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_jp-ii_enc_14091998_fides-et-ratio_zh_cn


hf_jp-ii_enc_14091998_fides-et-ratio_zh_cn

1 Pages 1-10

▲back to top

1.1 Page 1

▲back to top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通谕
《信仰与理性》
1

1.2 Page 2

▲back to top
向可敬的各位主教弟兄
致候与宗座祝福
信仰与理性像两只翅膀,使人精神飞扬,瞻仰真理。是天主把这认识真理
的渴望安置在人心中,使人终能认识祂,因认识而爱慕祂,并达到对人自
己的圆满真理。(参阅:出三十三 18;咏廿七 8~9;六三 2~3;若十四 8
若壹三 2
导论
「认识你自己」
1. 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可以看出一个历程,人类经过漫长的世纪逐渐走
向真理,与真理交往。这是一条在自我意识前——必然如此——展开的道
路:人越认识现实及世界、也越认识自己的独特性,而对现实的意义,及
对 自 己 存 在 的 意 义 ,也 越 成 为 迫 切 的 问 题 。这 就 是 凡 成 为 我 们 认 识 的 事 物 ,
自然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原因。刻在特耳菲(Delphi)阿波罗神殿
的 门 楣 上 的 这 句 劝 言「 认 识 你 自 己 」,是 为 证 明 一 项 基 本 真 理 — — 即 每 一
个寻求辨识「人」之异于万物者的最低标准,就因为他是一个「认识自己
者」。
此外,略一回顾古代历史,足可证明,在世界各地、文化尽管不同,但同
时都发出一个基本问题,表达出人类存在过程的特征:我是谁?我从何
而来又将何往?为何有恶?人死之后还有什么?这些问题存在于以色
列的圣书中,也出现在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及祅的火经中;我们在孔子、老
子的著作中也有所发现,而在蒂尔丹嘉拉(Tirthankara)及佛陀的讲道中
也同样存在;在荷马的诗歌,及希腊尤里披蒂(Euripides)和沙孚克理斯
Sophocl es )的 悲 剧 中 还 是 会 碰 到 它 们 ,而 柏 拉 图 及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哲 学 著
作中也是一样。同样的问题来自同一根源,即永远存在人心中的,对生命
意义的追寻: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答复,将决定你生活的方针。
2. 教会并不自外于这条寻找的路,她也不可能这样。从教会自逾越奥迹中
领受了有关人生命最后真理的恩赐,她就走上世界的朝圣之旅,到处宣扬
2

1.3 Page 3

▲back to top
耶稣基督是「道路、真理及生命」(若十四 6)。她应以多种方式服务人
类,其中有一项她应格外负责的:就是为真理服务1 一方面,这个使命
使信者的团体参与人类共同的努力,为达到真理;2 另一方面,她有义务
对已获得的真理,负起宣扬的责任,虽然明知,任何已获得的真理只不过
是朝向最后天主启示的圆满真理的一小步:「我们现在是借着镜子观看,
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的观看了。我现在所认识的只是局部的,
那时我就要全认清了。」(格前十三 12
3. 人们保有许多资源,以促进认识真理,并使自己的生活更合乎人性。这
些资源中最显著的就是哲学,它的直接作用就是对生命的意义发出问题,
并给予初步的答复;哲学因此显出是人类最尊高的任务之一。哲学一词,
按希腊文的字根就是「爱慕智慧」。事实上,哲学的诞生与发展,就从发
问开始,寻求事物的原因及其目的,哲学以不同的形态与样式显示出,对
真理的渴求是人类的本性。询问事物的缘由是人类理性天生的特点,即便
渐渐累积起来的答案,显示出人类的不同文化原来是彼此互补的。
哲学在西方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巨大影响,不 应使我们忘记它在东方对
存在的想法所有的影响。实际上,每个民族都有其本土和原生的智慧,这
是文化的真正财富,趋向于用纯哲学的方式表述及发展。有一例子可资证
明,即有些哲学的基本知识在今天已成为公理,各国及国际的立法,都从
其中汲取灵感以建立社会生活的规范。
4. 不论如何,同一名词后面却隐藏着不同的意义。因此,一个事先的解释
是必要的。人急于发揭存在的终极真理,设法追求普遍的认知,为能更了
解自己,并日进于自我的实现。基本的认识是从观察自然界所得的「 赞叹
而 来 :人 类 惊 讶 地 发 现 自 己 置 身 世 界 之 中 ,与 自 己 相 类 似 的 存 在 息 息 相 关 ,
分 享 着 共 同 的 命 运 。从 此 开 始 ,人 启 程 发 现 知 识 的 新 领 域 。缺 少 这 份 惊 奇 ,
人类会沉沦于因循不变之中,逐渐失去人之为人的生活本质。
人类理智本有的思考能力,借着哲学活动,可以达成严格的思想方式,用
逻辑的连贯性及内容结构的一致性,建立起一种系统化知识。凭着这种过
程 ,在 各 种 不 同 的 文 化 环 境 和 不 同 的 时 代 ,发 展 出 真 正 的 思 想 体 系 。然 而 ,
1 我已在我第一份《人类救主》通谕(19)中写道:「我们分担基督先知的使命,而因此
使命 ,我 们 和祂 一 起在 教 会内 为 天主 的 真理 服 务。对此 真 理负 责,也 就是 爱 真理 且 设法
正确 地 了解 真 理 ,使 它 更 能以 救 恩的 力 量 、光 彩 、深度 和 朴实 为 我们 和 他人 所接 受 。」:
《宗座公报》711979),306
2 参阅:梵二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16
3

1.4 Page 4

▲back to top
历史上曾有过不少次,企图以一个单一流派来概括全部哲学思想。这种情
形显然混进了一种「哲学的骄傲」,企图将自己不完整的看法,当作普遍
的 解 释 。实 际 上 ,我 们 应 该 尊 重 每 一 个 哲 学 系 统 的 整 体 性 ,不 应 将 之 工 具
化 ,但 每 一 个 哲 学 系 统 仍 应 该 承 认 哲 学 思 想 本 身 的 优 先 性 ,因 为 哲 学 体 系
由此而来,也应该以适宜的方式为之服务。
在这种意义下,不管时代怎么改变,知识怎么进步,总可以辨认出哲学知
识的核心,这在思想史上是不会改变的。譬如不矛盾原理、目的及因果原
理,又如肯定人是自由的、理智的主体,有能力认识天主、真理和美善;
再就是众所公认的某些基本伦理原则。这说明在各种思潮之外,可以肯定
有 一 些 知 识 是 人 类 的 精 神 祖 产 。这 好 像 我 们 面 临 一 种 隐 含 的 哲 学 ,使 我 们
每人都觉得自己握有这些原理,即使是以一种概括的和不经思考的方式。
正因为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家所公认,应该成为衡量各学派的标
准。如果理性对之有所认识,并将之形成存有之基本的、普遍的原理,由
之正确地引发出逻辑及伦理的适当结论,就可以说有了正理,此即古人所
说的「论正理直」(orthos logosrecta ratio)。
5. 教会始终欣赏理性为达成其使人之存在更有尊严的目的而作的努力。事
实上,教会认为哲学是认识人类生命基本真理的路径。同时教会也认为为
加深明了信仰,为向不认识信仰的人通传福音真理,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助
手。
跟随着前任教宗们的足迹,我也切望关注理性此一特殊的活动。我之所以
认为有必要这样做,是因为人们,尤其在今日,似乎经常忽略了对最后真
理的追求。无疑的,现代哲学很大的贡献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身上。由此
起步,理性博思审问,渴望知道得更多、更深;如此建立了复杂的思想体
系,在不同的知识场合提出了贡献,助长了文化与历史的发展。人类学、
理则学、自然科学、历史和语言等……,差不多包括了全部知识领域。但
所 得 的 成 果 不 应 该 让 人 忽 略 一 件 事 ,就 是 那 同 一 理 性 在 片 面 追 究 人 的 主 体
性时,似乎忘记了人常被召走向超越他的真理。偏离了这真理,每个人会
任性而为,而人与周遭的关系只得建立在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实用利益
上,因而误以为一切都应以技术为主导。如此一来,理性不惟无法使人更
趋向真理,反而在庞杂知识的重压下垂头丧气;日复一日地变得无法举目
向上,以期达到存有的真理。现代哲学忘却了对存有的研究,集中精力于
追寻人的认知;不善用人认识真理的能力,反而画地自限,作茧自缚。
4

1.5 Page 5

▲back to top
由 此 导 致 各 种 形 式 的 不 可 知 论 及 相 对 主 义 ,使 哲 学 研 究 迷 失 在 怀 疑 论 的 流
沙里。近来又有些理论企图把已经达到的确定真理贬值。合法的多元性,
让位于不加区分的多元主义,认为任何立场都一样:这是在当代社会中可
观察到的各种对真理缺乏信心的流行症状之一。还有东方的一些有关生命
的观念,也不脱这一巢臼;事实上,这些观念否认真理有专一性,首先假
设在不同的道理中,甚至彼此矛盾的道理中,真理都同样地显示。这样一
来,一切都仅是意见而已,令人有茫然若失的感觉:而事实上,哲学的反
省,一方面,已经成功地走近人类生命的真相及其各种表达方式;另一方
面,它却倾向于追寻有关存在的、诠释学的以及语言学的问题,而对有关
人的个人生活、存有和天主等基本真理,则略而不提。结果是不仅一些哲
学家,而是现代人,对人类伟大的认识能力,抱着普遍不信任的态度。还
假谦虚地说,人已满足于部分及短暂的真理,不再追寻人类生命、个人及
社会的意义和最后基本原理等的根本问题。总之,人们已不再期望能从哲
学得到这些问题的最后答案。
6. 作为耶稣基督启示的保管者,教会重申反省真理的重要性。因此,我决
定向您们各位主教弟兄致意,我们共同负有宣扬「真理」的使命(格后四
2),我也问候有责任自各不同角度研究真理的各位神学家、哲学家,和
其它研究人员,为与他们分享走向真正智慧之路的一些反省,以便所有爱
慕真理的人,能稳走于真理正道,在真理中得到他们辛劳的报酬与精神的
愉悦。
我之所以如此做,首先是因为梵二明言主教们是「天主的及公教真理的证
人」。3 因此为真理作证乃是托付给主教们的一个使命;如果我们放弃这
使命,就不能不说我们有亏职守。我们重申信仰的真理,可以重振我们同
时代的人纯正的信心,相信他们的认识能力,也可以对哲学提出挑战,使
它恢复并发挥自己的尊严。
还有另一个理由促使我写出这些反省。在《真理的光辉》通谕中,我曾经
呼吁大家注意「某些天主教道理,在今日环境中,濒临于被歪曲或被否认
的危机。」4 我希望藉此新通谕,继续这个省思,并集中注意力于「真理
的主题,及其与「信仰」有关的基本原理。事实上,不可否认的,在这
变化迅速而复杂的时代,首当其冲的是年轻的一代,而将来是属于青年,
3 梵二文献《教会宪章》,25
4 《真理的光辉》通谕,4。《宗座公报》851993),1136
5

1.6 Page 6

▲back to top
也取决于青年,但他们似乎感觉到失去了真正的判断标准。个人与社会生
活需要有一个基本原理的感觉日益迫切,尤其当人们被迫面对一些支离破
碎的主张,把短暂的事物当作真价值,妄想用以达到存在的真正意义。许
多人就这样一生踉踉跄跄,直至悬崖,懵然不知将何所之。这也要归咎于
那些有使命把他们思维的成果以文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人,一时不顾真
理,本来该辛苦钻研生活的真价值,却偏爱立竿见影的成就。哲学既负有
培 养 思 维 ,及 钻 探 真 理 的 永 恒 号 召 ,就 有 责 任 勇 敢 地 找 回 自 己 原 有 的 使 命 。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不仅有需要,而且有责任介入这个问题,为使人类在
进入公元第三个千年时,真正理解上主赐给我们的伟大资源,以重新振作
的勇气去实行正在写成历史的救恩计划。
6

1.7 Page 7

▲back to top
耶稣启示天父
第一章
天主智慧的启示
7. 教会所作的任何反省都以这个意识为基础:教会是以天主为来源的信息
的保存者(参阅:格后四 1~2)。它提供给人的知识,并不来自她自己的
思 维 ,即 连 最 高 深 的 思 维 亦 然 ,而 是 来 自 她 在 信 德 中 所 接 受 的 天 主 的 话( 参
阅:得前二 13)。在我们信仰生活的开端,曾有一次相遇,独特的一次,
开启了世代隐藏的奥迹(参阅:格前二 7;罗十六 25~26),现在启示出
来了:「天主因祂的慈善和智慧,乐意把自己启示给人,并使人认识祂旨
意的奥秘(参阅:弗一 9),因此人类借着成为血肉的圣言基督,在圣神
内接近天父,并成为参与天主性体的人」。5 这是一种完全白白给予的创
举 ,始 自 天 父 ,达 于 人 类 ,施 以 救 恩 。天 主 是 爱 情 的 根 源 ,希 望 人 认 识 祂 ,
这项对天主的认识成全其它一切人类心灵对生命意义所有的认识。
8. 梵二《启示宪章》沿着特伦多大公会议的原则,重新拾取梵一大公会议
《天主之子》教义宪章的教导,继续多世纪以来「理智(了解)信仰
的传统路程,在圣经的教导及全部教父传承的光照下,反省天主的启示。
在梵一大公会议里,教长们曾强调天主启示的超性特质。唯理派根据当时
广 泛 流 传 的 错 误 论 点 ,批 判 攻 击 信 仰 ,否 认 超 过 理 性 自 然 能 力 的 一 切 认 识 。
这一事实迫使梵二强力重申,除了人类理性原有的认识,即其本性有能力
及于造物主之外,还有另一种属于信仰的特殊认识。这个认识建立在天主
启示自己的事实上,这一真理是千真万确的,因为天主不能欺骗,也无意
欺骗。6
9. 梵一曾经教导,以哲学反省所得的真理,和启示的真理,不会相互混淆,
也不会彼此排斥:「认识有两种,不只其来源有别,对象亦有不同:就来
源说,一个是用本性的理智认识事物,一个是用从天主来的信德;按对象
说,因为除了本性理智可以认识的真理以外,我们被邀去相信那隐藏在天
主内的奥迹,这奥迹除非有来自高天的启示,是无法被认识的」。7 信德
5 梵二文献《启示宪章》,2
6 参阅 :《 天主 之 子》(Dei Filius)教义 宪 章,III:《 公教 会 之信 仰 与伦 理 教义 选集 》(DS)
3008
7 同上,IV:《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DS)3015;梵二文献《论教会在现代
世界牧职宪章》,59
7

1.8 Page 8

▲back to top
是以天主的作证为根据,并有圣宠的超性助佑,因此在层次上与哲学的认
识 有 所 不 同 ;哲 学 的 认 识 是 依 靠 感 官 与 经 验 的 领 悟 ,只 靠 理 智 之 光 来 运 作 。
哲学与科学是在本性理智的层面上运转,而信德却是在圣神的启迪与引领
下,在救恩的讯息中承认「满溢的恩宠和真理」(参阅:若一 14),就是
天主愿意在历史中,决定性地,藉祂的圣子耶稣基督所启示的。(参阅:
若壹五 9;若五 31~32
10. 梵二的教长们注视着启示者耶稣,特别阐明天主在历史中启示的救赎
特性,他们曾作以下的表述:「不可见的天主(参阅:哥一 15;弟前一
17)为了祂无穷的爱情,藉启示与人交谈,宛如朋友(参阅:出卅三 11
若十五 14~15)与他们共相往来(参阅:巴三 38),为邀请人,并接纳人
与祂共融。这启示的计划借着内在彼此联系的行动和言语而实现;天主在
救援史里所完成的行动,彰明并确认了用言语所表明的道理及事实;而言
语则宣讲行动,并阐明其中含有的奥迹。藉此启示,有关天主以及人类得
救的深奥真理,就在基督内清楚地显示给我们了,基督是全部启示的中介
及满全。」8
11. 天主的启示遂渗入时间与历史中。而且,「时期一满」(迦四 4),耶
稣基督就降生了。距此大事已两千年,我觉得有责任重新强调「在基督宗
教 中 时 间 有 基 本 的 重 要 性 」。9是 在 时 间 内 ,创 造 与 救 赎 的 整 个 工 程 显 露 出
来,尤其突出一个事实,即借着天主子的降生,我们的生命从现在就已经
预尝了在末世要完成的一切。(参阅:希一 2
天主交付给人类的有关祂自己及自己生活的真理,已渗入时间及历史。这
一 真 理 确 实 已 经 藉 纳 匝 肋 的 耶 稣 的 奥 迹 ,一 次 而 永 久 地 说 了 出 来 。梵 二《 启
示宪章》意味深长地说:「天主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借着先知说过话以
后,『在这末期借着圣子对我们说了话』(希一 1~2)。天主派遣自己的
圣子,即光照所有人的永远圣言,居我人间,并给人讲述天主的奥秘(参
阅:若一 1~18)。所以耶稣基督,成了血肉的圣言,被派遣为『人对人』,
『讲论天主的话』(若三 34);并完成了父托给祂当作的救援工作(参阅:
若五 36;十七 4)。因此,谁看见了祂,就是看见了父(若十四 9)。祂
8 梵二文献《启示宪章》,2
9 《第 参 个千 年 将临 之 际》宗座 牧 函(1994 11 10 日),10:《 宗 座公 报 》871995),
11
8

1.9 Page 9

▲back to top
以自己整个的亲临及表现,以言以行,以标记和奇迹,特别以自己的死亡
及光荣的复活,最后借着所派遣的真理之神,圆满地完成启示」。 10
历史成为天主子民必须全程走过的一条道路,这样,启示真理的内容借着
圣神不断的行动(参阅:若十六 13),得以完全表达出来。《启示宪章》
又教导说:「教会随着时代的运转,不停地朝着天主圆满的真理挺进、直
到天主的言语在教会内完成为止」。 11
12. 所以,历史就成了我们观察天主为人类所做事情的场所。天主在我们
最家常、最容易查核的事上临于我们,因为这是我们每天生活的情境,离
此我们就无法自我了解。
在天主子降生成人这件事上,我们看见了最后永久综合的实现,这是单凭
人的心灵是无法想象的:永恒进入时间里,完整藏在局部中,天主取了人
的面貌。所以,基督启示所表达的真理,不再闭锁于窄小的地域或文化环
境中,而是开放给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就是那些愿意接受它作为赋与人类
生命终极价值之言的人。现在每个人都在基督内走向天父;因为基督借着
祂的死亡和复活,将第一个亚当所拒绝的天主性生命赐给了人(参阅:罗
12~15)。这个启示提供给人有关其生命与历史命运的终极真理,如同
梵二《牧职宪章》所说:「诚然,除非在天主圣言降生成人的奥迹内,人
的奥迹是无从解释的」。12 在这个观点之外,个人存在的奥迹只是一个无
法解开的谜。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这些悲惨问题的答案?为何有痛苦?为何
有 无 辜 者 受 罪 ? 为 何 有 死 亡 ? 只 有 在 基 督 的 苦 难 、死 亡 和 复 活 奥 迹 的 光 照
下才会有答案。
面对奥迹的理性
13. 无论如何,不应忘记,启示仍旧是充满着奥迹。的确,耶稣以整个生
命启示 了天 父的 面貌 ,祂来 是为 让人 认识 天父的 奥秘 ; 13可是, 我们对 此
面貌所有的认识常是残缺不全的,且又受限于人的理解力。只有信德才能
让我们深入奥迹中,获得一致的认识。
10 梵 二 文 献 《 启 示 宪 章 》 , 4
11 同 上 , 8
12 梵二 文 献《 论 教会 在 现 代世 界 牧职 宪 章》 , 22
13 参阅 : 梵二 文 献《 启 示 宪章 》 , 4
9

1.10 Page 10

▲back to top
梵二宣称:「对于启示的天主该尽信德的服从」。14 这项简短而意义深长
的声明,指出基督宗教一个基本的真理。信德首先就在于服从顺应天主。
这暗含着承认祂的天主性、超越性及至高的自由。天主使人认识祂的绝对
超越的权威,本身包括着祂的启示的可信性。藉信德,人对天主的证据表
同 意 。这 是 说 他 百 分 之 百 完 全 承 认 启 示 的 真 理 ,因 为 有 天 主 自 己 的 保 证 。
这项真理白白赐给了人,人自己并不能奢求,此真理处于位际交往的脉络
中,催迫理性向真理开放,并接受其深刻意义。因此人把自己交托给天主
的行动,常被教会视作全人投入基本抉择的一刻。是理智与意志发挥其灵
性的极致,使 人得以完全实现其个人自由的行动。15 所以,在信德中,不
只有自由在:而且是非有自由在不可。甚至,是信德让每人更完善地表示
他 的 自 由 。换 句 话 说 ,若 人 的 选 择 相 反 天 主 ,真 的 自 由 并 不 实 现 。事 实 上 ,
拒绝向那能使我们的自我实现者开放,怎 能视为正确地使用自由呢?人一
生能作的最有意义的工作就是信;因为在此自由达到真理的确实性,并且
决定在真理中生活。
在启示中有一些神迹,用以帮助理智了解奥迹。神迹的作用在使人能更深
一层地寻求真理,让人的心灵能独立地从奥迹的内部去探索。总之,这些
神迹,一方面给予理智更大的力量,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奥迹的内涵,
它有理由对此善加保护;另一方面,神迹也催促理性超越现实的外表,以
把握神迹所蕴含的更深的意义。因此,在神迹中已经有隐藏着的真理,此
真理牵引着心灵,心灵已不能舍弃真理,除非毁灭所提供的神迹。
在 某 种 形 势 下 ,当 我 们 回 到 启 示 的 圣 事 观 点 上 ,特 别 回 到 圣 体 圣 事 的 奥 迹
中,记号之现实与所指密不可分的一致性,让我们领悟到奥迹的深意。基
督在圣体内真正的临在、活跃,藉圣神而工作,圣多玛斯曾说得好:「理
智不能了解,肉眼不能觉察,这原是超越感觉的事迹,惟有活泼的信德,
才能坚信不疑。饼形酒形只是标记,并非实体,饼酒形内,隐藏着伟大的
奥迹」。16 哲学家帕 斯卡尔(Pascal)也 曾同声说:「就像耶 稣基督出现
14 同 上 , 5
15 信德 的 服从 要 求理 性 与 意志 的 承诺 ,此种 说 法见 梵一 :「因 为 人 整个 地 属 于天 主 ,他
们 的 造 物 主 上 主 ,受 造 的 理 性 完 全 属 于 非 受 造 的『 真 理 』,我 们 借 着 信 德 把 我 们 的 理 性
与意 志 完全 屈 伏于 启 示的 天主 。」(《 天 主之 子 》(Dei Filius)教 义 宪章 ,III:《 公 教会 之
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DS)3008)
16 基 督 圣 体 圣 血 节 弥 撒 继 抒 咏 。
10

