而來給弟兄姊妹們的禮物。他們知道怎樣求得它和怎樣彼此接
納,讓自己投入團體生活中,信賴聖神的行動」。[49]
在這些日子裡,當分崩離析在廣泛而無出路的個人主義前被視為合理,當薄弱
的關係終止,且破壞人身的照顧時,我們被邀請去使團體的關係變得人性化,
去鼓勵一種按照福音精神的心靈共融,因為「在所有屬於基督的人之間,存在
著生命上的共融。它是出自信德的共融」,使「教會在她至奧妙的真理中,與
天主共融,與天主親近,成為一個在聖神內與基督和天父的愛的共融、延展至
兄弟姊妹之間的共融」。[50]
為教宗方濟各,手足之情的標記是溫柔,一份「聖體的溫柔」,因為「溫柔為
我們是有益處的」。手足之情擁有「一種對人巨大的凝聚力。(……)手足之
情既容納種種差異,它便是一份愛的經驗,跨越種種紛爭衝突」。[51]
以親近來陪伴
10. 我們被召叫從事一個走出自我的出谷之旅,踏上一條朝拜和服務的途徑。
[52]「我們一定要穿越那道門,去尋找和接觸他人!要有勇氣面對這講求效率
的文化、這個只懂得浪費的文化,逆流而上、以精誠團結和手足之情,接觸和
歡迎每個人。凡此種種,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地成為有人情味的社會。你們要
12

2.3 Page 13

▲back to top
成為共融和相遇文化之僕!我願意你們幾乎要為此而著迷。要毫不傲慢自負的
這麼做」。[53]
「要對抗的幽靈,就是修道生活在面對一個外在困難或複雜的世界時,它那種
避世和安逸的形象。」[54]。教宗敦促我們要「離開安樂窩」[55],去過我們這
時代的人的生活,將我們自己交付給天主和我們的近人。
「喜樂出於與主無條件的相遇!(……)這與祂和與祂的召喚相遇之樂,不會
令人自我封閉,卻會令人開放自己;這喜樂會引導我們在教會內服務。聖多瑪
斯說:美善會自我擴散。喜樂也同樣會擴散。當回應天主的召叫、回應祂愛的
擇選和在教會的服務中為福音作證時,不要害怕流露喜樂。喜樂,真正的喜樂
是具感染性的;它會傳染…… ,它會策勵人向前走」[56]
面對這種有感染性的喜樂、從容、有成果的生活,以及溫柔和愛的見證、謙卑
的愛德和毫無傲慢的表現,很多人感到有需要「來看看」。[57]
很多次,教宗方濟各指出這吸引和感染他人之道,也就是教會成長之道、新福
傳之道。「教會必須是具吸引力的,教會要喚醒世界!你們要成為不一樣的行
為表現和生活的見證人!在這世界上,生活得不一樣是可能的。(……)我所
期望的,就是你們有這樣的見證」。[58]
教宗把這項喚醒世界的任務委託給我們,敦促我們在《親近》和《相遇》這兩
種源自福音的嶄新牧民範疇的啟迪下,按這個世代的男女的個別處境接觸他們。
這兩種範疇是天主在歷史中啟示自己的途徑,直到天主聖子降生成人時達至高
峰。
在通往厄瑪烏的路上,如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那樣,我們每日迎接人們,在
他們的憂喜中陪伴他們,給予他們「心靈溫暖」[59],體貼地照顧疲憊弱小者,
好使我們的同行之旅在基督內獲得光照和意義。
我們的同行之旅「在邁向牧民的父性、牧民的母性中達到成熟。當一位司鐸不
再是他團體的父親、當一個修女不再是她所服務的所有人的母親,這時他或她
會感到難過。這就是問題。因此我吿訴你:在牧民生活中,悲傷的根源正在於
欠缺了父性和母性,而它的源頭就是不如意的獻身生活。反之,獻身生活應引
領我們邁向豐饒的生命」。[60]
愛的不斷渴求
11. 作為教會母性和親切待人的活生生的記號,我們到那些等待聖言安慰的人
那裡,以母親般的愛意和父親般的精神俯就貧困弱小的人。
13