2 Pages 11-20

▲back to top

2.1 Page 11

▲back to top
人间无异芸芸众生,祂的真理也存在一般意见中,没有什么外表的分别。
同样,圣体和普通的饼也是一样」。 17
总之,信德的知识并不抵销奥迹;反使奥迹更为显著,明示它为人的生活
是多么重要:主基督「在揭示圣父及其圣爱的奥迹时,亦替人类展示了人
之为人及其崇高的使命」,18那就是参与天主圣三生活的奥迹。 19
14. 梵一及梵二的训导对哲学认知也开启了新的远景。启示在历史上引进
了 一 个 识 别 标 记 ,人 类 如 果 想 了 解 自 身 存 在 的 奥 秘 ,就 不 能 忽 视 它 ;可 是 ,
在另一方面,这种知识经常指向天主的奥迹,人心无法彻底探讨,只能以
信德接受并采纳。在这两者之中,理智拥有一个特别空间,让它寻求,也
了解,除了他的有限面对天主的无限奥迹之外,没有任何其它限制。
因此,启示把一个普遍而最后的真理导入我们的历史中,激励人心不停地
努力;甚至促使理性不断地扩展求知的空间,直至他觉得已经尽力完成他
的任务,不留余地。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智性非凡、成果丰硕的例子,可
用来帮助我们做这个反省,哲学与神学都应以之为标准,就是圣安塞牡
Ans elmus )。这 位 坎 特 布 里 总 主 教 在 他 的 作 品《 对 话 》( Pro slogi on)中
这样说:「多少次,我努力想这问题,我以为已经可以抓住我所寻找的,
另外几次,我却完全无法了解;最后,我已失望,想是找不到了,我要放
弃寻找无法找到的东西。我想摆脱这个思想,因为它占据我的心,阻碍我
作 别 的 更 有 益 的 事 ,但 它 却 更 加 固 执 地 找 上 我 ,我 拒 绝 抵 抗 也 无 用 哎 呀 !
我真不幸成为厄娃可怜的后裔,远离天主,我作了什么?又作到了什么?
我的目标是什么?我达到了多少?我追求什么,我又期待着什么?啊!
主,你不只是不能想象的伟大,而且你比所能想象的更伟大假如你不是
这样,我们就可能想象比你更伟大的,但这是不可能的」。 20
15. 基督信仰启示的真理,植根于纳匝肋的耶稣,促使人接纳自己生命的
「奥秘」。作为至上的真理,它既尊重受造物的自主与自由,也鼓励受造
物向超越开放。在此,自由与真理的关系达到高峰,使人充分了解主的这
句话:「你们会认识真理,而真理会使你们自由。」(若八 32
17 Pensées789ed. L. Brunschvicg) 。
18 梵二 文 献《 论 教会 在 现 代世 界 牧职 宪 章》 , 22
19 参阅 : 梵二 文 献《 启 示 宪章 》 , 2
20 Proemio and Nos.115:拉 丁 教父 集 158223~224226235
11

2.2 Page 12

▲back to top
在 内 在 论 的 心 态 与 技 术 挂 帅 逻 辑 的 压 力 下 ,基 督 信 仰 的 启 示 是 真 正 导 人 前
行的指南针。这是天主赐给人类最后的一个可能,使人能够圆满地找到自
创造之初就已开始的爱的计划。为切望认识真理的人,只要他能够超越自
己的视野,放下自己的操心,追随真理的道路,就可能获得恩赐拥有自己
生命的圆满与和谐。申命纪的这几句话说的正好:「我今天吩咐你的这诫
命 ,为 你 并 不 太 难 ,也 不 是 达 不 到 的 。这 诫 命 不 在 天 上 ,以 致 你 能 说 :『 谁
能 为 我 们 上 到 天 上 ,给 我 们 取 下 ,使 我 们 听 了 好 能 遵 行 呢 ? 』也 不 在 海 外 ,
以致你能说:『谁能为我们渡到海外,给我们取来,使我们听了,好能遵
行 呢 ? 』其 实 ,这 话 离 你 很 近 ,就 在 你 口 里 ,就 在 你 心 里 ,使 你 遵 行 」( 三
11~14)。圣奥思定以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资格回应这句经文:「你不要
放纵心神,应回到你内。真理就在人的内心。」 21
经过这些思维分析,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启示让我们认识的真理,不是
理 智 运 作 成 熟 的 思 虑 或 思 想 的 高 峰 ,而 是 带 着 白 白 赐 予 的 特 质 ,激 励 思 想 ,
并要求人当作爱情的表示来接受。这个启示的真理,在我们历史中预兆着
那最后的、决定性地享见天主,这是为那些信天主,或以诚心寻求天主的
人所保留的。个人存在的最后终向,就成了哲学与神学研究的对象。这二
者的方法与内容虽然互不相同,但都指向「生命的道路」(咏十六 11),
正 如 信 德 告 诉 我 们 的 ,这 条 路 最 后 引 领 到 不 断 地 瞻 仰 天 主 圣 三 的 永 恒 与 圆
满的喜悦。
第二章
我信,为叫我懂得
「智慧知道一切,通达一切」(智九 11
16. 信德知识和理性知识之间的深刻关系,在圣经中已经有令人惊讶的清
楚 描 绘 。智 慧 文 学 在 这 方 面 着 墨 最 深 。只 要 阅 读 时 不 怀 成 见 ,就 会 印 象 深
刻地发现,这些圣经篇章不仅包含以色列的信仰,而且也是那些已消失了
的古文明与文化的宝藏。像似在冥冥中,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又重新发出
他们的声音,古代东方文化的共同面貌又在这些富有深刻直观的书卷中重
新活跃起来。
21 De Vera ReligioneXXXIX72CCL 32234
12

2.3 Page 13

▲back to top
当圣经作者描述一位智者时,形容他是爱慕和寻求真理的人,这并不是出
于偶然:「凡默思智慧,常注视明智,是有福的人。他心中思念智慧的途
径 、想 了 解 她 的 奥 妙 。他 彷 佛 一 个 侦 探 ,追 随 在 她 后 边 ,潜 伏 在 她 的 路 口 ,
从她窗外窥视、在她的门口倾听、贴近她的房屋休息,在她的墙上钉上木
橛,以便在她旁边,搭起自己的帐幕,而在那幸福的房舍内永久安息。他
把自己的儿女,安置在智慧的荫庇下,要在她的枝叶下留宿,在她的荫凉
下避暑,在她的光荣中安息。」(德十四 20~27
如所周知,对圣经作者而言,渴望知识是众人皆有的特点。人人皆可靠着
聪明汲取知识的「深水」(参阅:箴二十 5),不管信者与不信者。的确,
古 代 的 以 色 列 人 为 取 得 世 界 与 其 各 种 现 象 的 知 识 ,不 像 希 腊 的 哲 人 与 埃 及
的贤人,是经由抽象的方法。一个好以色列人为取得知识更不像现代人,
要靠着分门别类的方法。尽管如此,圣经世界还是为知识的大海汇集了新
颖的东西。
什 么 东 西 呢 ? 圣 经 文 句 特 出 的 地 方 ,即 在 于 它 深 信 理 智 与 信 德 的 知 识 有 其
深不可分的和谐。世界及在其内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民族的历史与沧桑,
都是该由理性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分析、评断的事实,然而信仰并非与此
过 程 无 关 。信 仰 的 参 与 并 非 为 减 少 理 性 的 自 主 ,或 者 为 限 制 其 行 动 的 空 间 ,
而是为了使人明了在这些事件中,以色列的天主明显地在行动。因此,不
同时承认在其内工作的天主,便无法彻底认识世界及历史的事件。信仰使
内在的观察更精细,让心灵得以在事件的发展中发觉上智的临在与行动。
《箴言》中有一个意义深远的表述:「人心里都策划自己的行径,但他的
步伐由上主支配」(十六 9)。这好像说,人靠理智能够认出该走的道路,
但为能畅行无阻,直达终点,就要看他是否以正直的心灵,用信德的眼光
去寻找。所以,理性与信仰不可能分开,否则人就不能相称地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和认识天主。
17. 因而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并不存有竞争性,二者彼此包含,也都有自
己的运作空间。又是《箴言》指出这一方向,它惊叹说:「将事隐蔽,是
天主的光荣;清察事实,是君王的光荣」(箴廿五 2)。天主与人,各在
自己的范围内,构成彼此特有的关系。在天主一方面,祂是每一事物的根
源,在祂内汇集着圆满的奥秘,这就构成祂的光荣;在人一方面,应用理
智研究真理,这就是他的高贵处。为这华丽的篇章,圣咏再加上一句祈祷
说:「天主,你的策略,对我何其深奥!你的策略总数又是何其繁浩!我
13

2.4 Page 14

▲back to top
若去计数,而它们多于沙粒;设若数到底,我仍同你在一起」(一三九
17~18)。认识的欲求如此伟大,如此活力充沛,尽管人心经验到无法超
越的限制,但仍企盼着那在远处的无限富饶,因为他知道那众多问题的满
意答案,就藏在其中。
18. 因此,我们可以说,以色列借着自己的反省,学会了为理性开启奥秘
之门。在天主的启示之下,以色列人得以深入探测那些理智所欲追寻却无
法到达的一切。从这个更具深度认识的基础上,选民了解到,理性为能充
分地彰显自己的本质,应该尊重几条基本规则。其中第一条,理性必须领
悟,人的认识是一条不得松懈的旅程;第二条是从此产生自觉:在此路上
不得有人骄傲地想,一切的果实都是个人的战利品;第三条是立足于「敬
畏天主之情」,理智应承认天主以至高无上的主权与深谋远虑的爱心照管
世界。
当人远离这些规则时,就会暴露于失败的危险中,最后以「愚蠢人」为结
局 。在 圣 经 上 这 种 愚 蠢 包 含 着 生 命 的 危 险 。虽 则 愚 蠢 人 自 以 为 知 道 很 多 事 ,
但实际上他无能注意真正要紧的事。因此他既不能安顿心灵的秩序(箴一
7),对自己、对周遭的环境也无法采取适当的措施。而当他说「天主不
存在」(参阅:咏十四 1)时,更显出他的知识是如何欠缺,而他距离万
物圆满的真理、来源及其归宿,何其遥远!
19. 《智慧篇》中有几处重要的经文,为这问题带来另一道灵光。圣经作
者在此书中论述说,天主也通过自然界使人认识祂。对古人来说,研究自
然科学大半等于研究哲理。他先说人的理智能够「明了世界的构造,和元
素的能量,年岁的循环与星辰的位置,生物的天性和野兽的本能」(智七
1719~20— — 总 之 , 人 可 以 推 理 — — 圣 经 在 此 跨 出 相 当 重 要 的 一 步 。
圣经作者重拾希腊哲学的思想,在上下文里隐约加以引证,他说从自然推
理,可下学而上达于造物主:「从受造物的伟大和美丽,人可以推想到这
些东西的创造者」(智十三 5)。这就承认了天主启示的第一阶段,是由
美妙的「大自然之书」所构成,人借着理性本身的工具来解读,即可达到
认识造物主的目的。如果人不能藉理性认识天主就是万物的创造者,不是
因为缺乏应有的工具,而是由他的自由意志及他的罪过而来的阻碍。
20. 在这个观点下,理性的地位被重视,但并不过分高估。的确,理性推
论的结果可能是真的,但只有将其内含放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即信仰远
景下,方可获得更圆满的意义:「人的脚步由上主支配,人那能了解自己
14

2.5 Page 15

▲back to top
的道路?」(箴二十 24)。为旧约来说,信仰解放了理性,让理性能够正
确地得到它所追寻的知识,并将之置于事物终极的次序中,一切事物由此
获得真正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人用理性达到真理,却因信仰的光照,而
发现万物的深层意义,特别是明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圣经作者正确
地以敬畏天主作为真正知识的起点:「敬畏上主是智慧的开端。」(箴一
7;参阅:德一 14
「获得智慧,获得了解」(箴四 5
21. 对旧约来说,知识不仅是根据对人、对世界及对历史的细心观察,而
且假定它与信德、与启示之内容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是选民必须面对的
挑战,也该有所响应。圣经人思考着这种情形,发觉他除非把人看作是与
自己、与民众、与世界、与天主「有关系」的存有者,否则就无法自我了
解。这种向奥秘的开放是来自启示,而最后成为他获得真知识的源头,让
他的理性通往无限的空间,使至今不敢想望的认知美梦成真。
为 圣 经 作 者 来 说 ,当 理 性 到 达 极 限 时 ,这 种 研 究 真 理 的 努 力 难 免 山 穷 水 尽 。
正如我们发现,《箴言》所描写的在人力求明了天主奥秘的计划时,所有
的无力感(参阅:三十 1~6)。然而,尽管步履维艰,信者仍不放弃。他
们所以能继续真理的道路,是因为他们确信天主造了他们如同一个「考察
者」(参阅:训一 13),其使命是巨细靡遗地探求一切,虽有疑惑不绝如
缕。依靠着天主,时时处处向着真、善、美前进。
22. 圣保禄在《罗马人书》第一章,帮助我们欣赏各种智慧文学的深刻见
识 。他 用 一 种 普 通 语 言 发 挥 哲 学 推 论 ,说 出 一 种 深 刻 的 真 理 :通 过 受 造 物 ,
「 心 灵 的 眼 睛 」能 够 认 识 天 主 。天 主 借 着 受 造 物 使 理 性 感 受 到 祂 的「 大 能 」
及祂的「神性」(参阅:罗一 20)。这是承认人的理性有一种几乎能超越
它本然界限的能力:理性不仅没有被关在感官的认识范围内,因为它能够
做出批判性的省思,而且理性更能根据感官所提供的数据达到所有可感实
体的最初原因。以哲学术语来说,我们可称谓这重要的保禄文本肯定了人
类对形而上学探讨的能力。
按圣保禄的意见,在创造的原始计划内,理性应有能力轻易地超越感官的
数据,而达于万物的根源:造物主。但是人在不服从之后,选择了完全绝
对的自主来面对创造他的主宰,致 使这种轻易回溯到造物主天主的能力消
失不见了。
15

2.6 Page 16

▲back to top
《 创 世 纪 》很 生 动 地 描 写 人 的 这 种 情 形 ,天 主 把 人 放 在 伊 甸 园 中 ,中 间「 有
知善恶树」(二 17)。这象征很明显:人没有能力自己辨别、决定善恶,
他应该参考比他高的原理。骄傲使我们的原祖失明,自以为是独立自主,
能够离开由天主而来的知识。一切人都受到这一原始不服从的连累,深深
伤害了理性,从此,通往圆满真理的道路满布荆棘。从此以后,人因厌恶
作为真理根源的天主,使认识真理的机能削弱。圣保禄还告诉我们,人的
思想因了罪恶而变得「荒谬」,推理失真,偏向邪恶(参阅:罗一 21~22)。
心灵的眼目已迷糊不清:理智逐渐成了自己的囚徒。基督降生,从软弱中
拯救了理智,从奴役的锁链中解放了它。
23. 所以,对于基督徒和哲学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彻底的分辨。在新约
中,特别在圣保禄的书信中,清楚浮现出:「这世界的智慧」与耶稣基督
启示的天主的智慧,两相对立。启示智慧的深度,粉碎了我们惯用的思维
方式,这思维原不足相称地表达圆满的智慧。
在《格林多前书》的开端,即彻底提出这两难的问题。天主子被钉死,是
一历史事件,任何心灵的努力,企图以纯人性的论证来建构其存在意义的
合理解释,都会碰壁。真正向一切哲学挑战的关键问题是,耶稣基督在十
字 架 上 的 死 亡 。实 际 上 ,凡 企 图 纯 用 人 的 逻 辑 来 解 释 天 主 圣 父 的 救 世 计 划 ,
都注定归于失败。圣保禄加强语气地问道:「智者在那里?经师在那里?
这世代的诡辩者又在那里?天主岂不是使这世上的智慧变成了愚妄吗?」
(格前一 20)。因此,天主所愿意实现的,智者的智慧已无用武之地:其
所要求的是采取决定性的步骤、迎接全新事物的来临:「天主偏召选了世
上愚妄的,为羞辱那有智慧的;天主召选了世上卑贱的和受人轻视的,以
及那些一无所有的,为消灭那些富有的」(格前一 27~28)。人的智慧拒
绝把自己的软弱视为力量之母;但圣保禄则毫不犹疑地承认:「几时我软
弱,正 是我有能力的时候」(格后十二 10)。人无法了解死亡怎么可以成
为 生 命 与 爱 情 的 泉 源 ,但 天 主 却 选 择 了 理 性 所 认 为 的「 愚 蠢 」与「 绊 脚 石 」,
来启示祂救赎计划的奥迹。圣保禄取用当代哲学家的言词,达致自己教导
的顶峰,他类似矛盾地说:「天主选择了世上一无所有的,为消灭那些富
有的」(参阅:格前一 28)。为表示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爱是白白赐予的,
圣保禄不怕采用当代哲学家用以思索天主的最彻底的言词。理 性无法剔除
十字架所代表的爱的奥秘,而十字架却能给理性带来其所寻求的最后答
案。圣保禄所提供作为真理和救援标准的,不是语言的智能,而是智能的
圣言。
16

2.7 Page 17

▲back to top
十字架的智慧超越一切企图加给它的文化限制,迫使我们开放自己以迎向
其所带来的真理的普遍性。这为我们的理性是多大的挑战,而如果理性愿
意接受这个智慧,其受益该有多大呀!哲学本身已可领悟人不断地超越自
我 ,趋 向 真 理 ;而 依 靠 信 德 的 帮 助 ,它 能 够 开 放 自 己 接 受 十 字 架 的「 愚 妄 」,
将 它 当 做 是 对 那 些 自 认 为 拥 有 真 理 、却 在 自 己 发 明 的 思 想 体 系 里 快 要 窒 息
的人的真正批判。宣讲死而复活的基督,能使信德与哲学的关系触礁,但
越过这个礁滩,两者皆可驶向真理的无垠大海。这里显然就是理性和信德
的分界,但亦可以是两者交会的空间。
17

2.8 Page 18

▲back to top
第三章
我了解,为叫我相信
走在寻求真理的路上
24. 圣史路加在《宗徒大事录》里叙述,圣保禄在传教旅途中来到雅典。
在这座哲学家的城里,充斥各种偶像。有一座祭坛吸引了他的注意,他立
刻 抓 住 机 会 ,找 出 一 个 共 识 ,开 始 他 的 福 音 宣 传 ,他 说 :「 雅 典 的 市 民 们 ,
我看你们在各方面都更敬畏神明。因为我行经各处,细看你们所敬之物,
也见到一座祭坛,上面写着『给未识之神』。现在我将你们所敬拜而不认
识的这位,传告给你们」(宗十七 22~23)。圣保禄从这里开始讲论造物
主天主、超越万有的一位,祂将生命赐予众人。圣保禄接着说:「祂由一
个人造了全人类,使他们住在全地面上,给他们立定了年限,和他们所居
处的疆界;如果他们寻求天主,或者可以摸索而找到祂;其实祂离我们每
人并不远。」(宗十七 26~27
圣保禄宗徒强调一项真理,教会常以之为至宝:在人的心灵深处,隐藏着
希求、怀念天主之情。圣周五的礼仪特别提醒我们,为不信者祈祷:「全
能永生的天主,祢使我们渴望寻找祢,并在找到祢以后,得到安息。」22
以有一条路,人若愿意就可以走;从理性的能力开始,超越偶发的有限,
投向无限。
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方式,人们曾表达了这种内心希求的心声。文学、
音 乐 、绘 画 、雕 刻 、建 筑 ,以 及 任 何 其 它 人 类 借 着 聪 明 才 智 所 创 造 的 产 品 ,
都成了阐述这一热切寻求的管道。哲学以特殊的方式欣然接受了这一切,
并以自己特有的方法和学术方式,表达了人类普遍的企望。
25. 「每人都希望满足求知欲」,23而这欲望的对象就是真理。每天的生活
显示人人都切望知道,那在道听途说之外的事情的真相。在有形的受造物
当中,人是惟一的,不仅能够知道,而且知道自己知道,也因此关心显示
给他的实在真理。没有人对他所知道的真理会真正置之度外。如果发现是
假的,他弃之如敝履;反之,如果能够确认为真理,他会心满意足。这是
圣 奥 思 定 所 给 的 教 训 :「 我 遇 到 很 多 人 有 意 欺 骗 ,可 是 没 有 人 愿 意 受 骗 」。
22 “ Ut te semper desiderando quaererent et inveniendo quiescerent”:弥 撒 经 书。
23 亚里 士 多德 , MetaphysicsI1
18

2.9 Page 19

▲back to top
24 我们说一个人达到成熟年龄,意指他能独立分辨真假,对事情的客观真
实形成自己的判断。众多研究的目标就在于此,特别是科学的领域,在最
近几世纪里达到可观的成就,促进全人类真正的进步。
对实践层面所作的研究与对理论的研究,同样重要:我愿意指出研究有关
行善的真理。实际上,一个人按伦理行事,按照自由与正直的意向行事,
他就走上快乐之路,并趋向完美。这也是一个真理的问题。我曾在《真理
的光辉》通谕里表达此一确信:「没有自由就没有伦理虽然应尊重每一个
人 各 自 追 求 真 理 的 旅 程 ,但 有 一 个 极 严 肃 的 先 决 的 伦 理 义 务 ,即 找 寻 真 理 ,
并 在 认 出 真 理 之 后 , 服 膺 真 理 。 」 25
所以,在生命中所选择,所追求的价值,必须是真的,因为只有真的价值
才能成全人的本性,使人臻于完美。不是在自我封闭中能找到这价值的真
理,而是开放自己,甚至在超越自己的范畴内,才能找着。为使每一个人
成为自己,发展为成熟的人,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26. 真理起初以询问的形式呈现给人:生命有意义吗?生命的终向在那
里 ? 乍 看 之 下 ,个 人 的 存 在 似 乎 毫 无 意 义 。要 怀 疑 生 命 的 意 义 不 必 求 助 于
主张荒谬的哲学家,也不必求助于约伯书中那些煽动性的问题。每天司空
见惯的,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及一连串理智无法解释的事实,已足以使人
逃避不 了有 关意 义的 问题。 26再加 上我 们生 命中第 一个 绝对 确定 的真理 ,
即除了我们存在以外,我们不可避免地将会死亡。面对这个困惑的事实,
寻找一个圆满的答复是必须的。每 个人希望——也应该——认识有关自己
结局的真理。人想知道死亡是自己生命决定性的终点,或者死后还有余生
——他是否可以期待另一生命。有意思的是,哲学思想从苏格拉底的死亡
得到了一个决定性的方向,两千年来都未变动。这不是偶然的,面对死亡
的事实,哲学家们不断地重新提出这问题,同时也不断提出有关生命和永
生之意义的问题。
27. 无人能够逃避这些问题,无论是哲学家或是普通人。而人们给予这些
问题的答案,对他的寻求将有决定性的影响:有没有可能达到一个普遍与
绝对的真理?本来每一个真理,即使是局部的真理,但只要是真理,就会
24 《忏 悔 录》 X2333CCL 27173
25 《真 理 的光 辉 》通 谕 , 34:《 宗 座公 报 》 851993),1161
26 参阅 : 若望 保 禄二 世 《 论得 救 恩的 痛 苦》 ( 1984 2 11 日),9: 《 宗座 公 报》
761984),209~210。。
19

2.10 Page 20

▲back to top
展 现 出 它 的 普 遍 性 。凡 是 真 的 事 物 应 该 为 每 一 个 人 ,每 一 个 时 代 常 是 真 的 。
不过除了这一普遍性,人还寻求一个绝对,好给全部的寻求一个答案及意
义 :一 个 终 极 的 东 西 ,可 作 为 一 切 的 基 础 。换 言 之 ,人 寻 求 决 定 性 的 解 释 、
最高的价值,在它以外,别无凭依,且一切问题也不复存在。假设的说法
可以迷惑人,但不能满足人。每一个人不论承认与否,都会有一时刻,需
要把自己的存在固定于一个决定性的真理上,一 个不再令人疑惑的确定性
上。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都设法寻找、发掘并解释这样的真理,从而诞生了各
种思想体系或学派。不过,在哲学体系之外,有另一些表述,人用以形成
自己的「哲学」:即一些个人的信念或经验,家族或文化的传统,或在一
个 师 傅 的 带 领 下 找 寻 生 存 的 路 线 。在 这 些 表 现 的 背 后 ,存 在 着 活 泼 的 愿 望 ,
想要达到真理的确定性,及其绝对的价值。
人类真理的各种面貌
28. 应该承认寻找真理不常是如此透明,如此有效果的。理性与生俱来的
有限性及人心的无常多次使个人的寻找变得模糊,或偏离正路。各种分心
也可能令真理窒息。甚至有人刚隐约看见却又回避,因为他害怕真理的要
求。然而,他尽管躲避,真理仍然影响他的生活。实际上生命不能建基在
怀疑、不确定或谎言上;这样的存在时常受到恐惧、焦虑的威胁。因此我
们可以给人下一个定义:寻求真理者
29. 若说这样深深植根于人性的寻找,可能是完全无用或徒然的,那是不
可思议的。但凭这探索及设定问题的能力,已经包含了基本的答案。人不
会对他完全不知的事情,或者他认为不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只有在
他可以找到答案的远景下,他才会迈出第一步。其实在科学的研究上,就
是这样。一个科学家,根据他的直观,下手寻找一个现象的逻辑及可检验
的解释,他从起初就有信心找到答案,虽失败也不放弃。他不认为他最初
的直观是无用的,只因为他没有达到目的;更好说他还没有找到适当的答
案。
上述的情形对研究人生最终的问题也同样有效。渴望真理是如此植根于人
心,如果弃置不顾,将使存在陷于危机。总之,只要观察每天的生命,就
足以发现我们每人都为一些基本问题所困扰,而 在每人的心中也至少会有
一个答案的轮廓在。这些答案是人们确信的真理,因为基本上与其它许多
20

3 Pages 21-30

▲back to top

3.1 Page 21

▲back to top
人所达成的答案并没有分别。的确,并不是每一个达成的真理都有同等的
价 值 。不 过 ,把 所 有 成 果 综 合 起 来 ,大 体 上 就 证 实 了 人 类 有 能 力 达 成 真 理 。
30. 现在略提一下真理的各种形式,或许有些帮助。最多的形式是依据直
接明了,或由试验证实的真理。这是每天生活及科学研究的真理。另一层
次,是哲学性质的真理,人借着理智推理而达成。最后,有宗教真理,在
某种程度上,宗教真理植根于哲学,存在于各宗教传统对最终问题的答案
中。 27
对于哲学真理,应该说并不限于职业哲学家一些有如花开花落的学说。如
上所述,每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下,都是哲学家,他拥有一些哲学观念,
作为生活的指引。他以此种或另种方式形成一个综合观念,给自己存在的
意 义 一 个 答 案 :他 依 此 观 念 解 释 自 己 生 命 的 历 程 ,调 整 自 己 的 行 为 。在 此 ,
我 们 可 以 提 出 哲 学 和 宗 教 的 真 理 与 耶 稣 基 督 所 启 示 的 真 理 之 间 的 关 系 。但
在处理这问题之前,还要注意一个哲学资料。
31. 人天生不是为独自生活。他出生、成长于一个家庭,最后借着工作进
入社会。因此,人从出生即已沉浸于各样的传统中,不仅从其中接受语言
及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接受多项真理,对这些真理他几乎本能地相信。然
而,个人的成长与成熟,可能会对这些真理产生怀疑,并通过慎思审问加
以评估。也有可能,在此一过程之后,根据生命的体验,或进一步的思索
后,又「重新发现」同样的真理。无论如何,在人类生活中,单纯信服的
真理,比那些经过个人考验而证实的真理要多得多。事实上,谁能细察那
无数的现代生活所依靠的科学成果?谁能数清每天从世界各方纷至沓来
的,通常都信以为真的新闻?最后,谁又能重新走过经验与思想之路,重
聚人类智慧与宗教的宝藏?因此,人是寻求真理者,也是因信而生活者
32. 论信仰,我们信赖从别人得来的知识。在此可看到一种不小的张力:
一方面,因信而得的知识,看来像似不齐全的形式,需靠个人逐步澄清而
臻于完善;另一方面,自人性角度看,信仰比纯粹的证据要丰富得多,因
为它包括一种人际关系,不仅与个人的知识能力有关,更与彻底地信任别
人的能力有关,好能进入与别人更稳定、更亲密的关系。
应当强调的是,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所寻求的真理,首先并不是经验的或哲
学 的 。更 好 说 ,所 寻 求 是 人 的 真 理 :人 是 什 么 ,从 人 内 心 深 处 所 表 现 的 又
27 参阅 : 梵二 文 献《 教 会 对非 基 督宗 教 态度 宣 言》 , 2
21

3.2 Page 22

▲back to top
是什么。事实上,人的成全并不只在乎他能获得抽象真理,而更在乎他与
别 人 来 往 时 的 忠 信 与 自 我 付 出 的 活 泼 关 系 。是 在 这 种 懂 得 自 我 付 出 的 忠 信
里,人找到完美的肯定与安全。然而,在此同时,信仰的知识是建基于人
际信用,并与真理相关连:在信仰中,人信赖别人显示给他的真理。
有许多实例可以用来说明这点!可是我立刻想到殉道者的见证。事实上殉
道 者 是 有 关 存 在 真 理 最 真 实 的 证 人 。殉 道 者 知 道 他 们 从 耶 稣 基 督 找 到 了 生
命的真理,无论什么人或事不能从他们手中夺去这真理。苦难或残酷的死
亡,都不能使他们放弃与基督相遇时所发现的真理。这就是直到今天,殉
道 者 的 见 证 ,依 然 引 人 入 胜 、激 起 共 鸣 、找 到 听 众 、让 人 前 仆 后 继 的 理 由 。
这就是为何他们的言论使人信服:殉道者提供了爱的确证,用不着长篇大
论来使人信服,就在那时刻,他们向我们说出了人们长久以来所追寻的,
在内心深处所认为的真理。总之,殉道者激起我们深深的信赖,因为他们
说出我们已有的感受,他们彰显了我们切愿找到力量去表达的一切。
33. 由此可见,问题的界限已经逐渐完整。人的本性是在寻找真理。这种
寻找不只为获取部分的、经验的,或科学的真理;人也不只为个别的决定
来寻找真理。他的寻找朝向进一步的,可以用来解释生命意义的真理,因
此,这 种寻 找最 后只 能止于 「绝 对者 」。 28靠着思 想的 天生 能力 ,人能 接
触,也能够认识这样的真理。这种真理因为与生命有关,是本质性的,不
能单凭理智获得,更应凭借对他人的信靠,即那些能保证真理之确实性与
可靠性的人。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另一个人的这种能力和选择,的
确是一项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人类行为。
不可忘记,理智本身的追寻要靠可信赖的交谈,及诚挚的友谊来支持。然
而 ,猜 忌 与 不 信 任 的 气 氛 困 扰 着 理 论 研 究 ,把 古 代 哲 学 家 的 教 训 置 之 不 顾 ,
原来后者视友谊为真正研究哲学最适当的一个场合。
28 这是 我 多次 用 的推 理 ,我也 在 好多 机 会表 示 过:「『人 是什 么 ? 他有 什 么 用处 ? 他有
什么好处?有什么害处?』(德十八 7),这些问题常在众人心中,就如同各时代、各
民 族 的 诗 词 天 才 ,作 为 人 类 的 先 知 ,不 断 给 人 提 出 严 肃 的 问 题 ,使 人 成 为 真 人 。这 些 问
题表 示 急切 要 寻找 存 在的 理由 、为 每 一时 刻,即为 生命 中 特殊 决 定性 的 一刻 ,也 为日 常
的时 刻。这 些问 题 证明 人 的存 在 深奥 的 合理 性,因 为它 要 求人 的 理智 与 意志 一起 自 由地
寻求 生 命的 圆 满意 义 。因 此,这些 问 题构 成 人本 性 中最 崇 高的 表 现:对这 些 问题 的 答案
可以 看 出他 对 本身 的 存在 所投 入 的深 度。尤 其是 ,当追 寻 事物 缘 由的 努 力与 追求 最 后终
极 答 案 的 努 力 齐 驱 并 进 时 ,则 人 的 理 性 达 到 了 最 高 点 ,并 向 宗 教 性 开 放 。实 际 上 ,宗 教
性是 人 格最 高 的表 现,因 为是 人 类理 性 的顶 点。这 宗教 性 是从 人 对真 理 的深 度渴 望 所涌
出的 ,是 人 类个 别 自由 寻 求天 主 的基 础。」:公 开 接见 时 讲词 ,1983 10 19 日,1~2
《教导 VI(Insegnamenti VI)21983),814~815
22

3.3 Page 23

▲back to top
就我至今所说的,可知人行走在一条永无止境的追寻之路上:追寻真理,
找寻一个他可以信赖的人。基督徒的信德正好可帮助他,给予他达成这项
追寻的具体可行性。事实上,基督信仰超越纯粹的信心,引人进入圣宠的
境界,使他分享基督的奥迹,这奥迹使他能够真正地,有条理地认识三位
一体的天主。耶稣基督就是真理,信德在他身上认出了天主对人类的终极
召唤,好使我们所经验到的期盼与怀旧得以满全。
34. 天主在耶稣基督身上所启示的真理,与哲学所达成的真理不相冲突。
而 且 这 两 种 知 识 引 领 我 们 到 达 圆 满 的 真 理 。真 理 的 一 致 性 是 人 类 推 理 的 基
本前提,不矛盾原理已清楚地表达出来。启示确保这种一致性,显示创造
的天主,也是救恩史中的天主。是这同样而惟一的天主建立,并保证自然
界事物 的可 理解 性与 合理性 ,所 有学 者对 此信赖 有加 , 29也是这 同一的 天
主自我启示为耶稣基督的天父。自然与启示真理的一致性,在基督身上以
活生生的、个人的方式具体化,一如圣保禄所说的:「在耶稣内的真理」
(参阅:弗四 21;哥一 15~20)。祂是永远的圣言,万物藉以创造,同时
祂是降生的圣言,祂以整个的存在,30 启示了天父(参阅:若一 1418)。
人的理性寻求「而不认识的」那位(参阅:宗十七 23),只有经过基督才
可以找到:那在祂内所启示的是「满溢的真理」(参阅:若一 14~16),
万有都在祂内、借着祂而受造,并在祂内得到满全。(参阅:哥一 17
35. 从这些广泛的思索中,我们现在要直接探讨启示真理与哲学之间的关
系。这关系要从两方面思考,因为由启示而来的真理需要用理智之光来理
解。事实上,只有在这两层意义下,才能确定启示真理与哲学知识的正确
关系。所以,首先让我们自历史过程考虑信德与哲学的关系。由此可以确
定几项原理,供大家参考,从而建立这两种知识的关系。
29 「 伽 利 略 曾 明 白 声 称 , 信 德 和 科 学 的 两 个 真 理 , 不 可 能 互 相 冲 突 , 他于 1613 12
21 日给 Benedetto Castelli 神父的信中如此写说:『圣经及大自然,都是来自天主圣
言 ,前 者 由 圣 神 所 授 意 ,后 者 就 像 是 天 主 命 令 的 忠 实 执 行 者 』。而 且 梵 二 也 以 相 近 的 话
教导 说 :『各 门科 学 的研 究方 式 依 循 伦理 原 则进 行 ,则 不 可能 反 对信 德 ;因为 人 间的
一切 和 属于 信 仰的 种 种,都发 源 于同 一 天主 』(梵 二文 献《论 教 会在 现 代世 界牧 职 宪章 》,
36)。伽利略感觉到在他的科学研究中有造物主的临在,在心灵深处激励他、鼓舞他、
引领并帮 助他的直观。」若望保禄二世,对宗座科学院演讲词,1979 11 10 日:
《教导》(Insegnamenti)II21979),1111~1112
30 参阅 : 梵二 文 献《 启 示 宪章 》 , 4
23

3.4 Page 24

▲back to top
第四章
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信德与理性相遇的几个有意义的阶段
36. 按照《宗徒大事录》记载,基督徒的宣讲从最初就碰上了当时的哲学
流派。该书提及圣保禄宗徒在雅典「与几个伊壁鸠鲁派和斯多噶派的哲士
争论」(十七 18)。注经学分析这篇在阿勒约帕哥的讲词,其中明显地反
复 提 到 多 半 来 自 斯 多 噶 派 的 民 间 信 仰 。这 一 定 不 是 偶 然 的 。初 期 的 基 督 徒 ,
为使外教人能够明了,在他们的讲词中,不能只引证「梅瑟及先知们」;
而要利用对天主的自然知识,以及每一个人良心的声音(参阅:罗一 19~21
14~15;宗十四 16~17)。因为,这些自然的认识,在外邦宗教内,陷
入于偶像崇拜中(参阅:罗一 21~32),圣保禄宗徒以为使自己的讲词与
哲学家的思想连接起来,较为明智,因为他们一直是反对神话及秘仪的敬
礼,而对神圣的超越性表示尊重。
事实上,古典思想的哲学家们所从事的主要努力之一,即是要清除人们对
天主的观念中的神话色彩。如所周知,希腊宗教与绝大部分的宇宙宗教没
有分别,是多神教,甚至神化了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人努力想要了解众
神的来源,及宇宙的来源,其最早的表达方式即是诗歌;这些神谱直至今
日,仍旧是人类寻求(神)的最初证据。但还是哲学的宗师们指出了理智
与宗教的关联。他们扩展视野转向普遍的原理,感觉到古代神话的不足,
而愿意为他们对神的信仰奠定理性的基础。如此开辟了一条发展之路,离
开特殊的古代传统,迎向符合普遍理性的要求。此发展寻求达到对所相信
者作有意义的批判,而首先受惠的就是神性的观念。迷信被承认为迷信。
而宗教,至少有一部分,经过理智分析,得以净化。就是在此基础上,教
会的教父们与古代哲学家们进行了丰富的交谈,为认识及宣扬耶稣基督的
天主开辟了一条新路。
37. 在追溯基督信仰接近哲学的过程时,必需记得他们对教外文化界所怀
的戒慎态度,对待神秘的直觉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哲学通常被认为是实际
的智慧、生活的教育,很容易和上等的、秘传的、只有少数成全者才有的
知 识 相 混 淆 。这 种 秘 传 的 思 辨 无 疑 就 是 圣 保 禄 希 望 哥 罗 森 教 友 提 防 的 :「 你
们要小心,免得有人以哲学,以虚伪的妄言,按照人的传统,依据世俗的
原理,而不是依据基督,把你们勾引了去」(二 8)。圣保禄的话是多么
24

3.5 Page 25

▲back to top
现实,如果我们正视今日泛滥的各种灵异迷信现象,甚至在缺乏批判意识
的信者中亦然。随着圣保禄的脚步,初世纪的其它作家,特别是圣宜仁及
戴都良,对这种企图把启示的真理从属于哲学家的解释的文化看法,采取
了保留的态度。
38. 所以,基督宗教与哲学的相遇,不是立即的,也不是容易的。哲学的
实践,学派的交往,为初期基督徒而言,与其说是一种机运,不如说是一
种困扰。为他们来说,首要的、紧迫的责任是宣扬复活的基督,借着亲身
的相遇,引领听者达至心灵的皈依,并要求受洗。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注
意加深信德的理解及其动机的课题,其实完全不是。因此,才尔索对基督
徒的批评,说他们是「文盲、老粗」,31 是毫无根据且不实在的。原来这
种不关心的态度应有其它的理由。事实上,与福音相遇是给直到那时尚未
解决的生命意义的问题提供一个很满意的答复,因而与哲学家交往为他们
看来像是遥远的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已是过时的。
以上所述在今天似乎显得更为清楚明白,只要想想基督信仰在肯定人人有
接近真理的权利上所带来的贡献。打破了种族、社会地位、性别的藩篱,
基督信仰从起初即宣扬所有的人在天主前一律平等。这 观念的第一个结果
即触及了真理的主题。古人寻求真理的精英主义特色被彻底扬弃:从此,
接近真理是叫人达到天主的一种善举,每一个人都有权走这条路。为达到
真 理 有 许 多 途 径 ;但 因 基 督 真 理 有 拯 救 的 效 果 ,所 以 每 一 个 途 径 都 可 以 走 ,
只要它是导向最后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到达耶稣基督的启示。
在与哲学思想正面相遇的先驱中,应该提到圣犹定,虽则他仍带着谨慎分
辨的态度:尽管他在回头以后对希腊哲学仍寄以崇高的敬意,他清楚地强
调,在 基督 信仰 中找 到了「 惟一 、稳 妥、 有益的 哲学 」。 32同样 ,亚历 山
大的克勉称福音是「 真的哲学」,33 他把哲学等同梅瑟法律,视 之为基督
信仰的预科教育34,为福音铺路。35 因为「哲学热爱智慧,而智慧存在于
心灵和言语的正直中,也存在生活的纯洁中,哲学追求智慧,并尽一切可
能以到达智慧。我们称为哲学家者,就是那些爱慕智慧,以智慧为万有的
创造者与教育者的人,也就是爱慕对天主子的知识的人。」36 对这位亚历
31 OrigenContra Celsum355SC 136130
32 Dialogue with Trypho81: 希 腊教 父集 6492
33 Stromata I18901SC 30115
34 参阅 : 同上 , I16805SC 30108
35 参阅 : 同上 , I5281SC 3065
36 同上 ,VI7551~2:希 腊 教父 集 9277
25

3.6 Page 26

▲back to top
山大的大师而言,希腊哲学的首要目标不是补充或加强基督的真理,其任
务更好说是要保卫信德:「救世主的道理本身是完善的,不需要支持,因
为它就是力量与智慧。希腊哲学的贡献,并不在于使真理更强大,而是让
攻击真理的诡辩无能为力,解除辜负或打击真理者的武装,它被称为葡萄
园 的 护 墙 , 当 之 无 愧 。 」 37
39. 在历史的发展中,常可发现基督徒思想家对哲学思想采取批判的态度。
早期的例子中,奥利振显然是很突出的一个。为反驳来自哲学家才尔索的
攻 击 ,奥 利 振 就 用 柏 拉 图 的 哲 学 与 之 交 战 。他 引 用 不 少 柏 拉 图 哲 学 的 材 料 ,
建立了基督徒神学的雏形。事实上,神学一词,及神学是对天主作理性推
论 的 观 念 ,都 与 其 希 腊 源 头 有 关 。比 如 说 ,在 亚 里 士 多 德 哲 学 里 ,「 神 学 」
这个名字指的就是哲学论说中最尊贵的部分,及真正的顶峰。而在基督启
示的光照下,凡与神有关的一般道理都呈现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信者从事
的 反 省 功 夫 ,用 以 表 达 有 关 天 主 的 真 道 。这 新 的 基 督 徒 思 想 靠 着 哲 学 来 发
展,但是它的走向却又与哲学有所不同。历史证明,柏拉图的思想一旦进
到 神 学 里 ,就 起 了 很 深 的 变 化 ,特 别 是 有 关 灵 魂 的 不 死 不 灭 、人 的 神 性 化 ,
及恶的来源等观念。
40. 在这柏拉图思想及新柏拉图思想的基督化工程中,应该特别提到卡巴
多细亚的几位教父(指圣西略,尼斯的圣额我略和纳祥的圣额我略),号
称阿勒约帕吉的德宜,尤其是圣奥思定。这位西方的大圣师,曾接触过不
同的哲学派别,但都使他失望。当他遇到基督信仰的真理时,他得到力量
使他完成彻底的归化,这是他以前所交往的哲学家都作不到的。他自己叙
述其动机:「从那一刻起,我宁愿接受天主教的道理,我认为接受教会的
话去相信没有证明的事情,(或是有证明,但大众似乎不能理解,或是非
理性所能证明者),只是少量,而且错误的危险也微不足道。不像摩尼派
的教导,轻率地以获得很多知识哄骗人轻信,随后叫人相信无数荒诞不经
的故事,根 本无法证明」。38 虽然圣奥思定很尊重柏拉图派的人,但 仍责
备 他 们 ,说 他 们 知 道 要 达 到 的 目 的 ,但 对 达 到 目 的 的 路 径 :即 降 生 的 圣 言 ,
却茫然 无知 。 39这位依 波的主 教成 功地 作出 了第一 次哲 学及 神学 思想的 大
综合,把希腊和拉丁思想派别都汇集在一处。他集知识的大成,以圣经思
想为基础,并借着深度的推理思维加以证实与支持。圣奥思定所完成的综
37 同上 ,I201001SC 30124
38 圣奥 思 定, 《 忏悔 录 》 , VI57CCL 2777~78
39 参阅 : 同上 ,VII913~14CCL 27101~102
26