2.4 Page 14

▲back to top
教宗邀請我們不要把愛心私有化,但要有尋覓者那份鍥而不捨的精神:「毫不
厭倦地謀求他人的利益、所愛者的利益」。[61]
身為現代人的意義的危機,以及西方社會及其制度的經濟與道德危機,並非我
們身處其中的時代的短暫現象,卻概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作為教會,我
們現在蒙召外展,到達邊緣境界,地理上和市區的邊緣,以及人現實處境上的
邊界,即是進入罪惡、痛苦、不公義和不幸的奧祕中。到靈魂的隱密處去,在
那裡,每個人都經驗到生命的喜樂和折磨。[62]
「我們活在一個矛盾衝突的文化裡、一個分崩離折的文化、一個消耗浪費的文
化(……)。發現一個流浪者因受凍而死並非新聞」。但是,貧窮為我們是歸
於神學的範疇,「因為我們的主,天主之子,自我貶抑,讓自己成為窮人,與
我們同行。(……)一個與貧窮人為伍的貧窮教會,以接觸基督的身體作起點。
如果我們伸手觸摸基督的身體,我們會開始明白一點,明白這貧窮、主的貧窮,
實際上是什麼一回事」[63]。在一個人的生命裡去體驗貧窮的真福,表示要成
為一個標記,來彰顯那被基督解救並學了怎樣去愛的人,已經藉喜樂征服了孤
獨和局限的痛楚。
在他的亞西西牧民探訪中,教宗方濟各被問及教會應該擺脫什麼。他答覆說:
「擺脫每一個不是為天主的行為、不屬於天主的行為;擺脫打開門戶的畏懼,
不要再等,出去與一切人接觸,尤其與貧窮人中最貧窮者、有需要的人、被排
拒的人。當然,不要在世界的沉淪中迷失,卻要有勇氣,即使在幽暗處,要顯
示基督的光芒,在人們無法看見、會使人絆倒的地方,要顯示福音的光芒,擺
脫那似乎給予安全感的架構。它們雖然有必要而且是重要,絶卻不應使天主 ─
─那在它們內的唯一真正力量──模糊不清。祂才是我們的力量!」[64]
這疾呼有如邀請我們「不要害怕那在我們內工作的聖神所帶來的新事物,不要
害怕架構的更新;教會是自由的,聖神支持著她。耶穌在福音裡教導我們的就
是這點:我們擁有所需的自由,在我們的生命和種種制度中,去經常發現福音
的新頴性,去為這新穎 性選擇新的皮囊」。[65] 我們應邀成為富有膽識,站在
前線的男女:「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份『實驗室的信德』,而是『旅程的信德』,
歷史的信德。天主啟示自己有如歷史,而並非一個抽象真理的闡述。 ...... 你不
能把邊界帶回家,但你必須住在邊界,並且富有膽識。」[66]
除了貧窮這端真福的挑戰以外,教宗邀請我們造訪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促進交
談,甚至在理智的層面上,以倫理和靈性準則,提供我們懷有希望的理由,查
問我們自己什麼是美善的。信德永遠不會限制理性的空間,反而面向人和現實
保持開放,以護守一個整全的視野,為免陷入把有位格的人貶為「物質的人」
的危險。[67]
真實的文化常被召叫去服務處於不同境況下的人類,開創未探之路,打開門扉,
容讓希望呈現生機,強化生命的意義和衞護公益。一個真正的文化進程「促進
14