3.7 Page 27

▲back to top
合,历经世代,仍旧是西方世界曾经有过的哲学与神学思想的最高形式。
由于他个人奇特的经历,及惊人的圣德生活的支持,他也能在著作中引进
许多题材,借着经验,开启了未来一些哲学派别的发展。
41. 所以,东方与西方的教父们与哲学派别取得联系的方式各有不同。这
并 不 意 味 他 们 把 所 传 的 信 息 等 同 于 他 们 所 援 引 的 派 系 。戴 都 良 的 问 题 :「 雅
典与耶 路撒 冷有 什么 共同处 ?最 高学 府与 教会有 什么 共同 处? 」 40明白 指
出初期基督徒思想家一面对信仰与哲学的关系,即有了批判性的意识,综
合地看出其积极的观点,也看出其缺陷。他们不是天真的思想家。正因为
他们深深生活着信德的内涵,才能达到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把他们的
工 作 ,局 限 于 把 信 德 的 真 理 移 植 到 哲 学 的 范 畴 ,未 免 太 不 公 道 ,太 简 化 了 。
他们作的更多。实际上,他们把伟大的古代哲学家,所暗示或正在萌芽的
思想,完全显露出来了。41 如上所说,他们曾经证明,当 理智解脱了外在
的桎梏,便能从偶像的死胡同中走出,而以更适当的方式向超越开放。因
此,经过净化与调整,理智可以提升至更高层次的思维,而给予存有、超
越及绝对的观念一个稳固的基础。
教父们所完成的新颖事物正在于此。他们完全接纳了向绝对开放的理智,
在理性中放进来自启示的财富。这种相遇超越文化的层次,因为一种文化
可能屈从于另一种的文化的魅力;这是在心灵深处所发生的,是受造物与
其造物主的相遇。理性超越其本性不自觉所倾向的目标,而在降生的圣言
身上达到至善与至真。面对不同的哲学,教父们没有一丝恐惧,同样明认
哲学与启示之间所显出的共同点与分别。承认有共同点毫不损及他们承认
其分别。
42. 在士林神学里,借着圣安塞牡(Anselmus)解释信德之理解intellectus
fidei)的推动,使得哲学培育的理性所扮演的角色更加显著。对这位坎特
布里总主教来说,信德的优先并不反对理性的研究。事实上,理性并不是
用为评断信德的内容;它没有这能力,因为它不适宜作此评断。它的任务
更好说是找到一个意义,发现一些理由,使每一个人能理解信德的内容。
圣 安 塞 牡 强 调 一 个 事 实 ,就 是 理 性 应 该 去 寻 找 它 所 爱 的 :越 爱 便 越 想 认 识 。
40 De Praescriptione HaereticorumVII9SC 4698: 「那 么 究竟 什 么是 雅典 人 的 ,
什么是耶路撒冷人的?什么是学术的,什么是教会的?」
41 参阅 :宗 座 教育 部《有关司铎培育中对教父们的研究之训令》(Instruction on the Study of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in Priestly Formation) 1989 11 10 日),25:《宗 座 公报 》821990),
617~618
27

3.8 Page 28

▲back to top
为真理而生活的人就是走向一种认识的方式——越来越热爱它所认识的,
虽则他承认还没有按他所渴望的付出一切:「我被造是为了看到你;我还
没有作 到我 原来 被创 造的目 的。 」 42因而, 对真理 的期 盼推 动理 智,不 断
走向更深处;的确,理性似乎喜不自胜地发现,它常能超越它所达到的。
正是在这一点上,理性可发现它的道路将走向何处:「实际上,我想无论
谁在研究一件无法理解的事,能够借着推理到达事实的最高确定,便应该
可以知足,虽其理智仍无法穿透它存在的形式……。但有什么东西比那在
万有之上者更不可理解,更难以言喻?因而,如果我们至此所讨论的,对
至高存在已确定建立在正确的推理上——虽则理智不能穿透,不能以言语
形容,绝不能因此动摇其确定的基础。其实,如果前面的推理,已经合理
的予以理解(合理地理解那不能理解的存在),来自天上的智慧知道祂所
作的事而对此,人是什么也不知道,或者几乎全不知道;谁还能解释祂
是 怎 么 知 道 的 , 怎 么 说 的 ? 」 43
哲学知识和信德知识基本的和谐,又一次得到证实:信德要求理性帮助了
解客体;而理智研究到了顶点,承认不能没有信德的临在。
圣多玛斯的思想万古常新
43. 在这长远的路程上,圣多玛斯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不只为了他主张
的内容,也因为他所着手的与当时阿拉伯和希伯来思想的交谈。在那个时
代 ,基 督 徒 思 想 家 们 重 新 发 现 了 古 代 哲 学 的 宝 藏 ,尤 其 是 亚 里 士 多 德 哲 学 。
圣多玛斯贡献良多,把理智与信仰的和谐放在首要地位。理智和信仰的光
都来自天主,这是他的主张;因此二者不能冲突。 44
更彻底地,圣多玛斯以为大自然,原为哲学本有的对象,可以帮助人了解
天主的启示。因而信德不害怕理性,而是寻求理性、信任理性。就如信德
扩充本 性, 并带 往成 全, 45同样信 德增 进理 性,并 使之 成全 。理 性藉信 德
的光照,就脱去软弱,脱去因罪过的不服从而带来的限制,找到必要的力
量,提升到认识一体三位的天主。他虽强力地指出信德的超自然特性,天
使博士没有忘记信德的合理性所有的价值;而且,他能进入深处,确切说
明这一合理性的意义。事实上,信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思想的操练」;
42 圣安 塞 牡, 《 对话 》 ( Proslogion) ,1: 拉 丁教 父集 158226
43 圣安 塞 牡, 《 独白 》 ( Monologion) ,64: 拉 丁 教父 集 158210
44 参阅 : 《哲 学 大全 》 ( Summa contra Gentiles) , I7
45 参阅 : 《神 学 大全 》 I18ad 2: 「圣 宠 不抵 销 本性 , 而是 予 以成 全 」。
28

3.9 Page 29

▲back to top
人的理性在赞同信德的内容时,并不因此被消灭或贬抑;在任何情形下,
信德的内容都是借着自由而有根据的选择而达到的。 46
为此缘故,圣多玛斯被教会推荐为正确参与神学工作者的思想导师与模
范。在这背景下,我乐意引证我的前任天主之仆保禄六世,在天使博士逝
世七百周年上所写的:「无疑地,圣多玛斯曾拥有对真理极大的胆识,面
对新问题的精神自由,他的理性正直不让基督信仰被世俗哲学所污染,而
也不先天拒绝世俗哲学。因此,他在基督徒思想史上,成为哲学和普遍文
化走上新路线的先锋。他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或核心,是用他先知
性的天才直观,在世界的俗化与福音的彻底性之间提出了和解、为理性与
信德提供新的相遇,因而避开否认世界及其价值的不自然倾向,同时保持
超 性 界 最 高 和 不 可 改 变 的 要 求 。 」 47
44. 在圣多玛斯伟大的洞视中,尚有关于圣神在促使人的知识成熟为真智
能时所 担任 的角 色。 在他的 《神 学大 全》 一开始 , 48就显示 出智 能的首 要
地位,那是圣神的恩赐,能引领人认识天主的境界。他的神学让人了解智
慧的特质,就在于把信德与天主的知识紧密连结。智慧天生地认识信德;
以 信 德 为 前 提 、根 据 信 德 的 真 理 作 成 正 直 的 评 断 :「 智 慧 列 入 圣 神 七 恩 中 ,
与 四 枢 德 中 之 智 德 是 有 分 别 的 。事 实 上 ,智 德 是 由 人 的 努 力 所 获 ,而 智 慧 ,
如同雅各布所说,是『由上而来』的。同样,智慧跟信德是有分别的。信
德是全盘接受天主的真理,而智慧之恩是按照天主的真理来评断。」 49
不 过 ,承 认 智 能 的 首 要 地 位 ,并 未 使 天 使 博 士 忘 记 另 两 种 智 能 的 补 充 形 式 :
哲 学 的 智 慧 ,根 据 理 智 能 力 在 其 本 性 的 范 围 内 ,研 究 实 际 的 事 理 ;神 学
智慧,根据启示研究信德的内容,达于天主的奥迹。
圣多玛斯深信「任何真的,无论何人说出,都是出自圣神」,50 他爱真理,
大公无私。真理无论显示在何处,他都到处寻找,他把真理的普遍性显示
无 遗 。教 会 的 训 导 权 在 他 身 上 看 到 了 ,也 欣 赏 了 对 真 理 的 热 情 ;他 的 思 想 ,
46 参阅 : 若望 保 禄二 世 , 对第九届多玛斯学术大会与会者的演讲( 1990 9 29 日) :
《教导》(Insegnamenti)XIII21990),770~771
47 保禄 六 世《 教会 之 光 》( Lumen Ecclesiae)宗 座 牧函(1974 11 20 日 ),8:《 宗
座公报》661974),680
48 参 阅 : 《 神 学 大 全 》 I16「 此 外 , 这 一 道 理 由 研 究 所 得 。 而 智 慧 由 天 所 赐 , 故 列
入圣神七恩」。
49 同上 ,II-II451 ad 2;也 参 阅:II-II452
50 同上 ,I-II1091 ad 1,那 是 取自 Ambrosiaster 之句 , 见 In Prima Cor 123: 拉 丁
教父集 17258
29

3.10 Page 30

▲back to top
就因为常存于普遍的、客观的、超越的远景中,达到了「人类理性几乎无
法想象的顶点」。51 他因而被称为「真理的使徒」, 52 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他研究真理,毫无保留,他会按他的实在论达到客观境地。他的哲学
不是「表象」,而是「存有」的哲学。
信德与理智分家的悲剧
45. 当第一批大学诞生时,神学逐渐要直接面对其它形式的研究与科学知
识。圣大雅伯及圣多玛斯,虽仍坚持神学与哲学之间本质上的连系,却是
首先承认哲学与科学所必要的自主性,为能在各自的研究范围内顺利进
行。不过,从中世纪末叶开始,这两种学问之间合法的区分逐渐变型,而
成了不幸的分离。随着几个思想家过分的理性主义,态度日趋极端,而造
成了哲学与信德内容的分离,并绝对的独立。这样分离的许多后果中,也
兴起了日益强烈的对理性本身的不信任。有些人带着怀疑论及不可知论的
心态,开始明言普遍的不信任,或为了给信德保留更大的空间,或尽可能
不与理性拉上关系。
总之,教父们及中世纪的思想所孕育及实践的深度一致性,产生最高形式
的思维知识,如今却被一些为拥护理性知识之故而与信仰分家,企图取代
信仰的体系所摧毁了。
46. 这些极端化的影响,是众所周知且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在西方历史中。
毫无夸张地可以肯定,大部分的现代哲学家自行发展,逐渐地远离了基督
的启示,甚至到明显反对的地步。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项进展到达了
顶点。一些唯心主义的代表曾试图用各种方式改变信德及其内容,甚至耶
稣基督的死亡与复活的奥迹,使之成为理性可以了解的辨证结构。与此思
想相对的,有各种无神的人本主义,用哲学建构,把信仰看作是异化,且
有害于完整理性的发展。他们不怕以新宗教的名义标榜自己,在政治与社
会层面上,占据地盘,策划行动,终于成了极权主义体系,残害人类。
在科学研究范围内,愈来愈强调一种实证论的心态,不仅远离了基督宗教
对世界的观点,尤其又抛弃了形上学及伦理的观点。结果有的科学家不顾
51 良十 三 世《永 恒 之父 》(Aeterni Patris)通 谕(1879 8 4 日)《: 宗 座公 报 》111878~79),
109
52 保禄 六 世《 教 会之 光 》 (Lumen Ecclesiae)宗 座 牧 函(1974 11 20 日 ),8: 《宗
座公报》661974),683
30

4 Pages 31-40

▲back to top

4.1 Page 31

▲back to top
一切道德的考虑,冒着危险不再重视人及完整的生命。更有甚者,有的科
学家了然于科技进步的潜能,不但屈从于商场逻辑,也屈从于一种类似神
力的诱惑,蓄意操纵自然,甚至人自身。
最 后 ,理 性 主 义 危 机 的 结 果 ,就 形 成 了 虚 无 主 义 。虚 无 哲 学 对 我 们 现 代 人
施展了很大的吸引力。它的追随者声称研究自成目的,不希望、也不可能
达到真理的目标。按虚无主义的解释,生活只不过是感觉或经验昙花一现
之事的机会。虚无主义根植于那种广泛流传的心态,它宣称不应该再作任
何决定性的承诺,因为一切都是过眼烟云。
47. 另一方面,不应忘记,在现代的文化中,哲学本身的角色已经改变。
哲学从智慧及普遍学问的地位,逐渐沦为许多学问中的一个;而且,在某
种观点下,已落到全然边缘的角色了。另一些理论学科愈见突出地成功,
哲学一科愈明显地被边缘化。这些理论学科不但不指向瞻仰真理、追寻最
后终向及生命的意义,它们成为「工具化之理性」,偏于——实际或者可
——转向为功利、为享乐、为追逐权力而服务。
在 我 第 一 道 通 谕 中 ,我 就 强 调 把 这 条 道 路 绝 对 化 的 危 险 性 ,我 曾 写 道 :「 今
天的人似乎受到他出产的东西的威胁,就是说受他双手的产品,尤其是他
理智的工作和意志的趋向的威胁。人的不同活动所产生的一切,很快地并
以料想不到的方式,不但使人受到『剥削』——即将人所出产的夺走,而
且转而反击人本身,至少一部分,因着产物的间接效应反扑人身。这已经
或者能够是作法自毙。这似乎成了现代人生存的最辛酸的一章,其幅度非
常广阔而又普遍。因此人一直生活在日益加深的恐惧中。他怕他所出产的
——当然不是全部或大部分,而是其中一部分,尤其是含有他的才干和创
新 的 特 别 部 分 — — 能 彻 底 转 而 反 击 他 自 己 」 。 53
随着文化的这种变迁,有些哲学家舍弃了寻求真理本身,转而只采取一种
目标,即只为获得主观的确定,或实际的效用。这样的结果,使理性的尊
严黯然失色,不再以认识真理和寻求绝对者为职责。
48. 所以,哲学史上最后这一段时期,确实发生了信仰与哲学理性的逐步
分家。不过,若注意观察一下,在那些助长理性远离信仰的哲学思维中,
53 《人 类 救主 》 通谕 ( 1979 3 4 日 ),15:《 宗座 公 报》711979), 286
31

4.2 Page 32

▲back to top
仍旧显露出若干思想的宝贵胚芽,如果以正直的理性与心灵去培养发展,
可以绽露出真理的道路。这些思想的胚芽可以在,例如,深入地分析领会
与经验、想象与潜意识、个人与群体、自由与价值、时间与历史中发现。
死亡的这个主题也能是对每一位思想家的严肃召唤,使 他们深自反省自己
存在的真正意义。可是,这并不意指对目前这种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无须慎
加检讨,因为无论是理性或信仰,失去对方之后都变得贫乏与弱不禁风。
理性少了启示的帮助,不在正道上走,要冒失去终极目标的危险。信德没
有理性的支持,只强调感觉与经验,恐怕也会有失去普遍命题的危险。设
想信仰面对微弱的理性会更强而有力,那是一种错觉;相反的,信仰会陷
于萎缩为神话与迷信的重大危险中。同样,一个缺少成熟的信仰的理性,
无从受到鼓励,也不会去关注存有的鲜活性及彻底性。
为这个缘故,我强烈并恳切地呼吁——我相信并非不合时宜——让信仰与
哲学恢复深度的合一,使二者能保持各自的独立,又能合乎各自的本质。
应该以理性的胆量,响应信仰的坦率
32

4.3 Page 33

▲back to top
第五章
教会训导介入哲学事务
教会训导的分辨是为了服务真理
49. 教会不推荐一种自己的哲学,也不把某一哲学列为标准,而排除其它
哲学 。54 所以这样保守的理由,是因为当哲学面对神学时,也应该按自己
的方法与规矩来进行,不然,即无法保证哲学是向着真理前进,及在理性
能控制之下走向这真理。如果不按自己的原则与方法,在理性光照之下进
行,哲学将没有多大帮助。在骨子里,哲学享有的自主是基于其本性,即
理性天生是向着真理,并且本身即有方法达到真理。一个哲学明知自己这
种「结构情况」,不能不尊重「启示真理」的要求与自明性。
不过,历史证明,不少次哲学思想陷入偏差或错误,尤其是现代哲学。教
会训导权没有责任,也没权利去填补哲学论说上的这些缺陷。但是当有争
议的哲学论题,威胁启示的正确领悟;或错误和偏颇的理论散布严重错误
的邪说种子,扰乱天主子民信德的纯贞,并广为流传时,教会训导权有义
务作出明白和强而有力的反应。
50. 所以,教会的训导在面对那些与教会的道理相左的说法和哲学时,可
以并且也应该根据信德,以权威行使其批判性的分辨。 55 首先,训导权应
该指出,什么前题及哲学结论可能与启示真理不兼容,从而在信德的观点
下明示哲学该接受的一些要求。此外,在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兴起了
各种派别。面临此种多元性,训导当局对这些派别所主张的基本观念是否
合于天主圣言及神学思维的要求,有责任陈述自己的判断。
教会有责任指出,在一个哲学体系中可能出现的不符合信德的事物。实际
上,许多哲学内容,比如有关天主、人、人的自由、人的道德行为,教会
即直接牵连其内,因为关系到启示的真理,而教会受托卫护它。当我们进
行这种分辨时,我们主教们有责任作「真理的证人」,为了正直的理性
也就是正确反映出真道的理性,行使一种谦虚而坚定的服务,这是每一位
哲学家所应称许的。
54 参阅 :比 约 十二 世《人 类通 谕》(Humani Generis)1950 8 12 日):《宗 座公 报 》
421950),566
55 参 阅 : 第 一 届 梵 蒂 冈 大 公 会 议 , 《 永 恒 的 牧 人 》 (Pastor Aeternus)论 基 督 的 教 会 第 一
教义 宪 章:《 公教 会 之信 仰与 伦 理教 义 选集 》(DS)3070;梵 二 文献《 教 会 宪章 》,25
33

4.4 Page 34

▲back to top
51. 无论如何,这种分辨不应理解为消极的意思——以为教会训导要除掉
或减少任何可能的中介。相反的,教会的介入首先是指向激励、促进、鼓
舞哲学探讨。再说,哲学家是最先懂得自我批评,有错必改,并超越思维
的偏狭圈子。特别应该常存于心,真理只有一个,虽则它的表现形式,带
有历史印记,再加上它是被罪恶所伤害与削弱了的人类理智的产品。从此
可知,哲学在历史上的任何形态,均不足以号称拥有全部真理、也不足以
对人的存在、对世界、对人与天主的关系,作出全盘的解释。
此 外 ,今 天 的 哲 学 派 系 、方 法 、观 念 及 主 题 都 增 加 了 许 多 ,通 常 极 端 复 杂 ,
根据信德作批判性的分辨,更形紧迫。这种分辨并不容易,因为要认识理
智固有的与不可转让的能力,其组织以及历史上的限度,已属不易;至于
要分辨某种哲学的主张,在信德的观点下,何者是正确与有益的,何者是
错误与危险的,则更是困难重重。无论如何,教会知道「智能和知识的一
切宝藏」都蕴藏在基督内(哥二 3);为此她的介入是为刺激哲学的思维,
而不是要封闭那通往认识奥迹的道路。
52. 教会训导介入某特定哲学,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不是近代才有的事。
只须略举数例即可证明。多世纪以来教会曾经针对拥护灵魂先存论,56
对包含 在天 文学 内的 各种偶 像崇 拜与 秘传 的迷信 发表 声明 , 57另外别忘 了
还有针对拉丁派的阿维罗依主义的某些主张,因 为与基督信仰互不兼容更
有过较系统的声明。 58
如果教会训导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曾多次发言,实 因在此时期不少天主教人
士,感觉有责任对现代思想体系,提出自己的哲学加以反驳。对此,教会
训导当局理应监督这些哲学,以期自身不发生错误或消极的偏差。如此进
行了双 重的 查验 :一 方面, 是 信 德主 义 59彻 底的 传 统 主 义60 因为他
56 参阅 : 君士 坦 丁堡 地 区 会议 , 《公 教 会之 信 仰与 伦理 教 义选 集 》 (DS)403
57 参 阅 : 托 雷 多 第 一 届 地 区 会 议 , 《 公 教 会 之 信 仰 与 伦 理 教 义 选 集 》 (DS)205; 布 拉
加第 一 届地 区 会议 ,《 公 教会 之 信仰 与 伦理 教 义选 集》(DS)459~460;思道 五世 ,Coeli
et Terrae Creator 诏 书(1586 1 5 日 ),见 罗 马 诏书 集 4/4,罗 马 版 1747176~179
伍朋 八 世,Inscrutabilis Iudiciorum1631 4 1 日),见 罗 马诏 书 集 6/1,罗马 版 1758
268~270
58 参阅 :维 也 诺大 公 会议 ,《 在 公教 会 信仰 的 基础 上 》(Fidei Catholicae Fundamento)
章 , 《 公 教 会 之 信 仰 与 伦 理 教 义 选 集 》 (DS)902; 拉 特 朗 第 五 届 大 公 会 议 , 《 宗 徒 管
理的》(Apostolici regiminis)诏书,《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DS)1440
59 参阅 :在 斯特 拉 斯堡 主 教的 要 求下 ,博 坦所 签 署 的命 题 (1840 9 8 ),《 公教 会
之 信 仰 与 伦 理 教 义 选 集 》 (DS)2751~2756; 在 主 教 部 与 修 会 圣 部 的 要 求 下 , 博 坦 所 签
署的命题(1844 4 26 ),《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DS)2765~2769
34

4.5 Page 35

▲back to top
们不信任理性的自然能力;另一方面,是惟理主义61 实体主义62
为他们把只凭信德才能认识的,归于自然的理性。这些讨论的明确内容都
汇集在《天主之子》教义宪章中,这是第一次以一个大公会议,即第一届
梵蒂冈会议的名义,隆重地介入理智与信仰的关系。这一文件的教导,坚
强而积极地标榜出许多信徒的哲学研究,直至今天仍旧具有参考价值,为
在这一特定范围内,树立一个正确而前后一致的基督宗教思维。
53. 教会训导的声明与其说是针对哲学的某些主题,不如说是针对理性认
识,亦即最后针对哲学为了解信德的需要而发的。梵一综合而郑重地肯定
了 教 宗 以 常 态 方 式 经 常 提 供 给 教 友 的 教 导 ,明 白 显 示 了 自 然 认 识 天 主 与 启
示认识天主,即理性与信德,同时是不可分离,也不可混淆的。梵一是从
启示本身所假定的基本准则开始探讨,即自然知识可及于天主的存在,天
主是万物的原始及终结等,63 并以前面引证过的隆重坚持作结束:「知识
有两种层次,不但其出发点不同,其对象亦有差别。」64 所以,一方面反
对理性主义,而肯定信德的奥迹与哲学的发现有分别,而信德是超越的和
在先的;另一方面,反对信德主义的诱惑,而重申真理的一致性,因此理
性 知 识 可 以 、也 应 该 提 供 给 信 德 知 识 积 极 的 贡 献 :「 尽 管 信 德 在 理 智 以 上 ,
但在信德与理智之间,不能有真正的不合:因为同一的天主启示奥迹,赐
人信德之恩,同时也给予人灵性理智的光辉,天主不能否认祂自己,真理
也不能反对真理。」 65
54. 在我们这一世纪,教会训导也曾三番五次地,针对同一主题,促人防
备理性主义的诱惑。是在此背景之下,而有了教宗比约十世的介入,他指
60 参阅 : 禁书 索 引圣 部 法 令, 反 对博 内 蒂之 传 统主 义的 一 些命 题 (1855 6 11 )
《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DS)2811~2814
61 参阅 : 比约 九 世, 《 将 你杰 出 的》 (Eximiam Tuam)简诏(1857 6 15 ), 《 公教
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DS)2828~2831;《在最严重的之中》(Gravissimas Inter)
书信(1862 12 11 ),《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DS)2850~2861
62 参阅 : 圣部 法 令, 存 有 主义 的 错误 (1861 9 18 ), 《公 教 会之 信 仰 与伦 理 教义
选集》(DS)2841~2847
63 参阅 : 梵一 文 献, 《 天 主之 子 》 (Dei Filius)教 义 宪章 ,II:《 公 教会 之 信 仰与 伦 理教
义选集》(DS)3004;法典 21:《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DS)3026
64 同上 ,IV:《 公 教会 之 信仰 与 伦理 教 义选 集 》(DS)3015;梵二 文 献《 论 教会 在 现代
世界牧职宪章》,59
65 梵一 文 献,《 天 主之 子 》(Dei Filius)教 义 宪章 ,IV:《 公教 会 之信 仰 与伦 理教 义 选集 》
(DS)3017
35