2.5 Page 15

▲back to top
一個整合的人文主義,和人與人相遇及彼此建立關係的文化:這是基督徒促進
公益、生活喜樂的方法。在這裡,信德與理性結合為一,宗教幅度與不同範疇
的人類文化──藝術、科學、勞動、文學……,互相結合」[68]。真正的文化
探索與走進歷史,並且開闢尋求天主面容的途徑。
那裡知識有進展,而又能把知識向外通傳,那裡就能營造人與人互相親近、相
遇接觸和彼此交談的文化,藉此可以減低防衛,開放門戶和建築橋樑。[69]
為反省之用
12. 如同一個全球性網絡那樣,我們大家都彼此相連,沒有任何本地傳統能夠
壟斷真理;科技影響每一個人,世界拋出連綿不斷的挑戰,挑戰福音和那些按
福音來塑造自己生活的人。
在這個歷史進程裡,教宗方濟各以他的抉擇和生活方式,正建立起天主和世界
之間交談的一種活生生的詮釋學。由此,正當我們「受制於語言和環境」,我
們能認識到一種植根於福音及人類末世觀的智慧風格。這風格對多元主義加以
詮釋,著眼於平衡,並邀請我們去造就更大的革新的力量,使福音真理能更完
善地傳揚開去。[70]意識到這些語言和人的境況上的種種限制,能使我們每個
人「對軟弱的人,(……)成為軟弱的 ,(……) 對一切人,(……)成為一
」。(格前 9:22
為投入我們的團體和世界上的屬靈事件,和聖神在每個人身上所造就的變動和
恩寵,我們被邀請去推廣一種屬繁衍性而非純粹行政性的動力。我們被邀請去
致力拆除死氣沉沉的樣版,去描述基督所刻劃的人性,因為言語或行為都無法
把祂完全地啟示出來。
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表現出智慧:既有彈性但亦表裡一致;具備獻身者那種按
照福音精神來作出回應的能力、能按照福音精神來行事和作抉擇;不會在不同
的生活環境、言語或人際關係中迷失自我,卻能保持對責任、對聯繫我們的網
絡、對我們的有限性、對表述生命的無限方式,都有一份醒覺。一顆傳教的心,
是一顆體味基督救恩的喜樂,並以與人分享這份喜樂為安慰:「[這顆心]領略,
它對福音的瞭解和對聖神行徑的分辨要有所增長,因此它經常勉力向善,即使
在這過程中,它的鞋履會被路上的汚泥弄髒。」 [71]
讓我們歡迎教宗給我們的勉勵,常懷著關懷之心,以基督的眼光去看我們自己
和這個世界。
教宗方濟各提出的問題
我想給你們說一個字:「喜樂」。那裡有獻身者、修生、男女修會會士、
青年,那裡就有喜樂,經常有喜樂!那是嶄新的喜樂,跟隨耶穌的喜樂。
15

2.6 Page 16

▲back to top
那是聖神賦予我們的喜樂,不是來自這世界的喜樂。但是,喜樂從那裡
誕生呢?[72]
往你的心底深處窺探,進入你內裡的心坎,問問自己:你有沒有一個渴
望成就大事的心,或是有一個沉醉於世物的心?你的心仍然保存著那份
因願意尋找而產生的不靜止的感覺,或是你已經讓這份感覺被世物所窒
息,因僵化而蕩然無存?天主正等待著你、尋找你;你要怎樣回應祂?
你有覺察自己靈魂的狀況嗎?或是你已經睡著了?你相信天主正等待著
你,或是這真理不過是「說說」而已?[73]
我們是這個暫時文化的犧牲品。我希望你們能仔細想想這一點:我如何
變得自由,如何能擺脫這「暫時文化」而得到釋放?[74]
這是所有成年人、培育者的首要責任:為最年輕者樹立一個表裡一致的
榜樣。我們希望青年人表裡一致嗎?我們自己表裡一致嗎?如果我們並
非如此,主將會對我們說他曾向天主子民提及法利塞人的那句話:「按
他們所說的,而不是按他們所做的去做!」要表裡一致及真誠可靠![75]
我們可能會問自己:我渴求天主,熱切去宣揚祂,好讓人認識祂嗎?或
是我容許那驅使人做任何事,都只是為了自己的世俗精神來吸引自己?
我們身為獻身者,有時會想到我們的個人利益、工作的果效、事業等。
好吧,我們可以想到很多事物……。打個比方說,我有沒有在我的基督
徒生活、司鐸生活、修會生活及團體生活中追求「安逸舒適」?或是我
保存著那份對天主及對祂聖言的那份恆常的活力,使我能「踏出」自己
之外,走向他人?[76]
我們感受到愛的不斷渴求嗎?我們相信對天主和對人的愛嗎?或是我們
對此已經毫不在意?這並非抽象意念,也不是純粹言詞,而是我們對所
遇到的真實的兄弟,我們身邊的姊妹!我們會因他們的需要而動容,或
是會封閉在自己之內,在我們「安逸」的團體內?[77]
這是一條邁向聖德的美麗絶倫之途!不要說別人的壞話。「神父,但是
這裡有問題呀……。」告訴長上,告訴主教,他們會糾正這些兄弟。不
要告訴一個幫不上忙的人。手足之情是至關重要的!可否請吿你訴我,
你會說你母親、父親、兄弟姊妹的壞話嗎?當然不會。所以,為什麼你
在奉獻生活裡、在修道院內、在司鐸生活中會這樣做?請想一想這
……。手足之情!這是手足之愛![78]
在十字架下,瑪利亞既憂苦而又醒寤地期待著一個遠遠勝過憂苦,且即
將實現的奧蹟。好像一切都到了盡頭,每一個希望都可說已幻滅。這時,
她也可以記起領報時她得到的許諾而說道:它們沒有實現,我受騙了。
但她沒有這樣說。故此,因信而蒙祝福的她看到由她的信德中綻放出的
16

2.7 Page 17

▲back to top
一個嶄新未來,她懷著盼望守候屬於天主的明天。有時候我想:我們知
道怎樣守候屬於天主的明天嗎?或是我們期望它今天就出現?為瑪利亞
來說,屬於天主的明天是復活清晨的黎明,一周第一天的黎明。假如我
們能夠這麼想是好的,就是在默觀中想到母子之間的擁抱。在那時刻,
在耶穌墓前點燃著的孤燈是母親的盼望,是全人類的盼望。我問我自已,
我亦問你:這盞燈在你的修院裡仍然點著嗎?在你的修院裡,你仍然守
候著那屬於天主的明天嗎?[79]
愛的不斷渴求是走向他人的一份動力,毋須等待對方講出他的需要。愛
的不斷渴求給我們帶來一份恩典,即牧民上的豐盛成果。我們每個人必
須要問自己:我靈修的成效健康嗎?我的使徒工作有成果嗎?[80]
一份真實的信德時常包含著一種深邃的盼望:去改變世界。這是我們必
須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們有遠大的視野及動力嗎?我們也有膽量嗎?
我們夢想高飛嗎?熱忱把我們耗盡嗎(參閱 詠 68:10)?或是我們是平
庸的,滿足於我們「閉門造車」的牧民計劃?[81]
萬福,喜樂之母
13. 歡欣吧,充滿恩寵者(路 1:28)。「天使向瑪利亞的致候是一項給人進入
喜樂的邀請、一項進入深度喜樂的邀請,一項宣布悲傷已終結的邀請……。這
是一個標誌著福音喜訊開始的致候」。[82]
偕同瑪利亞,喜樂擴散開去。她腹中之子是喜樂之神、富感染力的天主,帶來
迷人的喜悅。瑪利亞敞開心扉,奔赴依撒伯爾。
「為滿全她的渴望,為敏銳地履行自己的本份,並懷著喜悅體貼待人之情,她
急速地趕往山區。如果不是走向山巔,她這位滿溢著天主者還應該如此親切地
動身去那裡呢?」[83]
她急速出發(路 1:39),給世界帶來喜樂的訊息,為所有人謀求她腹中那無法
盛載的喜樂:耶穌、上主。急速,不僅是說瑪利亞走路的速度,而也是由於我
們體會她的殷勤、她此行所展現的細心關懷、她的熱情。
看!上主的婢女(路 1:38)。上主的婢女急速奔赴,成為所有人的婢女。
在瑪利亞之內,教會所有的人踏上共同之旅:懷著愛德走到最脆弱者那裡;懷
著望德走到那些知道將有人陪同他們外展的人那裡;懷著信德與人分享特殊恩
典。在瑪利亞之內,我們每個人都被聖神的風驅使,為履行我們的聖召而踏上
旅程!
17