4.6 Page 36

▲back to top
出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含有现象论、不可知论和内在论。66 也不应忘记天主
教拒绝马克斯哲学及无神的共产主义这件事的重要性。 67
紧接着,教宗比约十二世也发出他的声音,在《人类通谕》中,叫人防备
与进化论、存在主义,以及历史主义有关的错误解释。他指出,这些论证
不是由神学家所形成及提出的,而 是「 在基督羊栈之外」起 源的;68 教宗
接着说,不只要单纯地摒弃这些偏差,而且须加以审查批判:「天主教神
学家和哲学家负有护卫本性与超性真理,并使之深入人心的重责大任,不
能不知或轻忽这些或多或少偏离正道的议论。而且应善自认识这些理论,
因为不认识病症,便不能加以治疗;又因为在错误的说法中有时也有部分
的真理,而最后因为尽管错误,能刺激我们的心灵,去研读、去细心探索
某 些 哲 学 和 神 学 的 真 理 。 」 69
最后,教义圣部为满全其为罗马教宗普世训导权服务的特殊责任,70 最近
曾介入并警告某些解放神学家,他们不经批判,即径自采取了源自马克斯
主 义 的 论 证 与 方 法 论 。 71
所 以 ,在 过 去 ,训 导 当 局 曾 经 在 哲 学 领 域 内 ,多 次 并 以 多 种 方 式 施 行 分 辨 。
我可敬的前任们所作的一切,构成宝贵的贡献,不该予以抹杀。
55. 环顾当今情况,我们会发现从前的问题以新的姿态重现。而且不再只
是一些与少数个人或团体有关的问题,而是广为流传的一些信念,几乎要
变 成 公 众 的 心 态 。比 如 :许 多 新 近 的 哲 学 研 究 显 示 出 对 理 性 彻 底 的 不 信 任 ,
以致我们常可听到「形上学的终结」的说法:认为哲学只能负责简单的任
务,即解释事实,研究特定范围的知识或结构。
在神学本身方面,过去的诱惑也重新露面。比如,在某些现代的神学中,
又 发 展 出 一 种 理 性 主 义 ,尤 其 是 把 一 些 哲 学 的 根 据 取 来 用 作 神 学 研 究 的 标
66 参阅 : 《应 牧 放主 之 羊 群的 》 (Pascendi Dominici Gregis)通 谕(1907 9 8 日 ):
《宗座公报》401907),596~597
67 参阅 :比 约 十一 世,《 天 主赎 世 主的 》(Divini Redemptoris)通 谕(1937 3 19 日):
《宗座公报》291937),65~106
68 《 人类 通 谕》(Humani Generis)1950 8 12 日 ):《宗 座 公报 》421950),562~563
69 同上 , 《宗 座 公报 》 563~564
70 参阅 :若望 保 禄 二世 ,《 善牧 》(Pastor Bonus)宗座宪 章(1988 6 28 日 ),Arts. 48~49
《宗座公报》801988),873;教义圣部训令,论神学家在教会中的使命《真理的礼
物》(Donum Veritatis)1990 5 24 日),18:《宗座公报》821990),1558
71 参阅 : 《对 「 解救 神 学 」的 若 干训 令 》( 1984 8 6 日 ) ,VII-X: 《宗 座 公报 》
761984),890~903
36

4.7 Page 37

▲back to top
准。一个神学家,若没有哲学素养,而不加批判地,让一些已经进入流行
的语言与文化中、但缺少足够的理性根据的说法所左右,就特别会发生这
事。 72
另 一 方 面 ,也 有 重 陷「 信 德 主 义 」的 危 险 ,就 是 不 承 认 理 性 认 识 及 哲 学 论
述对了解信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对相信天主的可能性上能有的帮助。今
日流行的一种倾向信德主义的说法就是「圣经主义」,倾向于认为阅读及
解释圣经乃是真理的惟一准则。这样把天主的话只与圣经等同,而把教会
在梵二明确强调的道理,完全置之度外。启示宪章提醒我们,天主的话在
圣经内 ,也 在传 承内 ,73《启 示宪 章》 强调 :「圣 传及 圣经 组成 天主圣 言
的同一宝库,并托给教会保管,全体子民依附着它,在宗徒的道理内,常
常与自己的牧人团结一致」。74 因此,教会不是只凭圣经。事实上,「信
德的最 高准 绳」 75来自 圣神所 定立 的圣 传、 圣经及 教会 训导 的一 致性, 在
相互关系下这三者都不能单独立足。 76
此外,不应低估另一危险,即企图只靠一种方法从圣经中取得真理,忽略
了须用更宽广的注释,同整个教会,共同达到经文的圆满意义。专门研究
圣 经 的 人 应 该 时 常 切 记 ,各 种 不 同 的 注 经 学 方 法 ,都 有 其 哲 学 观 念 的 根 据 :
应该加以分辨评价,然后才应用于解释圣经。
另有一些潜在的信德主义的形式,展现在不大看重思考神学,并轻视古典
哲学。事实上,对信德的理解及目前教义的格式所用的文辞都是来自这一
古典哲学。可敬的已故教宗比约十二世提醒人不要疏忽哲学传统,也不要
舍 弃 传 统 的 字 汇 。 77
72 梵一 用 明白 和 权威 的 言 词谴 责 这种 错 误,一 方面 肯定 :「 论信 德 …天 主 教 会承 认 这是
超 性 之 德 ,在 天 主 的 默 感 下 ,并 藉 恩 宠 的 帮 助 ,我 们 相 信 天 主 启 示 的 事 是 真 实 的 ,并 不
是因 为 藉理 智 自然 之 光所 理解 的 固有 真 理,而是 因 为天 主 自己 的 权威 所 启示 ,祂 不能 错
误,也不能欺骗」:《天主之子》(Dei Filius)教义宪章,III:《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
义选 集 》(DS)3008;法 典 32:《 公 教会 之 信仰 与伦 理 教义 选 集》(DS)3032;另一
方面 ,大 公会 议 声明 ,理 智「总 不 能洞 察 这些 奥 迹 ,如同 它 面对 自 己固 有 的 对象 一 样 」:
同 上 ,IV:《 公 教 会 之 信 仰 与 伦 理 教 义 选 集 》(DS)3016。从 此 得 到 实 际 的 结 论 :「 所
有 基 督 信 徒 ,不 但 没 有 权 利 ,卫 护 那 些 与 信 德 道 理 相 反 ,特 别 被 教 会 谴 责 的 意 见 ,当 作
合 法 的 科 学 结 论 , 而 且 应 该 牢 记 ,看 作 是 错 误 ,虚 有 其 表 的 歪 理 。」 : 同 上 , IV:《 公
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DS)3018
73 参 阅 : 9~10
74 同 上 , 10
75 同 上 , 21
76 参 阅 : 同 上 , 10
77 参阅 :《 人 类通 谕 》(Humani Generis)1950 8 12 日 ):《宗 座 公报 》421950),
565~567571~573
37

4.8 Page 38

▲back to top
56. 归根结底,有一种对普遍的、绝对的说法的不信任,特别是某些人,
他们主张真理是人同意的结果,而不是理智与客观实体的一致。在一个专
业分科精细的世界,难以认出哲学在传统上所寻求的,生命的最后和圆满
的意义,这是可以理解的。无论如何,理智靠信德之光在耶稣基督身上找
到这最后的意义,我不能不鼓励哲学家们,不论是基督徒与否,要信任人
理性的能力,不要把哲学工作的目标定得太低。熟读我们即将结束的这一
千 年 的 历 史 ,证 明 这 是 一 条 应 遵 循 的 道 路 :切 勿 失 掉 寻 获 最 后 真 理 的 热 情 ,
和钻研的活力,同时要有发现新途径的胆识。信德激励理性,走出孤立,
甘 心 为 一 切 的 真 善 美 冒 险 犯 难 。如 此 信 德 将 成 为 理 性 的 辩 护 人 ,信 服 理 性 ,
又能说服人。
教会关心哲学
57. 无论如何,教会训导不只提出哲学理论的错误与偏差。教会以同样的
关怀,重申真正革新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也指出实际应遵循的道路。教
宗 良 十 三 世 的《 永 恒 之 父 》通 谕 ,为 教 会 的 生 命 完 成 了 真 正 历 史 性 的 一 步 。
这通谕直到今日,仍是宗座完全针对哲学而发的惟一文献。这位伟大的教
宗 重 拾 梵 一 对 信 德 与 理 性 关 系 的 课 题 而 加 以 发 挥 ,证 明 哲 学 思 想 怎 样 为 信
仰与神 学提 供基 本的 协助。 78距今 一世 纪有 余,通 谕中 许多 卓越 的洞视 ,
仍未失去其实际及教育的意义;其中首要者,是关于肯定圣多玛斯哲学无
可比拟的价值。对教宗良十三而言,重新强调天使博士的思想是再度运用
哲学以满全信德需求的一条最好的正路。他写道:正当圣多玛斯「把信德
和理智予以恰当的区分时,他用彼此的友谊把二者联合起来:使二者各自
保有自己的权利,也保持自己的尊严。」 79
58. 大家知道,教宗这一呼吁产生了多么美好的后果。使得研读圣多玛斯
思想以及其它士林学者的思想得到了新的鼓励。历史的研读蓬勃发展,因
而重又发现了中世纪思想的丰富宝藏,这些在当时仍鲜为人知,如今隐然
形成了新多玛斯学派。借着历史的方法论,对圣多玛斯著作的认识获得极
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在当时的哲学及神学问题的讨论中,大胆地引进了圣
多玛斯的传统。我们这一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天主教神学家们,就是这批多
玛斯哲学复兴的产物,他们的思维及研究使梵二大公会议受惠良多。这样
78 参阅 : 《永 恒 之父 》 ( Aeterni Patris) 通 谕(1879 8 4 日):《 宗 座公 报 》 11
1878~1879),97~115
79 同 上 , 《 宗 座 公 报 》 109
38

4.9 Page 39

▲back to top
教 会 在 二 十 世 纪 始 能 掌 握 一 批 活 力 充 沛 的 、由 天 使 博 士 学 校 培 育 出 来 的 思
想家。
59. 然而,多玛斯学派及新多玛斯学派的革新,并不是那些受到基督信仰
影响的文化在哲学思想上复兴的惟一现象。在此以前,与教宗良十三号召
的同时,已经有不少天主教哲学家,采取了最近的思想潮流,按照特有的
方法,产生了具有巨大影响力及长远价值的著作。有人作出高超的伟大综
合,比之理想主义的大作毫不逊色;另外,有人为认识论打下基础,在对
道德良心的新了解下,重新讨论信德。还有人由内在的分析,而开启导向
超 越 的 道 路 ;最 后 ,有 人 尝 试 把 信 德 的 要 求 与 现 象 方 法 论 的 视 野 联 合 起 来 。
总之,从各方面继续不断产生哲学思维的方式,使结合信仰与理性的基督
思想大传统,生生不息。
60. 梵二也对哲学提供很丰富而具有成效的道理。我不能忘怀,尤其在本
通谕的脉络里,梵二的《现代牧职宪章》中有一整章,提供了实质的圣经
人类学撮要,可作为哲学的灵感之源。整章文字讨论按天主的肖像所造的
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及人超越其它万物的理由,因此彰显人的理性有超越
的能力 。 80《现代 牧职 宪章》 也论 及无 神主 义问题 及其 哲学 观点 的错误 ,
特别是关于人格的尊严及其自由。81 当然这一章最高峰的描述富含哲学深
意,我在第一道通谕《人类救主》中曾加以采用,而成了我的教导经常参
考的地方:「诚然,除非在天主圣言降生成人的奥迹内,人的奥迹是无从
解释的。第一个人:亚当,是未来的亚当主耶稣基督的预像。新的亚当基
督,在揭示圣父及其圣爱的奥迹时,亦替人类展示了人之为人及其崇高使
命。」 82
大公会议也关心司铎的候选人应专心研读哲学;这一项要求可以延伸到整
体的基督徒教育上。梵二文件说:「哲学课程之讲授,首先应领导修生,
根据万古常新的哲学真理,对人、对宇宙,和对天主,获得一个有根据而
又和谐的认识,同时亦应注意当代的哲学潮流。」 83
这些指导在许多其它的教会训导中一再地重提,并加以发挥,其目的是为
保障一个稳固的哲学培育,特别是为那些准备读神学的人。我自己也好几
80 参 阅 : 14~15
81 参 阅 : 同 上 , 20~21
82 同上 ,22;参 阅 :若 望 保禄 二 世《 人类 救 主》通 谕( 1979 3 4 日),8:《 宗座
公报》711979),271~272
83 梵二 文 献《 司 铎之 培 养 法令 》 , 15
39

4.10 Page 40

▲back to top
次强调这个哲学培育对他们的重要性;因为有一天,他们必须在牧灵生活
中 面 对 今 日 世 界 的 现 况 ,了 解 某 些 行 为 的 原 因 ,为 能 以 适 当 的 方 式 响 应 。84
61. 如果教会在过去曾经几次必须介入此问题,重申天使博士洞察力的价
值,坚持要求学习其思想,是因为教会训导并没有经常获得所期望的安心
顺服。在紧随梵二大公会议之后的几年里,许多天主教学府不但对士林哲
学,而且对一般哲学研读,都不太重视,因而有些退步。我不胜讶异和遗
憾地发现不少神学家也同样对哲学的研究漠不关心。
这种疏远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当代哲学对理智的不信任,而大量地放弃对
人生终向的形上研究,以集中其注意力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而且多次是纯
形式化的。此外,又加上了错懂「人文科学」的含意。梵二曾多次申言,
加深认识人类奥迹的科学研究具有积极的价值。85 但是,邀请神学家了解
这 些 学 科 ,并 正 确 地 予 以 应 用 ,不 应 该 解 释 为 暗 中 批 准 他 们 把 哲 学 边 际 化 ,
或 用 其 它 东 西 来 取 代 哲 学 在 牧 灵 培 养 和 信 德 准 备 上 的 工 作 。最 后 ,也 不 可
忘记信仰本位化的兴趣。尤其在年轻教会的生命里,让人发现除了高度的
思 想 以 外 ,还 流 露 出 多 种 民 间 智 慧 ;这 构 成 文 化 与 传 统 的 真 实 祖 产 。不 过 ,
这些传统习惯的研究,应该与哲学同步进行。是哲学让民间智慧现出它的
积极效用,而建立宣讲福音的必要连系。 86
62. 我愿强力呼吁,哲学的研读在培育司铎候选人及研读神学的课程计划
中是最基本的,而且是不可或缺。在研读神学课程前,有一段时间特别研
读哲学,并非出自偶然。这一选择,是由拉特朗第五届大公会议所批准,
87根 据 中 世 纪 娴 熟 的 经 验 ,明 白 显 示 出 哲 学 与 神 学 彼 此 互 为 建 设 的 重 要 性 。
84 参阅 : 《基 督 徒的 智 慧 》( Sapientia Christiana)宗 座 宪章 (1979 4 15 日) ,
Arts. 79~80:《 宗座 公 报 》711979),495~496;《 我要 给 你们 牧 者》劝 谕( 1992 3
25 日),52:《宗座公报》841992),750~751。并参阅同一教宗多次对圣多玛斯
哲学 的 推荐 :在 罗马 天 使 大学 演 讲(1979 11 17 日):《 教导 II》(Insegnamenti II),
21979),1177~1189;对第八届多玛斯学术大会与会者的演讲(Address to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Thomistic Congress)(1980 9 13 日):《 教 导 III》(Insegnamenti
III) ,21980) ,604~615; 对「多玛斯学会国际会议──有关圣多玛斯的灵魂论」与会者
的演讲(Address to the Participants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Saint Thomas Society on the
Doctrine of the Soul in Saint Thomas)(1986 1 4 日):《 教 导 IX》(Insegnamenti IX),
11986),18~24。此 外 ,宗座 教 育部《 司 铎 培育 基 本方 案 》( Ratio Fundamentalis Institutionis
Sacerdotalis)(1970 1 6 日 ),70~75: 《 宗 座公 报 》621970),366~368;《神
学》 法 令( Decree Sacra Theologia)(1972 1 20 日): 《 宗座 公 报》641972),
583~586
85 参阅 : 梵二 文 献《 论 教 会在 现 代世 界 牧职 宪 章》 , 5762
86 参 阅 : 同 上 , 44
87 参阅 : 拉特 朗 第五 届 大 公会 议 ,《 宗 徒管 理 的》 ( Apostolici Regimini)诏书 , 第八 期
会议:Conciliorum Oecumenicorum Decreta1991605~606
40

5 Pages 41-50

▲back to top

5.1 Page 41

▲back to top
这项课程的安排间接影响、鼓舞、促进了现代哲学的发展。苏亚来斯
Suarez )的 形 上 学 辩 论 就 是 其 中 一 个 显 著 的 例 证 ,甚 至 在 德 国 路 德 派 大
学也占了一席之位。反之,忽视这一措施,造成了培育司铎及神哲研究上
的重大缺失。对现代思想及文化漠视的结果,或者导致各种形式的交谈的
窒碍难行,或者对任何哲学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接受。
我热切期望,这些困难都能藉由哲学及神学的精明培育,予以克服,而此
种培育在教会内永不缺席。
63. 根据所述理由,我迫切认为应以此通谕重申教会大力关心哲学;尤其
是神学工作与哲学寻求真理之间的密切联合。由此引出教会训导的责任,
应 该 分 辨 并 提 倡 与 信 仰 相 协 和 的 哲 学 思 想 。我 的 任 务 是 提 出 几 个 我 认 为 必
要的原则与基准,期能恢复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和谐与有效率的关系。根据
这些原则与基准可以清楚地明辨,究竟神学与现代世界所提供的各样的哲
学派系及主张之间,是否应有关系,是怎么样的关系。
41

5.2 Page 42

▲back to top
第六章
神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信仰的知识与哲学理性的要求
64. 天主圣言是向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及世界的每一角落发出的;人是
天生的哲学家。而神学是在信德的光照下,以慎思、以审问的科学方法来
推敲了解天主圣言,无论就过程或从任务方面来看,不能不与在历史中发
展的哲学产生关系。我们并不是要向神学家们指示特定的方法论,因为这
并不是训导当局的职责,我只想提起,神学的某些任务因着启示言语本身
的特性,必须求助于哲学的研究。
65. 神学作为信德的学问,是根据两个方法学的原则而组成的:聆听信德
了解信德auditus fideiintellectus fidei)。根据第一原则,神学将启
示的内容纳为己有,正如同这些启示在圣传、圣经及教会活的训导中的逐
步发展一样。88 根据第二原则,神学求助于慎思审问来响应学问思想的特
殊要求。
为 准 备 正 确 的 聆 听 信 德 ,哲 学 对 神 学 的 特 殊 贡 献 就 在 于 研 究 认 识 的 结 构 及
人际的沟通,特别是语言的各种形式与作用。同样重要的是,哲学帮助人
更连贯地了解教会的传统,教会训导的陈述,以及神学大师们的意见,他
们多次采用某种特定哲学传统的观念与思想形式来表达。在此情况下,神
学家不但需要解释教会用以表达其思维,发展其训导的观念与词汇,而且
要 彻 底 认 识 那 些 可 能 曾 经 影 响 这 观 念 或 词 汇 的 哲 学 派 系 ,以 达 成 正 确 而 连
贯的解释。
66. 关于了解信德,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天主的真理乃「圣经所提供,经
教会的教导所正确解释的」,89 具有一种先天的可理解性,逻辑连贯严谨,
形 成 一 门 真 正 的 学 问 。了 解 信 德 就 是 详 细 说 明 这 个 真 理 ,不 仅 掌 握 逻 辑 和
概念结构,使教会训导得以有条理地展示出来,而且其首要目的是揭露出
教会为个人及全人类所提供的救恩意义。综括所提供的,信友能够认识以
耶稣基督本身及祂的逾越奥迹为巅峰的救恩史。信友借着对信德的同意而
分享这奥迹。
88 参阅 : 梵二 文 献《 启 示 宪章 》 , 10
89 圣多 玛 斯《 神 学大 全 》 II-II53 ad 2
42

5.3 Page 43

▲back to top
教义神学方面,应该能够用叙述的方式,或者,尤其是以论证的方式,
将天主三位一体奥迹和救恩计划的普遍意义清楚明白地说出。也就是说,
应该以批判及大家可以理解的方式所形成的观念来表达。事实上,没有哲
学的帮助,就无法说明神学的内容,比如:天主、在圣三内的位格关系、
天主的创世行为、天主与人的关系、耶稣基督真天主与真人的身份。同样
的考虑可用于伦理神学的各个主题,其直接有帮助者,如道德律、良心、
自由、个人的责任、过失等观念,它们完全接受伦理哲学的定义。
因此,信者的理智对受造事物、世界与人应有自然的、真实的、连贯一致
的认知,这些同时也是天主启示的对象;更有进者,理智应该把观念与证
据的认知连贯起来。所以,思维的教义神学假定并包括人和世界的哲学,
更彻底地说,还包括建立在客观真理上的存有哲学。
67. 基本神学由于其学科方面本有的特色,应该说出信德的理由(参阅:
伯前三 15),因此应该交代,并说明信德与哲学思维的关系。梵一已经重
提圣保禄的教训(参阅:罗一 19~20),指出有本性能认识的,也就是哲
学能认识的真理存在。而认识这些真理是接受天主启示的必要前提。在研
究启示及其可信性,以及信德的行为时,基本神学应该指明,如何借着信
德知识的帮助,以呈现某些理性以其独立的研究已经找到的真理。启示赋
与 这 些 真 理 圆 满 的 意 义 ,将 之 导 向 启 示 奥 迹 的 富 藏 ,以 找 到 其 最 后 的 意 义 。
下列事实足以说明这类的知识,比如对天主的自然认识,分辨天主的启示
与其它现象的可能,或承认其可信度,人类的语言能够以真实而有意义的
方式说出那些超越人类经验的事。透过这些真理,心灵得以认识一种导向
信仰的预备教育,引领人接受启示,而丝毫不损及理性本有的原理及特有
的独立性。 90
同样的,基本神学应该指明,在信德及信德的要求,即以理性的方式完全
自由地表达对信德的同意,两者之间没有丝毫冲突。如此,信仰即可「完
全显示给理智一条诚实追求真理的道路。因此,虽说信德是天主的恩赐,
90 「研 究 在那 些 条件 下 ,人会 自 动提 出 最基 本 问题 ,即生 命的 意 义 、所希 望 赋予 生 命的
目 的 、死 后 会 怎 么 样 ,这 些 就 构 成 了 基 本 神 学 必 然 的 一 个 开 场 白 ,这 样 即 使 在 今 日 ,信
德可 以 明白 指 出一 条 路 ,让 理 性 诚心 寻 求真 理」。以上 是 若望 保 禄二 世 给参 加纪 念 梵一
《天 主 之子 》 (Dei Filius)教义宪章 125 年 ,基 本 神学 国 际大 会 的信 函 ( 1995 9 30
日),4,见罗马观察报,1995 10 3 日,8
43

5.4 Page 44

▲back to top
并不根据理智,但实在不能没有理智。同时,理智必需靠信德来强化,为
发 现 只 用 理 智 无 法 到 达 的 远 景 。 」 91
68. 伦理神学似乎更需要哲学的帮忙。事实上,对人类生活的诫命规范,
在新约里要比旧约少了许多。在圣神内的生活,引导信者到达一种超越法
律的自由及责任。可是,福音及宗徒的著作仍然为基督徒的行动提供一般
的原则,及个别教导与诫命。为能将这些原则与教导在个人及社会生活的
特殊环境中实际运用,基督徒应该彻底投入自己的良心及理性的力量。换
句话说,有关人性、社会、伦理抉择的一般原则,伦理神学都须求助于正
确的哲学观点。
69. 可能有人会设难,认为神学家在现实的情况下,与其投靠哲学不如投
靠其它学科,如历史,尤其是科学——其飞跃进步令人赞叹不已。其它有
些人,对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颇为敏感,他们认为神学应多依靠传统的民间
智慧,而不是源自希腊和以欧洲为中心的哲学。还有些人,基于错误的文
化多元论观念,干脆否认教会所接纳的哲学祖产具有普遍的价值。
这些设难,有些已出现在梵二文献,92 其中包括着一部分真理。参照科学,
在许多情况是有用的,它可以让客观对象的研究更齐全,但不要因此而忘
记哲学反省、批判功能及以普遍价值为目标的思维。这类思维对文化互惠
交换是必要的。我所要强调的,是不要停留在个别具体情况中,而忽略首
要任务:就是显示信德内容的普遍性。此外,不应忘记哲学思想能帮助人
在各种不同的生活概念及文化中,分辨「何者为客观真理,而不是人们在
想什么」。93 只有真理可以帮助神学,而不是人们的各种意见。
70. 至于信仰与文化的关系这个主题,因为与哲学、神学均有牵连,值得
特别思考,虽不必完全详尽。与文化相遇及彼此冲击的过程,是教会从福
音初传开始就有的经验。基督命令门徒前往各处,「直到地极」(宗一 8),
去传播祂启示的真理,使基督徒团体很快置身于此境遇中,验证这宣讲的
普遍性及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碍。圣保禄致厄弗所教友一段经文,帮助我们
了解初期团体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圣保禄写道:「现今在基督耶稣内,你
们从前远离天主的人,借着基督的血,成为亲近的了。因为基督是我们的
和平,祂使双方合而为一;祂以自己的肉身,拆毁了中间阻隔的墙壁。」
91 同 上 。
92 参阅 : 梵二 文 献《 论 教 会在 现 代世 界 牧职 宪 章》 , 15; 《教 会 传教 工 作法 令》 , 22
93 圣多 玛 斯《 论 天堂 》 ( De Caelo) ,122
44

5.5 Page 45

▲back to top
(二 13~14
根据这端经文,我们进一步反省教外人在接受信德后所起的变化。借着基
督所带来的丰富救恩,隔离不同文化的高墙倒塌了。天主在基督身上的许
诺 ,如 今 成 为 一 个 普 遍 的 礼 物 :不 再 局 限 于 某 一 特 殊 的 民 族 、语 言 和 风 俗 ,
而是扩大为所有的人,是每个人都可自由汲取的祖产。来自不同地方、不
同传统的人,都被召叫在基督内参与天主儿女的合一家庭。是基督让两个
民 族 变 成「 一 个 」。藉 逾 越 奥 迹 带 来 的 清 新 气 象 ,使「 远 处 的 人 」变 成「 近
处的人」。耶稣摧毁了隔离的墙壁,使我们参与祂的奥迹,成就新而卓越
无比的合一。这种合一是如此深刻,以致教会可以同圣保禄一起说:「你
们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圣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弗二 19
如此简单的说法包含一个伟大的真理:信德与各种文化相遇,产生一些新
事物。当各种文化深深植根于人类经验,就显示出人类对普遍与超越开放
的特质。因此,文化提供走向真理的不同道路,确实对人大有裨益,呈现
给人一 些使 人的 存在 更合乎 人性 的价 值。 94至论各 文化 中所 提到 的古代 传
统的价值,虽是隐含地,却是真实地指向天主在大自然中的现示,正如我
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智慧的言语和圣保禄的教训。
71. 文化与人及人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分享着人类生命经验所显示的活
力。因着人们日新月异地彼此相遇,交换彼此的生活方式,文化乃记录下
所有的变化与进步。文化凭借价值的沟通而得到滋养,因着保持开放,吸
取新的经验而活力充沛、生生不息。如何解释这活力呢?每一个人都是文
化的一部分,受它左右,也影响它。人同时是他所浸入其中的文化的子女
与父母。他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使得他有别于其它万物:他坚定不移地
向奥秘开放,求知欲望永无止境。每一种文化,都铭刻着,并流露出趋向
完成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本身就有接受天主启示的本能。
文 化 环 境 浸 润 着 基 督 徒 的 信 仰 生 活 ,同 时 基 督 徒 的 信 仰 生 活 也 逐 步 影 响 文
化的内涵。基督徒给每一个文化带来天主在这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中,所
启示的不变的真理。世世代代不断地重演着圣神降临时在耶路撒冷的旅客
所经验到的事件。他们听了宗徒们讲话,彼此问说:「这些说话的不都是
加里肋亚人吗?怎么我们每人听见他们说我们出生地的方言呢?我们中
有 帕 提 雅 人 、玛 待 人 、厄 蓝 人 和 居 住 在 美 索 不 达 米 亚 、犹 太 及 卡 帕 多 细 雅 、
94 参阅 : 梵二 文 献《 论 教 会在 现 代世 界 牧职 宪 章》 , 53~59
45

5.6 Page 46

▲back to top
本都并亚细亚、夫黎基雅和旁非里雅、埃及并靠近基勒乃的利比亚一带的
人 ,以 及 侨 居 的 罗 马 人 、犹 太 人 和 归 依 犹 太 教 的 人 、克 里 特 人 和 阿 剌 伯 人 ,
怎么我们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话,讲论天主的奇事呢?」(宗二 7~11)。
在不同的文化中宣传福音,都要求每一个听众接受信仰,但并不妨碍他们
保存本有的文化。其间不造成任何的分裂,因为领洗的众人具有一种普遍
性,能接受各种文化,并促使在它内已隐含着的往前更进一步,在真理内
得到圆满的展现。
因此,没有一个文化能够成为判断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天主启示真理的最
后标准。福音并不反对这个或那个文化,好似福音遇到文化,就要后者放
弃它本来的所有、或强迫它接受与它本身不合的东西。反之,信者为世界
及文化所带来的信息,是真正的解放,除去由罪恶所引进之一切错乱,同
时也是走向圆满真理的召叫。在这一相遇中,文化不单没有任何损失,反
而得到激励向福音真理的新颖开放,以新的方式向前发展。
72. 在传福音的道路上,基督信仰首先遇到了希腊哲学,这一事实并不排
除其它的接触。今天,福音渐渐地与其它文化接触,这些文化过去是处于
基督信仰的影响之外,遂兴起了文化交融的新任务。这意味着教会又要面
对初世纪第一代相似的问题。
我立刻想到,非常富有古老哲学与宗教传统的东方。在其中,印度占有特
殊位置。巨大的灵性冲力带领着印度思想追寻一种经验,使灵性超越时空
的限制,而获得绝对的价值。这种寻求解脱的动力,产生伟大的形上学体
系。
现代基督徒,特别是印度基督徒的任务,是要吸取这些宝贵遗产中与信仰
相容的因素,而丰富基督徒的思想。为这分辨的工作,可在梵二的《教会
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中找到灵感,首先要注意几个准则。第一,就是
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其基本需求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是一致的。第二,由
第一准则演化而来,就是:当教会接触到前此未遇到的伟大文化时,不能
放弃它由希腊-拉丁思想的文化融入中所获得的。拒绝这样的遗产,就等
于否认天主上智的安排,因为是祂在时间与历史的道路上领导着祂的教
会 。再 说 ,这 一 标 准 对 任 何 时 代 的 教 会 都 有 效 ,甚 至 对 未 来 的 教 会 也 一 样 ,
它 将 感 受 到 由 于 今 日 与 东 方 文 化 接 触 所 获 得 的 成 果 而 更 为 充 实 ,也 在 这 传
承中找到新的线索,好能实惠地与人类未来的文化进行交谈。第三,应该
46

5.7 Page 47

▲back to top
提 防 不 要 把 印 度 思 想 的 特 长 及 独 创 性 等 合 法 要 求 ,懂 成 文 化 传 统 必 须 关 闭
在自己的不同点上,并对抗别的传统以肯定自己;这将会相反人类精神的
本质。
对印度所说的,为中国、日本,以及亚洲的其它伟大文化遗产同样有效,
而对非洲传统文化的财富也不例外,虽则它们多是由口传而来。
73. 根据这些考虑,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最好说像是一个交互循环的圆圈。
神学的出发点和来源常是在历史中所启示出来的天主圣言,其 最终目标就
是对圣言的了解,随着时代的进展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因为天主的话就
是真理(参阅:若十七 17),为能使人更明了天主的话,不能不借助于人
对真理的追寻,也就是遵照其自我规范而发展的哲学。不只是在神学讲论
中,单纯地运用一两个哲学观念或一部分哲学架构;重要的是信者运用其
理 智 寻 求 真 理 的 思 维 能 力 ,从 天 主 的 话 开 始 ,努 力 达 致 更 好 的 了 解 。再 说 ,
很 明 显 的 ,在 这 两 极 之 间 ,( 天 主 的 话 及 其 更 好 的 了 解 ),理 智 已 被 提 示 ,
或说,已被引领,以免走上启示真理之外的途径,亦即最终走到单纯的真
理之外。理智甚至受到激励去探讨它自己想也没有想过的一些道路。从这
交互循环的关系中,天主的话让哲学得到富足,因为理智发现了新而从未
想象过的视野。
74. 伟大基督徒神学家的经验,证实了这一交互关系的丰硕成果,他们也
以伟大的哲学家著称,留给我们如此崇高理论价值的著作,比之古代哲学
大 师 毫 无 逊 色 。教 父 们 可 说 当 之 无 愧 ,其 中 首 推 圣 额 略 纳 祥 和 圣 奥 思 定 ;
而中世纪的教会圣师也是如此,其中三位大师特别显著:圣安塞牡、圣文
德及圣多玛斯。在哲学与天主的话之间的丰硕关系,亦表现在近代思想家
所 进 行 的 果 敢 的 研 究 , 其 中 在 西 方 世 界 我 欣 然 提 出 像 纽 曼 ( Henry
Newman)、罗斯米尼(Antonio Rosmini)、马立旦(Jacques Maritain)、
吉尔松(Étienne Gilson)、司坦因(Edith Stein),为东方世界则有索罗
佛夫(Vladimir S. Soloviev)、弗罗伦斯基(Pavel A. Florenskij)、卡德
夫(Petr J. Caadaev)、罗斯基(Vladimir N. Lossky)。显然地,还可以提
其它的名字,而我并无意保证这些作家的全部思想,只愿提供一些有价值
的例子,表示这一哲学研究的过程,因着信德资料的加入而获得相当的成
就。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就是注意这些大师的心路历程,一定有助于研
究真理的进步,并以所得成果服务人类。殷切希望,现在和将来,都能有
人为了教会与人类的好处,而继承并发扬哲学及神学的此一伟大传统。
47

5.8 Page 48

▲back to top
哲学的不同阶段
75. 由前述信德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简单历史,显示出哲学与基督信仰的关
系可以分成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之为完全不受福音启示影响的哲
:就是救主诞生前在历史中形成的哲学,及在此以后,在福音未到达的
地 区 存 在 的 哲 学 。在 此 阶 段 ,哲 学 表 示 合 法 的 希 求 ,成 为 一 种 独 立 自 主 的
方法,只靠着理智的力量,按照自己的本有规则进行。虽明知人类理智天
生的限度,这种希求仍应得到支持与加强。事实上,哲学的努力,在本性
环境中研究真理,仍然是,至少暗含着,对超性界的开放。
尤有甚者,连在神学论说中采用哲学观念及论证,也应尊重其思想的有效
独立。事实上,按照严格的理性标准而发展的论题,是达到普遍有效结果
的保证。这证实了圣宠不毁灭本性,而是成就本性的原则:信德的同意牵
涉到理智与意志,但不毁灭,而是成全每个信者的自由意志,以内在深处
接受启示。
不少现代哲学家采用所谓「分离的」哲学理论,明显地远离了这项正确的
要求。与其说是要求哲学的有效独立,不如说是肯定思想的自满自足,这
显 然 是 无 效 的 :拒 绝 由 启 示 而 来 的 真 理 ,等 于 关 闭 了 更 深 层 认 识 真 理 之 门 ,
造成哲学本身的重大损失。
76. 第二个哲学阶段许多人称之为基督徒哲学。这名称本来是合法的,但
不应该懂错了:不要误以为有所谓的教会官方哲学,因为信德本身并不是
哲学。藉此名称,更好说是指基督徒式的哲学探讨,一种与信德紧密相关
的哲学思维。所以不是单纯地指由基督徒哲学家在其研究时力求不相反信
德 而 发 展 出 来 的 哲 学 。说 基 督 徒 哲 学 是 有 意 包 括 所 有 那 些 若 没 有 基 督 徒 信
德直接或间接的协助,即不可能完成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因 此 ,基 督 徒 哲 学 分 成 两 方 面 :一 方 面 是 主 观 的 ,意 指 信 德 对 理 智 的 净 化 。
信 德 作 为 超 性 之 德 ,使 理 智 免 于 僭 越 ,因 为 僭 越 是 哲 学 家 最 易 受 到 的 诱 惑 。
这 也 是 圣 保 禄 及 教 父 们 , 以 及 离 我 们 的 时 代 不 远 的 帕 斯 卡 尔 ( Pascal) 及
祁克果(Kierkegaard)所痛斥过的。哲学家因谦逊而获得胆量,去面对没
有启示就很难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邪恶与痛苦的问题,天主的位格,
生 命 意 义 的 问 题 ,或 者 ,更 直 接 地 ,彻 底 的 形 上 问 题 :「 诸 事 何 以 存 在 ? 」
48

5.9 Page 49

▲back to top
基督徒哲学的第二方面是客观的一面,意指其内涵:启示明显地提供若干
真理,虽然从本性说,并非理智所不可及,但若留待其自身去寻觅,恐怕
永远找不到。这类的真理包括一些主题,例如天主的位格、自由及造物者
等 ,这 些 问 题 在 哲 学 史 的 发 展 上 ,占 着 重 要 的 地 位 ,特 别 在 存 有 的 哲 学 上 。
另外还有罪过的现实问题,由信德的眼光看,它帮助哲学以适当的态度进
入恶的问题。把人构思成灵性的存有,也是信德的另一特殊贡献:基督信
仰所宣讲的人的尊严、平等及自由,毫无疑问地影响了现代的哲学思维。
离我们更近的时代,可以一提的是发现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这是基督启示
的 中 心 ,为 哲 学 也 同 样 重 要 。历 史 事 件 成 为 历 史 哲 学 的 关 键 问 题 并 非 偶 然 ,
这是人类探求真理新的一章。
在 基 督 徒 哲 学 的 客 观 因 素 中 ,也 应 该 列 出 需 要 以 理 性 探 究 的 一 些 圣 经 上 的
真理,比如:人类之超性召叫的可能性,以及原罪本身。这都是刺激理性
的一些课题,使它在自我封闭的狭窄空间以外,承认还有真实的与合理的
事。这些主题事实上扩展了理性的运作范围。
哲学家们思维这些内容时,并不会变成神学家,因为他们不寻求以启示为
基础去了解及发挥信德的真理。他们在自己的天地,用自己纯理性的方法
继续工作,但是却扩展了他们对真理的研究范围。可以说,若没有天主圣
言的激化作用,好大一部分的现代与当代的哲学就不会存在。尽管有些事
实令人失望,即不少近代的思想家舍弃了基督信仰的正统,但这一说法仍
然同样中肯。
77. 第三个有意义的哲学阶段,是神学本身向哲学招手。事实上,神学时
常 需 要 ,也 继 续 需 要 哲 学 的 帮 忙 。由 于 神 学 是 根 据 信 德 作 理 性 批 判 的 工 夫 ,
它在自己整个的研究工作中,设定,也需要有一个在观念与论证上受过教
育和陶成的理智。再说,神学需要与哲学对话,为证实其主张的可理解性
与普遍真理性。教父及中世纪神学家曾经采用非基督徒哲学,并非出自偶
然 。此 一 历 史 事 实 明 示 哲 学 在 此 第 三 阶 段 保 存 独 立 的 价 值 ,同 时 也 指 出 它
所受到的必要及深度的变化。
正是为了此一高贵及不可或缺的贡献,从教父时代即称哲学为神学的婢
。这 个 名 称 不 是 用 来 表 示 一 种 仆 婢 的 屈 服 ,或 是 哲 学 对 神 学 的 纯 功 能 作
用 。其 意 义 正 如 亚 里 士 多 德 曾 说 过 的 ,经 验 科 学 是「 第 一 哲 学 」的「 婢 女 」。
49

5.10 Page 50

▲back to top
由于上文已提过的各种学科独立的原则,这种说法在今日很难再使用,但
在整个历史上是指神、哲学之间彼此的需要,以及彼此的不可分离。
如果一位神学家拒绝哲学的帮忙,他将陷于不自觉地利用哲学,而且自闭
于不易理解信德的思想结构中。哲学家如果排除与神学的任何接触,它将
被迫把信德的内容占为己有,如同现代的一些哲学家所作的一样。在上述
两 种 情 形 下 ,将 危 及 独 立 的 基 本 原 则 ,而 这 原 则 是 每 一 种 科 学 愿 意 保 存 的 。
此处所讨论的哲学阶段,因为牵连着对启示的了解,所以同神学一起更直
接属于训导及其辨别权下,一如上述。事实上,信德的真理产生某些特定
的要求,哲学一经与神学发生关系,即应予以尊重。
78. 这样思考下来,就明白为何训导当局曾经一再称赞圣多玛斯思想的功
绩,并表彰他为神学研究的导师与表率。教会所关心的不是要对哲学本身
的 问 题 采 取 态 度 ,也 不 是 要 求 坚 守 某 些 特 殊 命 题 。训 导 当 局 的 意 图 经 常 是 ,
也仍旧是,指出圣多玛斯是寻求真理者的真正表率。事实上,在他的思想
中,理性的要求与信德的力量,曾经获致人类思想从未达到的最高综合,
因 为 他 能 保 护 启 示 所 提 供 的 全 然 崭 新 事 物 ,而 又 能 总 不 贬 低 理 性 固 有 的 努
力。
79. 为进一步说明以往训导当局的意思,我想在这最后部分,指出神学 ——
甚至在一切之上,天 主圣言本身——对今日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哲学的几点
要求。就如我已强调的,哲学工作者应该按照自己的规矩进行,顺随自己
的原则;不过,真理只有一个。启示连同其所有内容,总不能贬低理性自
己的发现及其合理的独立性;在理性一方面,虽明知不能以绝对惟一的价
值自居,总不要失去自我询问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启示的真理,借着「自
有者」所发出的光辉照耀一切存有通体明亮,也将使哲学思维的路途灿烂
夺目。总之,基督徒的启示成为哲学思想与神学思想相互之间真正相遇与
比较的所在。因此,可以期望神学家与哲学家都接受真理的惟一权威的带
领,而产生一个协合天主圣言的哲学。这个哲学将成为各种文化与基督信
仰相遇的场合,信者与不信者相互了解之处。当信德结合于思想,且不将
之抛弃时,它能帮助信者,使信心更坚定,信德更趋深沉与纯真。这里又
一 次 是 教 父 们 教 导 我 们 此 一 信 念 :「 相 信 无 非 就 是 藉 同 意 而 思 想 。谁 信 ,
谁就思想;也就是一面信,一面想,一面想,一面信……,信德不思想,
50

6 Pages 51-60

▲back to top

6.1 Page 51

▲back to top
就不是信德。」95 还有一句:「如果取消同意,就取消了信德,因为不同
意,就不是真信。」 96
95 圣奥 思 定, 《 论圣 人 们 的预 定 》( De Praedestinatione Sanctorum) ,25: 拉丁 教 父集
44963
96 同上 , 《论 信 望爱 三 德 》( De Fide, Spe et Caritate),7CCL 6461
51