2.8 Page 18

▲back to top
新福傳之星,
助我們作發光發熱的見證,
為合一、服務、熱情和
慷慨的信德、公義和
對窮人的愛,
好使福音的喜樂
得以傳播至世界的終極,
並常照明我們在世的邊緣者。。
生活福音之母,
上主的卑微子女的幸福活泉,
請為我們祈求。
阿們。阿肋路亞! [84]
羅馬,2014 2 2
獻主節
部長 João Braz Card. de Aviz 祕書長 José Rodríguez Carballo, O.F.M
狄阿維玆樞機主教
賈伯約總主教
18

2.9 Page 19

▲back to top
[1]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 11 24 ),梵諦岡 20131 節。
[2] 史伯達羅(Antonio Spadaro)與教宗有關修道生活的談話《喚醒世界》,天主教文明
(La Civiltà Cattolica) 165 (2014/I) 5 節 。
[3] 參閱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 11 24 ),梵諦岡 201347
節。
[4] 教宗方濟各與亞西西翁布里省(Umbria)的青年會談,亞西西(佩魯賈 Perugia)
2013 10 4 日。
[5]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宗座勸諭《獻身生活》(1996 3 25 ) 27 節。
[6] 參閱有關聖女小德蘭的作品:嬰孩耶穌聖德蘭全集,梵諦岡 - 羅馬 1997:手稿 A,
76vº; B, 1rº; C, 3rº; 書信 196
[7]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 7 6 日。
[8] 同上
[9] 教宗方濟各給修生及初學生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 7 7 日。
[10]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 7 7 日。
[11] 教宗方濟各在國際總會長聯會全體會議給參加者演講辭,羅馬 2013 5 8 日。
[12] 教宗方濟各在嘉爾默羅男隱修會總會議上給其總會長文告,羅馬 2013 8 22
日。
[13]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 7 6 日。
[14] 同上
[15]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 11 24 ) ,梵諦岡 20133 節。
[16] 教宗方濟各在聖奧斯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 2013 8 28 日。
[17] 教宗方濟各在聖依納爵慶日感恩祭講道,羅馬 2013 7 31 日。
[18] 教宗方濟各宗座通諭《信德之光》(2013 11 24 )8 節。
19

2.10 Page 20

▲back to top
[19] 同上,9 節。
[20] 教宗方濟各給要理講授員感恩祭講道,羅馬 2013 9 29 日。
[21] 教宗方濟各在國際總會長聯會全體會議演講辭,羅馬 2013 5 8 日。
[22] 教宗方濟各的三鐘經,羅馬 2013 11 1 日。
[23]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宗座勸諭《獻身生活》(1996 3 25 )22 節。
[24] 教宗方濟各在第廿八屆世界青年日給主教、神父、修會會士及修生的感恩祭講道,
里約熱內盧,2013 7 27 日。
[25] 教宗方濟各給要理講授員國際代表大會參與者演講辭,羅馬 2013 9 27 日。
[26] 盎博羅削《依撒格和靈魂》75 節。
[27]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 11 24 ) ,梵諦岡 2013265 節。
[28] 同上。
[29] 教宗方濟各給要理講授員國際代表大會參與者演講辭,羅馬 2013 9 27 日。
[30] 教宗方濟各在聖依納爵慶日感恩祭講道,羅馬 2013 7 31 日。
[31]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 11 24 ) ,梵諦岡 2013266 節。
[32] 教宗方濟各聖奧思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 2013 8 28 日。
[33]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 11 24 ) ,梵諦岡 20138 節。
[34] 同上,第 1 節。
[35] 教宗方濟各與樞機主教感恩祭講道,羅馬 2013 3 14 日。
[36]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 7 7 日。
[37] 教宗方濟各給要理講授員國際代表大會參與者演講辭,羅馬 2013 9 27 日。
[38] 教宗方濟各城外聖保祿大殿感恩祭講道,羅馬 2013 4 14 日。
[39] 教宗方濟各給修生及初學生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 7 7 日。
20