6.2 Page 52

▲back to top
第七章
目前的要求与任务
天主圣言迫切的要求
80. 明显地或暗示地,圣经包含了一系列的因素,可以对人及世界达成一
种相当丰富的哲学观念。基督徒逐渐发觉这些经文的宝藏。由此我们学习
到,我们所经验到的现实并不是绝对的:它不是永存的,也不是由自己产
生 的 。只 有 天 主 是 绝 对 的 。此 外 ,圣 经 展 现 出 人 是 天 主 之 肖 像 的 观 念 ,包
括人的生命、灵性的自由及不死不灭等准确的数据。被创造的世界不是自
给自足的,任何企图独立的幻想,漠视万物——包括人在内——从属于天
主的基本特性,会带来悲剧,毁灭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及和谐的理性研究。
圣 经 也 面 对 最 悲 惨 的 恶 的 形 式 — — 伦 理 恶 的 问 题 ,指 出 恶 不 能 归 咎 于 物 质
的任何缺失,而是来自人类误用自由所造成的伤害。最后,天主圣言提出
生命意义问题并提供答案,引领人走向耶稣基督。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
是祂圆满实现了人类的存在。研读圣经还可以发现有关问题的其它观点;
但是很清楚地拒绝任何形式的相对论、唯物论及泛神论。
包含在圣经中的「哲学」的基本信念,就是人的生命及世界确实具有一种
意义,而且是以在耶稣基督内完成的圆满为目标。降生的奥迹将常是关键
的中心点,使人能明了人类的存在、受造世界以及天主本身之谜。降生奥
迹挑战哲学的极限,因为理性被召唤要采取一种逻辑,去跨越那可能将自
己禁锢于其中的栅栏。可是,只有在这里,生命的意义才达到其顶点。事
实上,天主与人类内在的基本意义在圣言降生的奥迹中成为可以理解的:
在降生的圣言中,天主性与人性,分别独立,毫无损伤,同时彼此联合为
一 , 又 不 相 混 淆 。 97
81. 在我们目前的境遇中,最值得提出的特殊点就是「意义的危机」。通
常是受科学的影响,我们对生命、对世界的看法变得如此分歧,致使我们
实际面临知识上支离破碎的现象。就是因此,意义的追寻变成困难重重,
且经常徒劳无功。而且,更悲惨的是,数据与事实杂乱的漩涡似乎成了我
们生命的一部分,置身于其中,许多人不禁自问,寻求意义到底还有什么
97 参阅 : 加采 东 大公 会 议 ,信 经 ,定 断 信理 : 《公 教会 之 信仰 与 伦理 教 义选 集》 (DS)
302
52

6.3 Page 53

▲back to top
意义。许多学说争相提供答案,而对世界及人类生命许多不同的看法及解
释,使这个基本问题更形恶化,结果很容易导致怀疑论、漠不关心,或各
种形式的虚无主义。
这样的结果,常使一种模糊的思想侵入人的心灵、使之更加封闭自己,留
在自己的内涵中,不再提及超越。一个不再寻问生命意义的哲学,就有危
险把理性降级为只有工具的用途,毫无寻求真理的欲望。
为 与 天 主 圣 言 协 和 一 致 ,首 先 应 该 使 哲 学 回 到 原 有 的 智 能 幅 度 ,即 寻 求 生
命最后及全盘的意义。从各方面看,这第一项要求能有效激励哲学,使之
更 符 合 自 己 的 本 性 。事 实 上 ,这 样 作 ,不 只 使 哲 学 成 为 决 定 性 的 批 判 因 素 ,
指出各种科学知识的根据与界限,而且成为人类知识与行动合一的最后支
架,引领人达到最终目的与意义。这个智能的幅度在今天更是不可或缺,
因为今日人类技术能力无限增长,要求对最后的价值有一个崭新而鲜活的
意识。如果科技不能超越纯功利性的规范,将很快展现其非人性的一面,
甚 至 变 成 摧 毁 人 类 的 力 量 。 98
天 主 圣 言 显 示 出 人 的 最 终 意 义 ,也 给 予 人 在 世 界 上 工 作 的 全 盘 意 义 。因 此 ,
天主圣言邀请哲学努力寻求这意义的自然基础,这正是每一个人天赋的宗
教倾向。一个否认有全盘最终意义存在的哲学不但是不称职,而且是错误
的。
82. 此外,除非是一个真诚无伪的哲学家,无法满全这种智慧的角色,他
不自限于个别的或相对的事物中,不管是实用的、形式的或功能的,而是
面对全部的、最终的真理;换句话说,就是有关认知对象的存有本身。因
此,就有了第二个要求:证实人的能力可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即士林
学 者 们 经 常 援 用 的 ,借 着 事 实 与 理 智 相 符 ,达 到 对 客 观 的 真 理 认 识 。99
一要求本是属于信德的,梵二重加明白肯定:「人类理智虽然部分为罪恶
的遗毒所蒙蔽,而趋于衰落,但仍能对可以理解的现实,获得真正准确的
知识,而不只限于事物的外在现象。」 100
一个彻底现象论或相对论的哲学,显然无法帮助人加深了解天主圣言所有
的富藏。事实上,圣经时常假定,一个人即使是表里不一及谎言的罪人,
98 参阅 : 若望 保 禄二 世 《 人类 救 主》 通 谕( 1979 3 4 日),15: 《 宗座 公 报》71
1979),286~289
99 参阅 : 圣多 玛 斯《 神 学 大全 》 I161; 圣 文德 ,Coll.In Hex.381
100 梵 二 文 献 《 论 教 会 在 现 代 世 界 牧 职 宪 章 》 , 15
53

6.4 Page 54

▲back to top
也能够认识并领会简单明了的真理。在圣经上,特别在新约里,有些经文
与言词具有存有论的意义。实际上,圣经作者有意作出真实的肯定,以表
达 客 观 的 现 实 。当 天 主 教 传 统 把 圣 若 望 或 圣 保 禄 的 某 种 说 法 了 解 成 对 基 督
自身的肯定时,不能说她犯了错误。神学在努力了解并说明这些说法时,
需要一种哲学的帮助,只要此哲学不否认客观认识真理的可能性,尽管这
认识常是不完美的。以上所说,对道德良心的判断同样有效,圣经假定这
些判断可以是客观的真实。 101
83. 以上所说的两项要求中包含着第三项要求:必须有一个真正形上的
可以超越经验的哲学,在它寻求真理过程中,可以达到一个绝对的、最终
的、基本的事实。这个要求暗含在智慧性的认识中,也在分析性质的认识
中;而为认识伦理的美善更是不可或缺,因为伦理美善的最终根据是「至
善」,是天主自己。这里我不拟指形上学为一个特别的学派,或一股历史
上特别的潮流。我只愿说事实和真理超越实际与经验的层次,并强调人拥
有真正确实地认识这超越的、形上的幅度这种能力,虽然是不完整的和模
拟的。在此意义下,不要把形上学看作是人类学的替代品,因为正是形上
学 让 人 性 尊 严 的 观 念 因 其 属 灵 特 性 而 找 到 了 基 础 。人 以 一 种 特 殊 的 方 式 成
为与存有相遇的独特场所,得以进行形上学的思考。
每当人觉察到走向绝对与超越的召唤时,实体的形上幅度就展现在他面
前:在真理上、在美丽上、在伦理价值上、在别人身上、在存有本体上、
在天主身上。在这个千年结束之时我们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去完成
现 象 过 渡 到 根 本 的 迫 切 需 求 。我 们 不 能 只 停 留 在 经 验 之 中 ,不 管 经 验 如
何表达人的内心及灵性,理 论思维应该渗透灵性的核心及其赖以扶持的基
础。一个拒绝向形上开放的哲学思想,根本上不能承担了解启示的中介角
色。
天主的话,不断地提到超越经验,甚至于超越人的思想之事;但如果人的
认识只严格限制在感觉经验世界,这个「奥迹」就不可能被启示出来,神
学 也 不 可 能 把 它 弄 得 清 楚 。 102所 以 , 形 上 学 在 神 学 的 研 究 中 担 任 特 殊 的 中
介角色。一个神学缺少了形上学的远景,就无法超越宗教经验的分析,也
不 会 让「 信 德 的 了 解 」把 启 示 真 理 的 普 遍 及 超 越 价 值 连 贯 一 致 地 表 达 出 来 。
101 参阅 :若望 保 禄二 世《 真理 的 光辉 》通谕( 1993 8 6 日 ),57~61:《 宗座 公 报 》
851993),1179~1182
102 参阅 : 梵一 文 献《 天 主 之子 》 ( Dei Filius) 教 义宪 章 , IV:《 公 教会 之 信仰 与 伦理
教义选集》(DS),3016
54

6.5 Page 55

▲back to top
我特别强调形上学的分量,因为我深信,为了克服今日遍及哲学广大领域
的危机,并为了纠正我们社会上某些广泛流行的错误态度,这是必须走的
道路。
84. 如果想想今天各种语言诠释及分析科学的发展,就愈发明白形上学的
重要性。这些研究的成果为了解信德能有很大的作用,因为能使我们的思
想与表达的结构,及语言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清楚。可是有些这方面的研究
者,企图在明白如何理解,如何说出实在情形之后,就停止研究,不愿进
一 步 发 掘 理 性 是 否 能 够 发 现 其 本 质 。这 种 态 度 岂 不 证 明 了 我 们 当 代 人 所 面
临的,对理性能力不信任的危机?如果根据先天论者的说法,这些论题企
图使信德的内含变得模糊,或者否认其普遍有效性,那不但侮辱理性,而
且使自己处于失格的地位。实际上,信德清楚假定,人的语言可以用普遍
的方式,表达天主及超越的事理,虽则仅是模拟性的,但不因此即失去意
义 。 103如 果 不 是 这 样 , 常 是 用 人 的 语 言 所 表 达 的 天 主 的 话 , 就 不 能 说 出 任
何有关天主的事。解释天主的话不能只从解释再去解释,而不让我们得到
一个简单明了的肯定;否则就不可能有天主的启示,而只是人对天主的观
念,及假定祂对我们的想法。
85. 我知道这些要求,由天主的话而诉诸哲学,可能令今日研究哲学的许
多人感到困难。而正是为此,近代教宗不断地教导,而且梵二大公会议也
特别强调,我愿意重申这一信念,即人能够对知识达到统一的、本质的看
法。这是基督徒思想在这下一个千年中所应负起的责任之一。知识的片段
性令人只能接触到片段的真理,和支离破碎的意义,阻碍了当代人得到内
在的统一。教 会怎能不对此忧心忡忡呢?福音将这一智能的任务直接赋于
其牧人,他们责无旁贷,必须加以完成。
我认为,如果有哲学家愿意回答天主圣言对人的思想的要求,就应该根据
这些要求来建立自己的论说,和那伟大传统协调在一起:上自古代,经过
教父们,及士林哲学的大师们,包含现代及当代思想的基本成就。如果哲
学家们能够置身此一传统,从中吸取灵感,他们也必然会尊重哲学思想的
独立要求。
有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些哲学家正在努力倡导
重新发揭此一传统的确定任务,为能正确地认知。事实上,诉之传统并不
103 参 阅 : 拉 特 朗 第 四 届 大 公 会 议 , 约 阿 基 姆 有 关 天 主 圣 三 的 错 误 ( De Errore Abbatis
Ioachim),II:《 公 教 会 之信 仰 与伦 理 教义 选 集》 ( DS) ,806
55

6.6 Page 56

▲back to top
是单纯地回忆过去;而是承认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祖产。而且可以说,
我们是属于传统,我们不能任随己意来处置它。正是立足于传统的这一事
实,使我们能为未来发展一套原创、新颖又富建设性的思想。这一同样的
诉求,为神学更有用。不但因为神学保有教会活的传统,以之作为其原始
的 根 源 , 104而 且 能 够 以 此 为 依 据 , 恢 复 过 去 深 刻 的 神 学 传 统 , 以 及 持 久 的
哲学传统,后者以其真正的智慧,得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86. 坚持有需要把当代哲学和基督徒传统所发展的哲学,密切而持续地联
系在一起,为的是要避免今天某些广为流传的思潮里所暗藏的危险。我以
为理当简略地加以查考,指出他们对哲学工作可能发生的错误与危害。
首先是所谓的折衷主义eclecticism),这个名词指一种态度;在研究、
教导及在论证上,甚至神学上,习惯采用由不同哲学而来的个别观念,不
顾它们的内在协调、在学派中的地位,或其历史背景。如此,便无法分辨
此特定学说对目前的工作来说,那部分属于真理,那一部分又有错误与不
足的地方。我们也发现在修辞学上妄用哲学名词的一种极端的折衷主义,
某些神学家也落入此巢臼。他们如此操纵工具,并无助于寻找真理,也不
能锻炼理智,不论是在神学或哲学上,使之作出严肃的与学术性的论证。
严谨而深入地研究各种哲理及它们的特殊语言、产生的背景,将有助于克
服折衷主义的危险,使之能以恰如其分的方式整合到神学论证之中。
87. 折衷主义是一种方法论的错误,但可能在它内隐藏着历史主义的主张。
为 正 确 地 懂 得 一 个 过 去 的 学 说 ,需 要 把 它 放 在 它 自 己 的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中 。
事实上,历史主义的基本论题,即在于主张一种哲学的真理,是由其所适
应 的 特 殊 时 代 与 某 一 特 殊 历 史 任 务 来 决 定 。这 样 至 少 暗 中 否 认 了 真 理 的 永
恒价值。历史主义者主张,在一个时代为真的,在另一个时代可能并不为
真。总之,思想的历史为他只是考古的资料,适合来为彰明某些大多已经
过时,如今不再有意义的立论。相反地,我们不可忘记,如果说某种系统
的陈述与其时代及文化有不可分离的关系,然而其所表达的真理或错误,
并不受时空距离的限制,仍可丝毫不爽地加以辨认,加以评估。
在神学思维中,历史主义多半趋向于以「现代主义」的形式呈现。设法使
神学论题适合我们的时代,能为当代人所了解,这是对的,但一些神学家
只援用哲学界最新的说法与语言,而忽略其应该根据传统提出批判性评估
104 参阅 : 梵二 文 献《 启 示 宪章 》 , 24; 《司 铎 之培 养法 令 》, 16
56

6.7 Page 57

▲back to top
的要求。这种形式的现代主义,误把现实性当作真理,显然无法满足真理
的迫切需要,而神学的使命正在于此。
88.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危险是科学主义。这种哲学构想否认在实证科学之
外的任何形式的认识,把宗教、神学、伦理或美学的知识,都贬为纯粹想
象的范畴。在过去这种观念曾经借着实证主义及新实证主义来表达,认为
形上学的论证没有任何的意义。认识论的批判曾使这种态度无法立足,但
它又在科学主义的外衣下重生。在其观点中,一切价值都只是感性激动的
产物,存有的概念被弃置不顾,为让位于纯粹的事实。如此,科学借着技
术的进步,准备好接管人生的一切。科学研究及当代技术的成就是无可否
认 的 ,它 曾 经 促 成 科 学 主 义 观 点 的 散 播 ,无 远 弗 届 ,好 像 已 深 入 各 种 文 化 ,
带来了不少彻底的改变。
可惜,科学主义认为一切有关生命意义的问题都是属于非理性、或想象的
范围。而科学主义对哲学上其它重大问题的处理也是令人失望的,不是无
视于其存在,就是仅根据浮面的模拟分析,完全没有理性的基础。这就导
致 人 类 思 维 的 贫 乏 ,作 为 理 性 动 物 的 人 类 ,自 有 历 史 以 来 就 经 常 提 出 的 一
些终极性的问题,全遭一笔勾消。在此情境下,道德评价被束之高阁,科
学主义的看法成功地使许多人认为,只要是技术上能够做到,伦理上也就
可以接受。
89. 实用主义的危险性也不遑多让,这是属于一些人的心态,在抉择的时
候,完全排除理论的思维或道德原则的评断。由这个思想产生的实际效应
极为可观。特别是有些人为保护民主的观念,对于某一特定行为是否可以
接 受 , 不 去 考 虑 那 不 变 的 价 值 根 基 , 而 是 根 据 议 会 的 多 数 票 来 决 定 。 105
样看法的后果显而易见:有关人类道德上的重大决定,在实际上一个接着
一个地付之于制度的决议之下。尤有甚者,连人类学本身也大受限制,对
人的看法局限于单一幅度的观念,排除了道德两难推论的大问题,及痛苦
与牺牲、生命与死亡之意义的存在式分析。
90. 我们至今所检讨过的主题,引发一个更广泛的观念,它似乎是今日许
多放弃存有意义的哲学所共有的架构。我指的是虚无主义的说法,它否认
一 切 原 则 ,拒 绝 所 有 客 观 真 理 。虚 无 主 义 除 了 有 违 于 天 主 圣 言 的 要 求 及 其
内容之外,已否定了人的人性与人的身份。切勿忘记,忽略存在的问题,
105 参阅 :若望保 禄 二世 ,《 生命 的 福音 》通谕(1995 3 25 日 ),69:《 宗座 公 报 》
871995),481
57

6.8 Page 58

▲back to top
必定无可避免地损及与客观真理的接触,因而失掉人性尊严赖以支撑的根
据。如此将可能从人的面容上擦去所有相似天主的特色,引领他渐渐地走
向具有毁灭性的权力欲,或绝望中的孤独。人一旦失去真理,自由必成幻
影。实际上,真理与自由,或携手并进,或悲惨地同归于尽。 106
91. 我讨论这些思潮,并无意呈现哲学现有的全部实况,再说,也不可能
将之归于单一的景观中。我只愿强调,知识与智能的遗产,是由许多领域
累积而成的。只需列举逻辑学、语言哲学、认识论、自然哲学、人类学、
认识的情感面的深入分析、自由的存在性分析研究。另一方面,从上一世
纪开始,理性主义最根本的对内在原理的肯定,曾经引发极端的反应,把
过去认为无可置疑的都打上问号。因此,兴起了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潮,甚
至以批判的方式证实理性绝对可以自本自根的虚妄要求。
我们的世代曾被一些思想家形容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个名词曾多次
用在差别很大的上下文中,泛指一些复杂的新生事物,其传播之广及力量
之大足以引发重大而持久的改变。这名词首先用在美学、社会与技术等领
域。继而用在哲学范围,但其意义有些含糊,或是因为对所谓「后现代主
义」的判断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或是因为对如何划分历史上的
各种不同阶段,没有共同的意见。然而有一件事实是毫无疑问的:自认为
是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思 潮 值 得 我 们 细 心 留 意 。事 实 上 ,根 据 其 中 一 些 人 的 说 法 ,
确定性的时代已经无可挽回地成为过去,人应该学习毫无意义地生活,一
切都是过眼烟云。有许多作者,在对一切确定性进行毁灭性的批判时,毫
不理会必要的分辨,对信德的确定性也提出异议。
由于我们这世代对恶特有的可怕经验,这种虚无主义似乎有点道理。在这
悲惨的经验中,原以为理性在历史中顺利前进,成为人类幸福与自由泉源
的理性主义乐观论如今瓦解了;在这个世纪之末,陷入绝望的诱惑反而成
为人类最大的威胁。
尽管如此,若干实证主义者的心态仍旧信任幻想,以为人类靠着科学与技
术 的 胜 利 ,能 够 成 为 物 质 世 界 的 创 造 者 ,独 当 一 面 ,完 全 控 制 自 己 的 未 来 。
106 我在 我 的第 一 份通 谕 中 ,解 释若 望 福音 :「 你们 要认 识 真理 ,而 真 理将 使 你们 自 由 」
(八 32),写下 同 样的 意 思:「 这些 话 含有 基 本的 要求 和 警告 :要求 对 真理 的赤 诚 作为
真正 自 由的 条 件 ,警 告 避 免任 何 虚幻 的 自由 、任 何 肤浅 的 片面 自 由、任何 忽 视有 关 人和
世界 全 部真 理 的自 由。即 使在 二 千年 之 后的 今 日,我们 仍 然把 基 督看 做 是带 给人 基 于真
理 的 自 由 者 ,祂 把 人 从 一 切 剥 夺 、削 弱 甚 至 从 人 灵 、人 心 及 良 知 切 断 自 由 之 根 中 ,释 放
出来 。」《人 类 救主 》通 谕(1979 3 4 日 ),12:《 宗 座公 报 》711979),280~281
58

6.9 Page 59

▲back to top
神学目前的任务
92. 神学是了解天主启示的学问,应在不同的时代中响应不同文化的要求,
藉前后连贯而清晰的概念,让信仰的内容进入文化中。今天仍是一样,神
学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神学应满全梵二大公会议所赋予的使命:革新神
学特有的方法,更有效率地为福传工作服务。在此观点下,怎能不记取教
宗若望二十三世开幕词的说话:「 为了响应所有爱护大公及从宗徒传下来
的基督信仰的人们的殷切期待,使其道理更为广传,加深地被认识,使灵
性在其中受到更完整的训练与培育;此一应当受到忠心遵守的确定而不变
的 道 理 , 应 该 更 深 入 地 被 了 解 , 并 以 合 乎 现 代 需 要 的 方 式 呈 现 出 来 。 」 107
另一方面,神学应注意看守启示所托付的最后真理,切勿满足于半途的成
就。神学家应该要记得,他的工作该响应「信德本身所呈现的活力」,他
所追求的对象是「真理,也就是生活的天主及其在耶稣基督身上启示出来
的救援计划」。108 这责任首先属于神学,但同时亦与哲学有关。事实上,
今天需要应付的众多工作,必须群策群力好使真理重新被认识,重被表达
— — 虽 然 各 自 以 不 同 的 方 法 。真 理 就 是 基 督 ,它 以 普 遍 的 权 威 治 理 、刺 激 ,
使神学与哲学成长。(参阅:弗四 15
相信可以认识一个普遍有效的真理,绝对不会造成不容异议;反之,这是
人与人之间真诚交谈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条件下才能克服分裂,循着只
有 复 活 之 主 的 神 所 认 识 的 途 径 , 共 同 走 向 圆 满 真 理 的 道 路 。 109 鉴 于 神 学
目前的任务,我现在切愿指出,在今天合一的需求如何具体地呈现。
93. 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呈现对启示的了解及信德的内容。所以,
神 学 研 究 的 中 心 在 于 瞻 仰 天 主 圣 三 的 奥 迹 。为 达 此 目 的 唯 有 反 省 天 主 圣 子
107 梵二 大 公会 议 开幕 词 ( 1962 10 11 日) :《 宗座 公 报》 541962), 792
108 教义 圣 部,《 论神 学 家 的教 会 使命 》(Donum Veritatis) 1990 5 24 日),7~8
《宗座公报》821990),1552~1553
109 我在《主 及 赋于 生 命者 》(Dominum et Vivificantem)通谕 中,解 释若 望 福音 十 六 12~13
曾写 道:「耶 稣 介绍 护 慰 者,真理 之 神,是祂『 教 导』和『 使你 们 想起』,并为 耶 稣『 作
证 』。现 在 耶 稣 再 说 :『 祂 要 把 你 们 引 入 一 切 真 理 』。这『 引 入 一 切 真 理 』 、论 及 宗 徒
们『现在不能承担』的事,是与基督的自我空虚,即受苦受难、死在十字架上相关连,
当耶 稣 说这 话 时 ,这 些 事 即将 发 生 。然 而 ,从此 以 后 ,『 引 入 一切 真 理』不 仅明 确 地与
十字架耻辱相关连,也与基督『所行所教』(宗一 1)的每一件事相关连。就基督奥秘
整体 而 论 ,要求 信 德 ,因 为信 德 相称 地 领人 进 入启 示奥 秘 的真 实 性 。因此 ,『引 入一 切
真 理 』是 在 信 德 内 ,并 经 由 信 德 来 实 现 :这 是 真 理 之 神 的 工 作 ,也 是 祂 在 人 心 内 行 动 的
效果。在此,圣神要成为人的至高引导者及人类的灵性之光。」(第 6 号):《宗座公
报》781986),815~816
59

6.10 Page 60

▲back to top
降生的奥迹:祂成为人,居我人间,然后经过苦难、死亡,从而走向光荣
的复活、升天,坐在圣父的右边,再从那里派遣真理的圣神,建立教会并
使之成长。在此观点下,神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认识天主的「空虚自己」,
这对人的心灵而言真是伟大的奥迹,人无法了解,苦难与死亡居然能够表
达一个只有付出而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情。因此,慎重地分析原文成为基本
而迫切的需要:首先是圣经的原文,然后是表达教会活的传统的原文。在
这方面今天所产生的若干问题,只有一部分是新的,而若要予以适当的解
决,不能没有哲学的帮助。
94. 问题一开始就涉及到意义与真理的关系。如同任何原文一样,神学家
所解释的原始数据本来传达一种含意,必须要去加以掌握和说明。这个含
意呈现的就是关于天主的真理,是天主自己借着圣经通传下来的。所以,
天主的语言取了人的语言,祂以奇妙的「屈尊就卑」方式来传达自己的真
理 , 反 映 出 降 生 的 逻 辑 。 110 因 此 , 神 学 家 在 解 释 启 示 原 始 的 数 据 时 , 即
使有语言的限制,也必须探求原文所要传达的深度与纯正的真理。
关于圣经原文,特别是福音,其真理绝不局限于纯历史事件的讲述,或者
如 同 实 证 历 史 学 派 所 主 张 的 , 只 是 中 性 的 事 实 。 111 反 之 , 超 越 单 纯 的 历
史 事 件 ,这 些 原 文 所 叙 述 的 事 件 之 真 理 完 全 在 于 它 救 恩 史 中 所 占 的 位 置
及 所 有 的 意 义 。这 个 真 理 完 全 是 在 历 代 教 会 持 续 不 断 地 读 经 中 所 发 展 出 来
的,并丝毫不变地保持其原意。因此,极需由哲学的观点来探讨事件与含
意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构成历史的特殊意义。
95. 天主的话不只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说出。同样的,教义的申述,
虽仍有时带着它被制定时期的文化气味,却已形成了稳固和决定性的真
理。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真理的绝对性及普遍性如何能与那必然影响真理
表达方式的历史与文化条件相协调。如我前面说过,历史主义的论点站不
住脚。然而,运用向形上学开放的解释学,可以显出如何将这些在历史与
偶发的环境中所形成的原文过渡到它们所表达的真理;真理是超越各种限
制的。
110 参 阅 : 梵 二 文 献 《 启 示 宪 章 》 , 13
111 参阅 :宗 座圣 经 委员 会 ,《 论福 音 中历 史 性真 理 的 训示 》(Instruction on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the Gospels)1964 4 21 日 ): 《 宗座 公 报 》561964) ,713
60

7 Pages 61-70

▲back to top

7.1 Page 61

▲back to top
人类的语言能受到历史与环境的限制,但 人仍可以表达超越语言现象的真
理。事实上,真理总不能被时间与文化所限;人在历史中认识真理,但真
理超越历史。
96. 这一理由可以让人隐约看见另一问题的解决:就是历代大公会议所用
的 概 念 化 的 语 言 是 永 恒 有 效 的 。我 可 敬 的 前 任 教 宗 比 约 十 二 世 ,在 他 的《 人
类通谕》中已经提到过此一问题。 112
这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因 为应该慎重考虑文词在不同文化及不同时代所
具有的含意。无论如何,思想史证明穿越不同的文化及各种演变,某些基
本的观念依旧保持其普遍的认知价值,因 此也保持着其所表达的命题的真
理 。 113如 果 不 是 这 样 , 哲 学 及 各 种 科 学 , 就 无 法 彼 此 沟 通 , 也 无 法 在 其 它
文化中,即不同于原来构思与形成的文化中找到一席之地。所以,翻译解
释的问题固然存在,但并非不可解决。另一方面,许多观念的客观价值,
其意义并不必然是齐全的。哲学的思维正好能在这上面可以提供极大的帮
助。所以,我们希望哲学能多费心,加深认识概念化语言及真理之间的关
系,提供恰当的方法以正确地了解此一关系。
97. 如果神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原始数据,那么「了解启示的真理」,或
是 明 确 地 表 达「 信 德 的 了 解 」将 是 针 对 神 学 而 有 的 更 细 腻 、更 严 谨 的 要 求 。
如我在上文提过,「信德的了解」需要存有哲学的帮助,首先就是要让
信 理 神 学 能 适 当 地 进 行 工 作 。在 本 世 纪 初 兴 起 的 信 理 实 用 主 义 ,主 张 信 德
的真理只不过是行事的规矩,这主义已经遭到驳斥与拒绝; 114但企图把这
信德真理懂成纯功能性的诱惑依然存在。这将导致不相称、偷斤减量、浮
面 的 思 维 方 式 。比 如 基 督 论 ,假 如 只「 从 下 面 」进 行 ,一 如 今 日 习 惯 说 的 ,
112 「 明 显 地 教 会 不 被 任 何 过 往 的 哲 学 系 统 所 束 缚 , 可 是 , 那 些 观 念 和 用 语 , 历 经 数 世
纪之 久 ,为 教会 的 教师 们 共同 努 力发 展,用 来表 达 对教 义 的认 识 与了 解,无 疑地 不 是靠
如此薄弱的基础。这是靠对受造物的真知灼见而来的原则与知识,在此推演的过程中,
启 示 真 理 犹 如 星 光 ,借 着 教 会 照 亮 人 心 。为 此 ,不 仅 大 公 会 议 采 用 了 这 些 用 词 ,而 且 加
以认 可 ,因 此 不应 放 弃它 们」:《 人 类通 谕 》(Humani Generis)(1950 8 12 日):
《宗 座 公报 》42 1950),566~567;参阅 :国 际 神 学委 员 会《 解释 的 问题 》( Interpretationis
Problema) (1989 10 月) :Enchiridion Vaticanum 112717~2811
113 「 论 及 教 义 条 文 的 意 义 , 在 教 会 中 更 经 常 是 真 的 而 且 前 后 一 致 , 虽 则 有 时 表 达 得 更
明显、更深入。因此,信友们应该避免下述意见:以为教义条文(或其中部分),不能
明确 地 显示 真 理 ,而 只 能 提供 可 改变 的 大致 内 容而 已,甚至 在 某种 情 形下,会让 真 理走
样或 变 质 」:教 义圣 部 卫 护天 主 教道 理 有关《 教 会 的奥 秘 》之声 明( 1973 6 24 日),
5:《宗座公报》651973),403
114 参阅 : 圣部 法 令《 因 悲 叹的 》 ( Lamentabili) ( 1907 7 3 日 ),26:《 宗 座公
报》401907),473
61

7.2 Page 62

▲back to top
或者一种教会论,只像人民社团的样子运作,就很难避免这种偷工减料的
情形。
如 果「 了 解 信 德 」想 要 融 会 神 学 传 统 的 全 部 财 富 ,就 必 须 借 助 于 存 有 哲 学 。
这种哲学应该可以按照全部哲学传统的要求与洞察力,包括最近的哲学在
内,避免堕入枯燥地重复过时的老套,重新提出存有的问题。存有哲学在
基督徒形上学传统的架构中,是一种活泼的哲学,它以本体的、因果的、
互为关系的结构来看实体。存有哲学是坚强而持久的,因为它建基于存有
本身行动之上,得以完整而全面地向现实开放,超越任何界限,达到使万
有 成 全 的 天 主 自 身 。 115 在 神 学 内 , 既 从 启 示 接 受 自 己 的 原 则 , 作 为 认 识
的新资源,这一看法在信德与形上的理性之间的紧密关系上得到了证实。
98. 类似的思考亦可用在伦理神学上。在与信者的伦理生活有关的了解信
德的领域上也急需再运用哲学。面对当代在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方面
的挑战,人的伦理良心已迷失了方向。在《真理的光辉》通谕中,我曾提
到当代的许多问题都从真理的危机而来:「人一旦失去了理智能够认识的
关于美善的普遍真理的观念,则良心的观念也必然改变,良心不再被视为
人的理智行动,如同它原来的现实一样,就是把普遍美善的知识应用到特
别的情况中,因而对此时此地应选择的正当行为下一个判断;反而倾向于
赋予个人良心特权,以独立决定善恶的标准,然后依此行动。这种见解与
个人主义的道德正好意气相投,每一个人只面对各自的真理,而与别人的
真理不同 。」 116
在整部通谕中我清楚地强调真理在伦理领域内的基本角色。这项真理,对
于大部分急迫的道德问题,要求伦理神学毫不含糊地立足于天主圣言的基
础上细心探究。为满全这项任务,伦理神学应该借助于伦理哲学,仰赖善
的真理;就是一项非主观主义、亦非功利主义的伦理。此一伦理包含,也
假定哲学的人类学和善的形上学。依靠这一系统的观点,也必然连结上基
督徒的圣德以及人类本性与超性德行的实践,如 此伦理神学才能够适当而
有效地处理自己权限内的各种问题。例如和平、社会正义、家庭、保护生
命、保护自然环境。
115 参阅 : 若望 保 禄二 世 , 在罗 马 天使 大 学演 讲 ( 1979 11 17 日 ),6:《 教 导 》
Insegnamenti),II21979),1183~1185
116 《真 理 的光 辉 》通 谕 , 32:《 宗 座公 报 》 851993),1159~1160
62

7.3 Page 63

▲back to top
99. 教 会 的 神 学 工 作 首 先 是 为 福 传 及 教 理 讲 授 服 务 。 117 宣 讲 是 为 劝 人 回
头,介绍基督的真理,以祂的逾越奥迹为顶点:事实上,只有在基督内才
能认识救赎真理的全部。(参阅:宗四 12,弟前二 4~6
在 这 一 点 上 不 难 了 解 ,除 神 学 外 ,教 理 讲 授 也 有 重 要 关 系 :实 际 上 ,教 理
讲授含有哲学的运用,必须依靠信德的帮助而加深研究。教理的讲授具有
培养人格的效果。教理讲授也是一种语言的沟通,应该呈现全部教会的道
理,118表达出与信友生活的关联。119 如此能成功地达成教育与生活的合一,
这 种 合 一 非 如 此 是 不 能 成 功 的 。实 际 上 ,教 理 讲 授 不 只 传 授 一 套 真 理 观 念 ,
而是生活的天主的奥迹。 120
哲 学 思 维 很 可 以 帮 助 阐 明 真 理 与 生 活 之 间 的 关 系 ,事 件 与 理 论 真 理 之 间 的
关 系 , 特 别 是 超 越 的 真 理 与 人 类 可 懂 的 语 言 之 间 的 关 系 。 121 因 此 , 神 学
各科目与哲学不同派系的研究成果,二者形成互动,对信德的传播及深入
了解信德而言,可看出其成果极为丰硕。
117 参阅 :若 望保 禄 二世《 论现 时 代的 教 理讲 授 》劝 谕( 1979 10 16 日 ),30:《 宗
座 公 报 》 711979) , 1302~1303。 教 义 圣 部 训 令 , 论 神 学 家 在 教 会 中 的 使 命 《 真 理 的
礼物 》( Donum Veritatis)(1990 5 24 日),7:《宗 座公 报 》 821990),1552~1553
118 参阅 :若 望保 禄 二世《 论现 时 代的 教 理讲 授 》劝 谕( 1979 10 16 日 ),30:《 宗
座公报》711979),1302~1303
119 参阅 : 同上 22,《 宗 座 公报 》 1295~1296
120 参 阅 : 同 上 7, 《 宗 座 公 报 》 1282
121 参 阅 : 同 上 59, 《 宗 座 公 报 》 1325
63

7.4 Page 64

▲back to top
结论
100. 在本通谕内多次提及的,教宗良十三世的《永恒之父》通谕,公布至
今已经一百多年,我认为应该重新提出,并更系统化地讨论该通谕所提的
信仰与哲学之间的问题。哲 学思想对文化进步与对个人及社会行为模式的
重大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哲学对神学及其各科目的影响也很大,虽
然不常明显可见。为此缘故,我认为应当而且必须强调,哲学在了解信德
上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哲学在忘掉或拒绝启示的真理时所遇到的限度。其
实 , 教 会 经 常 切 信 信 仰 与 理 性 「 彼 此 互 相 帮 助 」 , 122 彼 此 相 互 作 用 , 无
论是在净化批判方面,或是在深入研究方面刺激它更往前进。
101. 如果我们查看思想史,特别在西方,可以清楚看到哲学与神学的相遇,
并交换各自的成果,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贡献。神学接受了开放与
创新的恩赐,让它成为信德的学问,一定也刺激理性向天主的启示所带来
的全新事物开放。这对哲学绝对有利,使它看到新的视野,向更深的意义
开展,邀请理性予以深究。
就是根据这一考虑,也正如我重新肯定神学的责任在于恢复与哲学的真正
关系,同样我也感到有责任强调,为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与利益,哲学也应
当恢复与神学的关系。哲学在神学中要发现的不是单独个人的思想,而是
集体反省的财富;因为不管个人思想多么丰富而深入,仍只是有限的个别
思维。神学由于其本质的关系,在追寻真理上具有 教会特质123和天主子民
传统的支持,在信仰的合一中融合了多种不同的知识与文化。
102. 因着强调哲学思想的重要与真正的幅度,教会同时提倡维护人的尊严
与 宣 讲 福 音 喜 讯 。为 完 成 这 些 使 命 ,今 日 再 没 有 比 这 更 急 迫 的 预 备 工 作 了 :
就 是 使 人 发 现 他 们 有 认 识 真 理 的 能 力 , 124 发 现 他 们 对 生 命 最 后 决 定 性 的
意义的渴求。这些深刻的需求是天主刻划在人性上的,在此观点下,天主
圣言的人性及人文意义愈发明显。靠着成为真智能的哲学的媒介,当代的
人会了解,他愈发投靠福音,向基督开放自己,他们自己的人性就愈发受
122 梵一 文 献《 天 主之 子 》 ( Dei Filius) 教义 宪 章 , IV:《 公 教会 之 信仰 与 伦理 教 义选
集》(DS),3019
123 「 任 何 人 不 得 把 神 学 变 为 他 自 己 个 人 思 想 的 集 锦 , 而 每 一 个 人 应 该 知 道 与 教 会 负 责
教导 真 理的 使 命密 切 结合 」。若 望保 禄 二世《 人类 救主 》通谕( 1979 3 4 日 ),19
《宗座公报》711979),308
124 参 阅 : 梵 二 文 献 《 信 仰 自 由 宣 言 》 , 1~3
64

7.5 Page 65

▲back to top
到肯定。
103. 此外,哲学好比一面镜子,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一个哲学,在神学
的需求催促下,顺着信德发展下来,就是教宗保禄六世所提倡的福传基本
目标之一,「 文化福 音化」。 125 我不厌其 烦地一再提到 「新 福 传」的迫
切需要,我现在邀请哲学工作者加深探讨真、善、美的幅度,而天主的话
正是导引。这在新的千年带来的挑战中,显得更加急迫,在古老基督徒传
统的地区与文化尤其如此。对哲学的关切也应该被视为是对新福传的基础
与创新的一点贡献。
104. 哲学思想多次是我们与不同信仰的人惟一取得谅解及交谈的地方。当
代哲学运动要求有信仰的哲学家都能坚决、专业地投入,期能分辨这一历
史时刻的期待、开放点与关键问题。基督徒哲学家根据理性,按其规矩省
思,经常受到天主的话所给予他的深入了解的带领,能够为那些尚未掌握
到天主启示全部真理的人,发展出一种可理解的、动人心弦的思维。这种
谅解和交谈的空间为今天的人更是不可或缺,因 为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的
问题,比如生态、和平及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共存问题,只要基督徒与别的
宗 教 信 徒 之 间 ,以 及 没 有 信 仰 但 心 存 人 类 革 新 者 之 间 能 坦 率 、正 直 地 合 作 ,
就可能得到解决。梵二大公会议曾说:「我们希望同所有人士交换意见,
纯粹出于爱慕真理之诚,只要保持着相当的明智,我们不拒绝与任何人士
交谈;有人拥有卓越的美德,而尚未认识这些美德的根源天主,有人甚至
反 对 并 以 各 种 方 式 迫 害 教 会 」 。 126 一 个 哲 学 , 只 要 能 够 反 映 一 点 基 督 的
真 理 ( 这 真 理 是 人 类 一 切 问 题 的 惟 一 最 终 答 案 ) , 127 必 然 会 是 今 日 人 类
需要的,真正全球性伦理的一个有力支柱。
105. 在结束本通谕时,我特别想到神学家们,希望他们特别注意天主圣言
与哲学的密切关系,在他们的工作上深入反省神学在推理与实践上的广大
幅度。我感谢他们对教会的服务。神学的智能与哲学知识亲密的结合,是
基督徒传统在深究启示的真理上独有的宝藏。为此,我鼓励他们重振并突
出真理的形上幅度,好能同哲学传统,也同当代哲学思想,作批判性的、
要求严格的对话,无论他们赞成或反对天主的言语。神学家务必要注意思
125 参阅 :《 在新 世 界 中传 福音 》( Evangelii Nuntiandi)劝 谕(1975 12 8 日),20
《宗座公报》681976),18~19
126 梵 二 文 献 《 论 教 会 在 现 代 世 界 牧 职 宪 章 》 , 92
127 参 阅 : 同 上 , 10
65

7.6 Page 66

▲back to top
想 及 灵 修 大 师 圣 文 德 的 嘱 咐 ,他 在《 心灵迈向天主的旅程》一 书 中 ,促 请 读
者:「切勿满足于阅读而无悔悟,知悉而无热心,研究而无仰慕,慎重而
无喜悦之心,行动而无虔诚,知识而无爱德,聪明而无谦虚,探求而没有
天主恩宠的扶助,思维而无上主启发的智慧。」 128
我又想到所有负责司铎培育的人员,无论在学术或牧灵方面。我鼓励他
们要特别注意,为那些要向现代人宣讲福音的人作好哲学的培育工作,尤
其 那 些 将 专 务 研 究 和 讲 授 神 学 者 。 要 努 力 根 据 大 公 会 议 , 129 及 其 后 的 规
定,安排自己的工作,这些指示很清楚地表明我们众人都有急切而无可替
代的任务,要力求真正地、深入地通传信德的真理。我们也不要忘记有一
个重大责任,就是要事先适当地培育在修院及高等学府教授哲学的教授
团 。 130这 项 培 育 不 可 或 缺 地 应 包 括 适 当 的 学 术 准 备 , 系 统 地 提 供 基 督 徒 传
统的伟大祖产,同时对世界及教会当前的需要亦须适当的明辨。
106. 我同样向各位哲学家哲学教授们呼吁,他们要有勇气追随着一种
恒常有效的哲学传统,重新获得哲学思想的真正智慧与真理,包括形上的
真理,这是哲学研究本有的。他们应以开放的心面对天主圣言的催迫,希
望他们有足够的勇力接受此一挑战,并顺此而进行他们理性探讨,形成他
们的思想。愿他们常追求真理,关注真理所包含的善。如此他们得以有系
统地陈述在这特殊的时刻人类所迫切需要的真正伦理。教会以赞赏的心关
怀着哲学家的研究;请他们放心,教会会尊重他们学术的合法自主。我特
别 愿 意 鼓 励 在 哲 学 领 域 工 作 的 信 友 ,希 望 他 们 能 够 运 用 因 着 信 德 的 支 持 而
更有把握、更锐敏的理性,启发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最 后 ,我 不 能 不 向 各 位 科 学 家 致 意 ,他 们 的 研 究 使 我 们 不 断 增 加 对 万 物 的
认识,不论就整体而言,或其组成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令人难以置信的
丰富成份,包括复杂的原子与分子的组合。科学取得的成就,特别在本世
纪,一直令人惊奇不已。我赞赏并鼓励这些科学研究的英勇先驱,科学能
有 目 前 的 发 展 ,人 类 应 多 多 感 谢 他 们 ;在 此 同 时 ,我 感 觉 有 责 任 奉 劝 各 位 ,
应 尽 其 努 力 ,常 在 智 慧 的 视 野 下 ,使 科 学 与 技 术 的 成 就 不 离 开 哲 学 与 伦 理
的价值,这也是人格不能消除的典型标记。科学家深知「真理的探索,即
128 Prologus4Opera OmniaFlorence1891vol.V296
129 参 阅 : 梵 二 文 献 《 司 铎 之 培 养 法 令 》 , 15
130 参阅 :若 望 保禄 二 世,《基 督徒 的 智慧 》( Sapientia Christiana)宗 座宪 章(1979
4 15 日),Arts. 67~68:《宗座公报》711979),491~492
66

7.7 Page 67

▲back to top
使只是世界或人的有限现实,也永不终止,却常超越研究的立即目标,而
引向某一更高处,朝向为奥迹开放门路的问题。」 131
107. 我恳请所有的人更深入地观察人,因为人是基督用自己爱的奥迹所救
赎的;也观察人类永不停止的对真理与意义的追寻。某些哲学派系,给人
一种幻象,让人以为自己是自我的绝对主人,可以完全自主地决定自己的
命运与未来,只信靠自己和自己的力量。但人的伟大处决不在此。只有进
入真理之中才能找到自我的成全,在智慧的树荫下搭建自己的住处,而住
在其中。只有在此真理的前景中,人才能得到圆满的自由,并以认识天主
与爱天主的召叫作为他真正自我的终极实现。
108. 最后我转向教会在祈祷中称之为「上智之座」的圣母。她的一生是一
个真实的比喻,照亮了我在前面所作的思维。事实上,在童贞圣母的使命
与真正哲学的使命之间有极深厚的一致性。如同圣母被召叫,要她献出她
的全部人性与女性,好使天主圣言得以取得人性,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同
样地哲学被征召作出理性与批判的工作,好使神学能够对信德作出丰硕而
有效的了解。如同玛利亚在同意佳播天使的报告时,她的人性与自由并无
任何损失,同样,哲学思想在听取福音真理的召叫时,她的独立自主也毫
发未损,而是发现她的每一研究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成就。教会古代的隐
修圣人们就已明白这一真理,他们曾称呼圣母为「信德的理性之桌」。132
们视圣母为真正哲学明晰的写照,他们认为应该跟玛利亚作哲学
愿「上智之座」成为终生寻求智慧者的安全港埠。愿通往智慧——一切真
知的最后真正目的——的道路,赖圣母的转求,能摆脱一切障碍,因为她
生育了真理,并将之默存在心中,并把祂永远分施给全人类。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发自罗马圣伯铎大殿
1998 9 14 日,光荣十字架庆日,在任二十年
(台湾地区主教团 恭译)
131 若望 保 禄二 世,亚 捷隆 大学 600 周 年 在波 兰 克拉 科夫 大 学演 讲( 1997 6 8 日),
4:罗马观察报 1997 6 9~10 日,12
132 “He noera tes pisteos trapeza”Pseudo-Epiphanius,赞 美天 主 之母 讲 道词 :希 腊 教父 集 43
493
67

7.8 Page 68

▲back to top
68