3 Pages 21-30

▲back to top

3.1 Page 21

▲back to top
[40] 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指引:《由基督那裡重新開始》- 在第三個千年對獻
身生活的重新委身 (2002 5 19 ) 25 節。
[41] 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聖瑪爾大小堂的每日默想,羅馬,2013 12 16 日。
[42] 教宗方濟各與亞西西司鐸、獻身生活者及教區議會成員面談,亞西西(佩魯賈
Perugia) 2013 10 4 日。
[43]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 7 6 日。
[44]教宗本篤十六世通諭《天主是愛》(2005 12 25 ) 17
[45]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感恩祭講道,羅馬,2013 7 7 日。
[46] 參閱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 7 6 日。
[47]參閱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勸諭》(2013 11 24 ) ,梵諦岡 201347
節。
[48] 教宗方濟各給亞西西隱修院修女講話,亞西西(佩魯賈 Perugia) 2013 10 4
日。
[49] 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指引《團體友愛生活》(1994 2 2 ) 28
[50] 教宗方濟與信眾講話,羅馬,2013 10 30 日。
[51] 史伯達羅(Antonio Spadaro)與教宗有關修道生活的談話《喚醒世界》,天主教文
(La Civiltà Cattolica) 165 (2014/I) 13 節。
[52] 參閱教宗方濟各給國際總會長聯會全體會議參與者演講辭,羅馬 2013 5 8 日。
[53] 教宗方濟各在第廿八屆世界青年日給主教、神父、修會會士及修生的感恩祭講道,
里約熱內盧,2013 7 27 日。
[54] 史伯達羅(Antonio Spadaro)與教宗有關修道生活的談話《喚醒世界》,天主教文
(La Civiltà Cattolica) 165 (2014/I) 10 節 。
[55] 參閱同上 6 節。
[56]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 7 6 日。
[57] 參閱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聖瑪爾大小堂的晨早默想,羅馬,2013 10 1 日。
21

3.2 Page 22

▲back to top
[58] 史伯達羅(Antonio Spadaro)與教宗有關修道生活的談話《喚醒世界》,天主教文
(La Civiltà Cattolica) 165 (2014/I) 5 節。
[59] 參閱教宗方濟各與巴西主教面談,里約熱內盧,2013 7 27 日。
[60]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 7 6 日。
[61] 教宗方濟各聖奧思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 2013 8 28 日。
[62] 參閱教宗方濟各五旬節前夕與運動、新團體、善會及在俗人士小組,羅馬 2013
5 18 日。
[63]同上。
[64] 教宗方濟各得亞西西明愛協助與亞西西窮人面談,亞西西(佩魯賈 Perugia) 2013
10 4 日。
[65] 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聖瑪爾大小堂的晨早默想,羅馬,2013 7 6 日。
[66] 史伯達羅(Antonio Spadaro) 訪問教宗方濟各,天主教文明(La Civiltà Cattolica)
164 (2013/III) 474 頁。
[67] 參閱教宗與世界文化界面談,卡利亞里(Caligari)2013 9 22 日。
[68] 教宗方濟各與巴西領袖面談,里約熱內盧,2013 7 27 日。
[69] 參閱教宗方濟各給天主教文化作家協會演講辭,羅馬,2013 6 14 日。
[70]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 11 24 ) ,梵諦岡 2013,第 45
節。
[71] 同上。
[72]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 7 6 日。
[73] 教宗方濟各聖奧思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 2013 8 28 日。
[74]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 7 6 日。
[75] 同上。
[76] 教宗方濟各聖奧思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 2013 8 28 日。
22

3.3 Page 23

▲back to top
[77] 同上。
[78] 教宗方濟各與修生及初學生面談,羅馬,2013 7 6 日。
[79] 教宗方濟各與加莫多里薛 Camaldolese 修女團體晚禱,羅馬,2013 11 21 日。
[80] 教宗方濟各聖奧思定修會大會開幕講道,羅馬 2013 8 28 日。
[81] 教宗方濟各在耶穌小堂慶祝耶穌聖名感恩祭講道,羅馬,2014 1 3 日。
[82] 教宗本篤十六世與信眾講話 BENEDICT XVI,羅馬,2012 12 19 日。
[83] 盎博羅削《路加福音釋義》,II 19
[84]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 11 24 ) ,梵諦岡 2013,第 288
節。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